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题目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相似考题

2.阅读关于“地理的圈层结构”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内容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部分内容。 探索:盒子里面是什么? 1.老师提前准备三个外表一样的密封小盒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件不同的物品。 2.请学生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搓、拍、称重等,猜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物品。 思考:如果请你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这个小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习指南 1.地球内部的结构可分为几层?各有什么特征? 2.地球外部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征? 提示:在阅读的时候把每个标题用个“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改写一下,并在阅读的时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习活动等),并说明设理由。

更多“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研究手段。


    正确答案: (1)内部圈层(类似鸡蛋结构,主要为岩石固体),主要圈层有:上地壳、下地壳、上地幔(含软流圈)、下地慢、外核(熔融态)、内核(固体)、洋壳平均~7km、陆壳平均~33km。
    (2)研究手段——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边界层反射和折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和物理性质,因此,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对于划分地球圈层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波间断面:
    1)康拉德间断面,K-面:上、下地壳界面,不连续,大陆地壳才有。
    2)莫霍面(Moho),M-面:大洋5-12km深度,大陆30-75km深度,为地壳、地幔界面,纵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横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
    3)软流圈:70~220km深度附近地震波的低速层。
    4)拜尔勒面,B-面(软流圈底界)。
    5)古登堡面,G-面(核、幔分界):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横波不能通过。

  • 第2题:

    有关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各个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 B、地球的一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 C、地球各圈层的厚度相差不大
    •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它与()、()、()等地球外部圈层的联系最为紧密。


    正确答案: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第4题:

    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圈包括()、()、()。


    正确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 第5题:

    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其中,外部圈层圈包括()、()、()。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发现地球内部存在多个地震波不连续界面,其中2个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是()、(),并依此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


    正确答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

  • 第6题:

    名词解释题
    地球圈层结构

    正确答案: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和()三大圈层构成。

    正确答案: 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它与()、()、()等地球外部圈层的联系最为紧密。

    正确答案: 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正确答案: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7.00km/s突然增加到8.10km/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
    在大约2890km深处,P波从13.6km/s突然降到7.98km/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
    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正确答案: 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即内三圈和外三圈。内三圈指固体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由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三圈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此外,在外部圈层之外,还存在着超外圈——磁层,起始于离地表600—1000千米,磁层顶在向太阳一侧为10.5个地球半径,在背向太阳一侧可延伸到几百至上千个地球半径。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以及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即内、外圈层相互接触处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这部分就被称为地球表层,是多圈层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特殊圈层,也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地球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与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内涵: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城市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对区域有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但城市对区域各个地方的吸引和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如不考虑自然因素的障碍,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离城的距离。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所谓“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
    基本特征:圈层结构中,城市是圈层构造的主体,一是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
    二是每个城镇都有较明显的直接腹地,故各个城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
    三是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例。
    四是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
    五是因城市客观存在着等级系统,故各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圈层也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研究手段。

    正确答案: (1)内部圈层(类似鸡蛋结构,主要为岩石固体),主要圈层有:上地壳、下地壳、上地幔(含软流圈)、下地慢、外核(熔融态)、内核(固体)、洋壳平均~7km、陆壳平均~33km。
    (2)研究手段——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边界层反射和折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和物理性质,因此,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对于划分地球圈层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波间断面:
    1)康拉德间断面,K-面:上、下地壳界面,不连续,大陆地壳才有。
    2)莫霍面(Moho),M-面:大洋5-12km深度,大陆30-75km深度,为地壳、地幔界面,纵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横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
    3)软流圈:70~220km深度附近地震波的低速层。
    4)拜尔勒面,B-面(软流圈底界)。
    5)古登堡面,G-面(核、幔分界):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横波不能通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固体地球可划分几个一级圈层?简述划分的依据及各圈层的特征。


    正确答案: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三个一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各圈层的特征:
    地壳:
    1、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由固体岩石组成
    2、分为大陆型和大洋型,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km,具双层结构(硅铝层和硅镁层),内部构造复杂,形成年代古老。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6km,缺失硅铝层,仅有硅镁层
    地幔:
    1、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其深度从地壳下界到2900km处
    。2、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以1000km深度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3、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层或榴辉岩层,在上地幔深约60-250km范围内存在软流圈
    4、1000km-2900km之间的部分叫下地幔
    5、上地幔和下地幔对于地震波的传播有一共同特点,即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而且速度比地壳大得多。因此认为地幔的硬度比钢还大,应属固态物质
    地核:
    1、2900km直到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古登堡面把其与地幔分开
    2、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外核是液态,过渡层是液态开始向固态过渡,内核为固体
    3、纵波速度从13.64km/s下降到8.1km/s,而横波消失

  • 第14题:

    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 A、内部圈层不包括地壳
    • B、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 C、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D、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地球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具有()结构,在地球的外部,可以分成()、()、()、()几个圈层。


    正确答案:同心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

  • 第16题: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正确答案: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7.00km/s突然增加到8.10km/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
    在大约2890km深处,P波从13.6km/s突然降到7.98km/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
    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

  • 第17题:

    问答题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哪三个?

    正确答案: 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固体地球可划分几个一级圈层?简述划分的依据及各圈层的特征。

    正确答案: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三个一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各圈层的特征:
    地壳:
    1、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由固体岩石组成
    2、分为大陆型和大洋型,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km,具双层结构(硅铝层和硅镁层),内部构造复杂,形成年代古老。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6km,缺失硅铝层,仅有硅镁层
    地幔:
    1、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其深度从地壳下界到2900km处
    。2、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以1000km深度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3、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层或榴辉岩层,在上地幔深约60-250km范围内存在软流圈
    4、1000km-2900km之间的部分叫下地幔
    5、上地幔和下地幔对于地震波的传播有一共同特点,即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而且速度比地壳大得多。因此认为地幔的硬度比钢还大,应属固态物质
    地核:
    1、2900km直到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古登堡面把其与地幔分开
    2、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外核是液态,过渡层是液态开始向固态过渡,内核为固体
    3、纵波速度从13.64km/s下降到8.1km/s,而横波消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地球的外圈层包括(),地球的内圈层包括()。

    正确答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地球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具有()结构,在地球的外部,可以分成()、()、()、()几个圈层。

    正确答案: 同心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正确答案: (1)、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上层主要由氧硅铝等组成,称为硅铝层。其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故又称为花岗岩质层。岩石密度平均2.7g/cm3。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称硅镁层。岩石主要是基性岩浆岩,又称为玄武质层,岩石密度平均3.0g/cm3。大洋地壳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为单层结构,厚度变化在5-8km之间,平均厚度6km,大洋地壳最薄处不足0.5km。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880km,平均密度4.5g/cm3,以1000km为界(雷波帝面)将其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从地表至250km深度划分两个带,0—70km为A带,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部分,通常称岩石圈。70-250km为B带,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质,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降低,故又称软流圈。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为界限。由2880km至地心为地核。地核又根据4640km和5120km深度划分为外核、过度层和内核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最外面的一个圈层,由大气组成。物质成分:以N、O为主,占98.5%,其次为CO2、水气和固体杂质。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矿物中的结晶水。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构成的圈层。生物的生活范围:陆地的表面、水体的上层、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的裂隙内。某些深海底和大气中都发现有生命活动迹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圈包括()、()、()。

    正确答案: 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正确答案: 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即内三圈和外三圈。内三圈指固体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由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三圈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此外,在外部圈层之外,还存在着超外圈——磁层,起始于离地表600—1000千米,磁层顶在向太阳一侧为10.5个地球半径,在背向太阳一侧可延伸到几百至上千个地球半径。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以及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即内、外圈层相互接触处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这部分就被称为地球表层,是多圈层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特殊圈层,也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地球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