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当经济衰落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总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和产出;相反,当经济过热时,可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从而避免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
根据政策调节的需要,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搭配使用。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再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再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再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在考虑如何混合使用两种政策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因为不同政策的后果可以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使GDP的组成比例发生变化。
(2)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基本手段,对应于不同的经济运行状况,基于政府的政策目标,政策实施的方向应该是相当明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就一定是有效的,也不意味着其政策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实上,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效果究竟如何,也依赖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①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之上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反应。例如,当经济萧条时期,政策采取减税的措施来试图刺激消费,促使经济扩张,但如果居民并不把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而是增加储蓄,那么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无法实现。类似地,如果政府降低贴现率,但银行为了安全的原因并不愿意多放款,企业也不愿意增加投资,则这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②政府政策可能受到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限制,使得政策的实施受到阻碍。例如,在现实经济中,减税往往是受欢迎的,但增税却相当不易;削减转移支付可能受到普遍反对;减少政府购买(特别是军事开支)可能遇到垄断集团的反对等。
③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较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大选之前,不管宏观经济形势如何,一般政府不会采取增税和减少转移支付的政策,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就受到选民意愿的左右。
④财政政策的作用受“挤出效应”的影响。考虑到货币供求关系,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厂商)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现象,这就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到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⑤政府政策的实施一般存在一定的“时滞”,这是因为,经济政策从方案设计到讨论、批准和最后的实行,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政府机构运作的效率。进一步,即使政府已经采取了某种行动,例如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大量债券,但经济体系的反应也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决策到具体实施政策的时间距离,后者是从政策实施到产生效力的时间距离。政策的最终效应往往是通过经济的多次循环才能够实现的。宏观政策的滞后可能严重影响政策的效果,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加剧经济的波动。例如,在经济到达谷底的时候采取扩张性的政策,如果政策效果的时滞太长,而经济本身的复苏又比较快,那么,政策效果可能在经济已经复苏的时候才完全实现,这就可能造成下一阶段经济过热的结果。
(3)尽管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它也确实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国家在宏观经济上加以协调和管理的要求和举措,而这种协调和管理很难依靠政府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的形式中不断发展的,而商品经济要求一定程度的市场的作用。因此,西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往往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利率等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资金市场等),进而影响整个的生产和就业。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西方经济政策和理论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