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定言命令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它以“如果……,就……”为形式。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或者说,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它的基本形式是“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 第2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 第3题:

    分析康德的国家学说?


    正确答案: 契约论可以说明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抽象的“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国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国家的使命和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偏离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论国家观的根本立场。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以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为基础的,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进步倾向,公民只拥有思想自由和投票自由而没有反抗自由,反映了保守性和妥协性。可以按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两种方式划分国家,国家权力可以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但这种共和国又是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关于脑功能的重要学说。

    正确答案:
    关于脑功能的学说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和模块说。
    (1)定位说
    定位说认为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与不同的功能有关,如果特定皮层出现病变就会有特定的功能障碍。该理论的有力证据是裂脑人的出现,裂脑人大脑两半球间的联系被中断,脑左右半球所具有的功能就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也就证明了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与不同功能有关。
    (2)整体说
    整体说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代表人物是弗罗伦斯和拉什利。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即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是以总体的形式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说
    机能系统说是基于对二战中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发展起来的理论。鲁利亚是代表人物,他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是其作用的结果。鲁利亚将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①第一机能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性,为各种活动提供基础。它一旦受损,大脑激活水平会普遍降低,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②第二机能系统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功能是接受外界刺激并对刺激的时空进行整合与保存。
    ③第三机能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基本功能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对复杂行为进行调节控制,一旦受损将产生各种行为障碍。
    (4)模块说
    模块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形成了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模块学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定言命令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它以“如果……,就……”为形式。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或者说,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它的基本形式是“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康德关于实用的思想的重要区别。

    正确答案: ⑴①康德尽管提出了“实用的信念”等观点,他对经验、实验等的解释以及他的整个认识理论也都局限于现象范围,否定了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但康德在肯定先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时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也没有否定获得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可能性。
    ②皮尔士不满康德的这种矛盾立场。他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问题。
    ⑵皮尔士也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和范畴论等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但这不同于康德的体系。他排斥本体论,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本身不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学说,不试图确定事物的任何真理性。它只是一种发现现实的词和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关于艺术起源的五大学说。

    正确答案: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再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1)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狄德罗等。
    (2)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
    (3)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等。
    (4)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无数活动之间的关系得出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5)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观念的学说。

    正确答案: 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所谓第一性的质就是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这是物体所固有的根本性质或“原始性质”、基本性质。所谓第二性的质则是物体中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和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这种性质依赖于第一性的质的变化,又叫做“附属性质”。
    与物体的两种性质相对应,在我们心中也存在着两种性质的观念。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尽管也是由物体中的运动刺激感官而产生的,然而在物体中却不存在它们的“原型”,所以只是心灵对物体性质的主观反映。洛克关于物体两种性质的观念的学说代表了当时机械论物质观的典型立场,即只承认物体的机械性质,如大小、形状、运动等等,力图用数学和力学的观点解释自然,将物体的本质仅仅理解为量的规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正确答案: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审美活动的特征理论。

    正确答案: 1.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是凭借想象力与悟性联系于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
    2.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和、可传达性;
    3.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无目的德合目的性”;
    4.从情状方面来看:审美判断使审美主体感到美感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的观念。

    正确答案: 1、历史是在运动中有规律的前行;
    2、历史不是由个人,而是由人类集体共同创造的;
    3、人类社会是在互相对抗中发展的,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4、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永久的和平,只有在竞争中发挥才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连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道德法则作为定言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
    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当我们按照定言命令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而行动,我们既是守法者也是立法者。
    这三个公式实际上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应该是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通常人们说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发生了主体能动性,实际上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是理性为自身立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连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道德法则作为定言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
    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当我们按照定言命令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而行动,我们既是守法者也是立法者。
    这三个公式实际上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应该是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通常人们说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发生了主体能动性,实际上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是理性为自身立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自由。

  • 第14题:

    永远不要把人当作是一个手段体现了康德的()命题。

    • A、道德自主
    • B、定言命令
    • C、目的王国
    • D、多元主义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正确答案: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意志,才能自觉自主的行善,被迫的和为外在目的而为的并不能算作行善。
    自由自决的纯粹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这样的纯粹理性只能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对“自由意志”的深化,自由意志是以善良意志为目的的,因为否则的话,即使它做了趋善避恶的选择,也不是自由的选择,因而只有以善为目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善良意志通过绝对命令实现道德自律。绝对命令以直言句表达,没有条件句。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但我的判断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即以此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的目的,我的规则同时也就成为普遍规律。这样,绝对命令就有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为了达到至善,除了绝对命令以外,还要辅之以道德公设,帮助人们培养向善的勇气,这样的公设有三:其一是意志自由,其二是灵魂不朽,其三是上帝存在。
    康德的道德学说以理性自律为基础,体现了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凸现了主体的能动意识,从思辨理性的高度概括出了时代的精华。然而另一方面,康德的道德学说具有极端形式主义的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软弱无力的。

  • 第16题:

    多选题
    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命令式分为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定言命令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道德法则定言命令的特征有(  )。
    A

    普遍性公式

    B

    质料公式

    C

    自律性公式

    D

    道德法则

    E

    自然法则


    正确答案: C,A
    解析:
    道德法则定言命令的特征主要有:①普遍性公式,是对一切有理性者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②质料公式,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意志的目的的自在目的。质料公式规定何种意志准则能够成为对一切有理性者普遍有效的客观法则;③自律性公式,是一切有理性者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DE两项,均不属于道德法则定言命令的特征,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 第17题:

    问答题
    分析康德的国家学说?

    正确答案: 契约论可以说明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抽象的“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国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国家的使命和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偏离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论国家观的根本立场。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以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为基础的,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进步倾向,公民只拥有思想自由和投票自由而没有反抗自由,反映了保守性和妥协性。可以按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两种方式划分国家,国家权力可以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但这种共和国又是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的绝对命令。

    正确答案:
    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如果我们的意志由寓于我们自身之内的理性法则决定,绝对命令就是自律。康德关于绝对命令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
    ①绝对命令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是适用于所有人。绝对命令不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因此,绝对命令的表达式只能是直言句式,而不是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做”。绝对条件是无条件的。
    ②假言命令
    假言命令是以“如果……那么”的条件句式表达,条件分句表示目的,结论分句表示手段。假言命令要求人们按照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行事。
    ③两者的比较
    a.绝对命令是纯粹出自理性本身的,与经验无关;
    b.假言命令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因为假言命令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通过经验发现的,而且假言命令所表述的目的也是感性的要求或欲望。
    (2)绝对命令的内涵
    由于绝对命令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人,所以它必须具有普遍形式。康德认为绝对命令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只有以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目的,我的规则才能同时成为普遍规律。那么,绝对命令就具备了合理性(完全按照理性的规则)、普遍性(普遍的规律)和自足性(不假任何外在条件的规则),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
    (3)两条推论
    绝对命令是道德律,由于它是从理性中推出的,所以它只能规定出一切道德规则所必需的普遍形式,而不能指出哪些规则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康德在绝对命令的基础上,根据绝对命令的性质,作了两条推论:
    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手段”;
    ②“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一般道德要求的抽象概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正确答案: (1)摹仿说。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柏拉图、苏格拉底均持此说。
    (2)游戏说。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具有的游戏本能,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可以运用于没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3)表现说。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情现和交流的需要。
    (4)劳动说。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意志,才能自觉自主的行善,被迫的和为外在目的而为的并不能算作行善。
    自由自决的纯粹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这样的纯粹理性只能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对“自由意志”的深化,自由意志是以善良意志为目的的,因为否则的话,即使它做了趋善避恶的选择,也不是自由的选择,因而只有以善为目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善良意志通过绝对命令实现道德自律。绝对命令以直言句表达,没有条件句。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但我的判断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即以此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的目的,我的规则同时也就成为普遍规律。这样,绝对命令就有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为了达到至善,除了绝对命令以外,还要辅之以道德公设,帮助人们培养向善的勇气,这样的公设有三:其一是意志自由,其二是灵魂不朽,其三是上帝存在。
    康德的道德学说以理性自律为基础,体现了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凸现了主体的能动意识,从思辨理性的高度概括出了时代的精华。然而另一方面,康德的道德学说具有极端形式主义的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软弱无力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

    正确答案: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之间的矛盾。他使用抽象的分析方法,把社会人与自然人加以比较,将剔除人的社会性之后所剩下的东西看作人的自然本质,由此来研究决定人的本性的自然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的起源。
    在人类中有两类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不平等即生理不平等,一种是社会不平等即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异在自然状态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社会状态下,不仅社会不平等,即使是自然不平等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开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深化。社会不平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利则是第三也是最后阶段。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不平等的深化和普遍的道德堕落。物极必反,极端的不平等终将为平等所取代。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渗透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受到了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义务的分类。

    正确答案: (1)内在的义务。
    (2)外在的义务。
    (3)联合的义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的道德公设。

    正确答案:
    (1)道德公设的概述
    ①前提
    在道德问题上,康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理性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者,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
    ②道德公设
    a.道德公设的作用
    在道德实践中,除绝对命令外,还需要道德公设。他认为,为了使人们相信道德生活是可能的、至善是可以达到的、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道德公设就不可缺少的。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b.道德公设的感性因素
    道德公设是为了适应道德实践的需要而设立的,这些需要虽然是道德的,但也是感性的。他虽然否认感性的欲望和情感是道德律的依据和基础,但他并不完全否定感性在道德中的作用。他相信一旦道德律被置于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道德的欲望和情感就将有助于道德律的实施。
    ③道德律与道德公设的关系
    在他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律与道德公设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a.前者是基础、是主干,后者是应用、是辅助;
    b.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于基础之上,是绝对命令;
    c.道德公设虽有理性依据,但还要兼顾感性因素,因此,道德公设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不是绝对命令,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因素。
    (2)三条道德公设
    康德认为道德公设共有三条,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道德公设。
    ①意志自由
    他认为意志自由不仅是公设,还是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意志自由,则不可能有任何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人们只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至善的目标。
    ②灵魂不朽
    由于人是有限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至善。因此,人只有相信灵魂不朽,人们才会做出不懈的、连续的努力。
    ③上帝存在
    只有当人们相信,德行是与幸福一致的,一个道德的人将得到幸福,否则将受到惩罚,他的道德努力才有现实的动力。因此,必须假设一个至善的主宰的存在,即上帝。这个至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好人和坏人得到相应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