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中的“反”:即复,相反相成,对立转化
此句是指用圣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保持无为的心态,身体力行地做事,以身作则
此句中的“动” :指“道”的循环运动方式
此句意思是“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才是“道”的运用特征
第1题:
“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第2题:
以下不符合老子之“道”的思想的一项是:()
第3题: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下列选项中最接近“反”的意思的是()
第4题:
反者,道之动
第5题:
论述“反者道之动”思想。
第6题:
此句出自《荀子》。
此句是孔子名言。
此句意思是: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可以了,成功并非必不可少的。
此句意思是:智慧莫过于放弃疑虑,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
第7题:
第8题:
“道”的运动变化是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道”的运用特征是表面柔弱的内心刚强的。
“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才是“道”的运用特征。
“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不是“道”的运用特征。
反方向运动,说明事物总是物极必反;欲强则弱,欲刚则柔,说明事物总是适者生存。
第9题:
此句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区别。”
此句意思是:教育是平等的,不论贵贱贤愚都给以教育
此句中的“教”:是指学校教学、教师从教、师傅教导之意
此句出于《论语》中
第10题:
此句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此句中的“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此句是说:“有诚信的信誉,有广泛的爱好,就会使人亲近。”
此句出自《老子》。
第11题:
第12题:
此句大意是:三个人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跟着善良的老师,不选择不善良的老师。
此句出于《庄子》。
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此句是孔子名言。
第13题:
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反者道之动。
第14题:
“反者道之动”,道的变化是什么呢?()
第15题:
“反者道之动”是什么意思?
第16题:
下列不属于《道德经》中对于“道”的观点的是()
第17题:
此句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合于仁德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有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掉它。”
此句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搞得困顿不堪呢!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精疲力竭了。
此句出自《老子》。
此句出自《论语》。
第18题:
此句是说:“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此句意思是:“教师举出一个角的例子,学生却不能解决同样的三个角的问题,教师就不再回复学生也不去理睬他了。”
此句中的“隅”:原义是角、角落。在这里是指事物的某一个方面。
此句意思是:施教者说明一隅之意后,在受教者尚未举一反三之时,也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他
第19题:
第20题:
此句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此句出于《论语》。
此句意思是说: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此句是指:“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范围之中。”
第21题:
第22题:
此句大致意思是:灾祸的里面,已经隐藏了幸福的到来,幸福的里面,也潜伏着灾祸。
此句大概意思是: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此句中“倚”:指靠着,依靠,伴随。“伏”:指潜在,隐藏。
此句出自《老子》。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