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把历代书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刻帖使历代书法名作得以广泛流传。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什么是刻帖?”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宋代刻帖孕育发生的过程以及正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北宋初,宋太宗诏王著刻成《淳化阁帖》,之后效仿者甚众。但是由于王著疏于考订,所编《淳化阁帖》多有舛误,以致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于是徽宗时又刻成精于阁帖的《大瞧帖》。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命刻《绍兴米帖》专刻米芾墨迹,宋孝宗再出内府所贮《阁帖》重刻禁中,称《淳熙阁帖》,后以南方新收集的晋唐名家法书,刻成《淳熙秘阁续帖》。刻帖的上涨,也推进了鉴定真伪善劣刻本学问的出现。宋代刻帖之盛给书法的发展注进了新鲜的血液,卖前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数书家外,大部分书家都是经过刻帖来学习书法的。

  • 第2题:

    刻入《三希堂法帖》的有()

    • A、《行书诗十首》
    • B、《相见帖》
    • C、《苦雨帖》
    • D、《寝喜帖》

    正确答案:A,B,C

  • 第3题:

    什么叫“读帖”,怎样读帖?


    正确答案:“读帖”,就是看帖和观帖,不过“读帖”似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读书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名帖往往初读似乎极其平淡,但越读越有味道。传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起初只是“驻马观之”了事,待走了几步之后又返了回来“下马观之”,越看越好,最后索兴睡在那里,仔细地看了三天方才离去。话虽这么说,读帖也像读书一样,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全部领会得了的。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觉察出差误的,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用笔就细微多了,应特别认真琢磨下笔、收笔和转折之处的关键部位。有了领会,去指导实践。实践之后发现不足,又去读帖,便又有所体会,再去实践。如此反复,互相推动,不断深入,才能迅速提高。所以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帖是静止的,作者的书写动作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但是通过反复深入地读帖、玩味、琢磨之后,仿佛看到了作者书写时用笔的情景,一个个字体活泼泼地展现在眼前,然后下笔,往往可得神似。这就是所说的把帖读活了。至于拓印的碑帖,难度就更增加一层了,因为刀刻的缘故,真实笔迹往往为其所泯灭,这就有一个复原问题,不加深入细读是很难办得到的。初学临帖,宜专一深入。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须广泛涉猎,以取各家所长为我所用,自辟蹊径。但是名帖浩繁,不可能一一都加以临写,更不能反复深入临写。这就需要浏览记之成诵,于书写时融入之。读帖有多种方式:临写之前和临写之时读之,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空闲时把手读之,可得偶然启发,豁然开朗之妙;如果张贴墙壁,随时读之,既可节省时间,又可积少成多,时时感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第4题:

    一般认为,钟繇的代表作有()

    • A、“五表”
    • B、“六帖”
    • C、“三碑”
    • D、“四刻”

    正确答案:A,B,C

  • 第5题:

    什么是摹帖?


    正确答案:摹帖是以透明的薄纸覆于碑帖上,依据原字帖形迹书写。

  • 第6题:

    什么是帖?


    正确答案:帖的原义是指写在帛上的字,书法中的帖是指凡晋、唐、宋人用真、行、草书作字,表现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称之为帖。

  • 第7题:

    填空题
    宋代是书史上“帖学”的形成期。历史上第一次刊刻官帖,始于()。宋太宗诏()刻《淳化阁帖》后,效仿者甚众。徽宗时刻成《()》,南渡后,高宗命刻《()》,孝宗刻《()》等。

    正确答案: 北宋初,王著,《大观帖》、《绍兴米帖》、《淳熙阁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苏轼的行书苍劲豪放,代表作有(  )。
    A

    《泰山刻石》

    B

    《兰亭集序》

    C

    《十二月帖》

    D

    《寒食诗帖》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泰山刻石》是泰山最早的刻石,相传为李斯手笔,是秦篆正宗。B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C项,《十二月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宋代刻帖孕育发生的过程以及正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北宋初,宋太宗诏王著刻成《淳化阁帖》,之后效仿者甚众。但是由于王著疏于考订,所编《淳化阁帖》多有舛误,以致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于是徽宗时又刻成精于阁帖的《大瞧帖》。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命刻《绍兴米帖》专刻米芾墨迹,宋孝宗再出内府所贮《阁帖》重刻禁中,称《淳熙阁帖》,后以南方新收集的晋唐名家法书,刻成《淳熙秘阁续帖》。刻帖的上涨,也推进了鉴定真伪善劣刻本学问的出现。宋代刻帖之盛给书法的发展注进了新鲜的血液,卖前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数书家外,大部分书家都是经过刻帖来学习书法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刻《来禽馆帖》的邢侗,是一个什么样的书界人物?

    正确答案: 刻《来禽馆帖》的邢侗(公元一五五一年——公元一六一二年),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一位书法家。他字子愿,山东临邑(今山东临清)人。据说他七岁就能写擘窠大字。万历二年(一五七四年),他中了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据说他原来家资巨万,后来因为“筑来禽馆于古犁丘,减产奉客,遂致中落”。可见他是相当好客的。
    在艺事上,邢侗诗文书画均极精善。明李维祯《大泌山房集》说他的书法“极为海内所珍。内竖以字扇进览,上欣赏,命女史学其书”。他为了平定倭寇到朝鲜后,还有一个李状元的妻子愿拜他为师学书法;高丽人买他的字与“黄金同价”,琉球使者入京后,专一多留些时候,以购买邢侗的书法。可见他书法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
    邢侗书法的特色与成就,明史孝先认为:“有(王羲之)龙跳虎卧之致”,并说“试取临池妙墨,错杂诸名帖中不辨,蝇头真楷,遒媚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擘窠大书,体势洞精,奕奕生动,雄强如剑拔弩张,奇绝如危峰阻日,孤松单枝,而一种秀活”。陶宗仪《书史会要》说“邢侗以词翰著称,临仿法贴,虽未能尽合古人,但笔力矫健,圆而能转,时亦有得”。明一代书法有“邢张董米”之称,其中的“邢”,指的就是邢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读帖,怎样读帖?

    正确答案: 有经验的书法家都主张学习书法要读帖。所谓读帖,实际上是看帖。这里帖的含义较广,它包括碑版、刻帖、墨迹。概言之,帖是指供人们临摹、欣赏的法书。读帖就是通过观察,仔细对帖上的书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书写的方法和规律,为临摹作好事前准备,为书法创作供以借鉴。
    古人学习书法十分重视读帖的功夫,《新唐书》上曾记载了欧阳询看碑的趣事:他“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一块索靖书的碑,被欧阳询连看三日,就可知他观察之细,体会之深。此事历来被传为美谈。
    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姜夔也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运笔之理。”由此可知,读帖确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读帖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用笔、二是结体、三是章法。在观察法帖的用笔时,对每个字的基本笔画都要仔细进行分析研究,每一点一画是怎样写的?怎样起笔?怎样收笔?点划之间是怎样呼应?有些什么共同规律?同样的点画又是怎样变化的?它的用笔的特点是什么?不同的书家写的字,如欧体、褚体、颜体、柳体等,它们用笔有那些共性和个性?相同的字体而风格不同,如汉隶《石门颂》、《曹全碑》、《华山碑》等,它们的用笔又是如何区别表现的?这些都是必须注意的。在观察字的结体时,要认识到它的特征。为什么有的字结体很雄壮?为什么有的字又很秀丽?为什么有的结体很茂密?为什么有的结体又很疏朗?它们每个字的笔画之间配搭,造成的大、小、宽、窄、高、低、斜、正的关系怎样?又是怎样处理各部位之间的主次、黑白系的?在分析法帖章法布局时,首先要注意到字与字之间的引带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其对大小、长短、错落、粗细、燥润等关系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又如何在整篇中得到统一?通篇的气势怎样?表现了什么样的神韵和境界?这些要在读帖中细心领会。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前句是指读帖,后句是指临帖。读帖要达到精的地步,事实上是很难的。在读帖的过程中,对法书的分析研究,其认识的深度是因人而异,它与各人的修养有关。要想自己具有较高的读帖能力,就得加强知识修养的培养,加强书法实践的锻炼,逐步提高鉴赏力。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一下子读帖能“精”、临帖能“似”是办不到的事,它们中间要经过一个反复熟悉和理解的过程。读帖是为了更好地临帖,而在临帖的实践中,又能使读帖认识深化,读帖和临帖之间存在着一个辩证关系。前人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参考,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初学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学,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通过这样反复的心摹手追,循序渐进,才能使书法水平逐渐提高。
    初学者读帖最好是选墨迹影印本来读,因墨迹影印本清晰易读,其中用笔的细微部分都能看清楚。而碑帖因年代久远,一些点画有损泐,初学者容易误把残破的地方当成字本身的部分,以至临写时失误。另外,事前能找行家来指导一下,或者找一些入门的理论书来看一下,都很有必要,可以少走些弯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边桃搜公.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市场扩大逝钥鹰趁诚帖肆勾说刻遵,促成了成员企业的竞争逝钥鹰趁诚帖肆勾说刻遵,促成了资源合理配置逝钥鹰趁诚帖肆勾说刻遵,提高了经济效益逝钥鹰趁诚帖肆勾说刻遵,这是蛋联阔村逆( 凶柱利阶否舍腿畅)
    A

    关税同盟理论

    B

    大市场理论

    C

    比较优势理论

    D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刻帖的作用及宋元明清主要刻帖的概况怎样?


    正确答案: 把历代法书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它起到了使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广以流传的作用。因为过去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是被珍藏在皇宫里或私人家中,常人是不能得见的,只要刻成帖后,就可以拓成若干份流传世上了。另外,刻帖能使历代法书字迹保存长久,若是刻石,当然要比帛和纸保留的年代久得多,更主要是拓印了多份存于世上,要全部被毁而无遗留并非易事,现在有许多历代法书真迹早不存世,但在刻帖中还能见到它的面貌。它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学习书法者在临写和欣赏时感到莫大的方便。因此刻帖一举,对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刻帖又分单刻帖和汇帖。只刻一种法书的称为单刻帖;将各种法书汇集在一起摹刻成套的称汇帖。刻帖最早的年代据文献记载是在隋、唐时期,而大规模的刻帖是在北宋淳化三年(992年),那是宋太宗命王著等把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及古人法书,无不包罗汇集摹刻成《淳化阁帖》,共有十卷,可谓洋洋巨制。有人认为最早的刻帖应始于此,这种说法是显然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一种大规模的历史活动都不会突然发生,就像秦始皇时修了万里长城,不等于说秦始皇以前就没有筑城,事实上万里长城也不过是把战国时赵、燕诸国的城墙连续起来罢了。自《淳化阁帖》出后,依此帖辗转翻刻的有好几十种。宋时刻帖蔚然成风,仅帝王刻帖就有多起,哲宗元祐五年起刻的《淳化续帖》,徽宗大观三年起刻的《大观帖》,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重刻淳化旧帖的《国学监本》,孝宗淳熙年间刻的《淳熙秘阁续帖》。除帝王好此外,士大夫更群起效法,或翻成本,或辑新编,全国各地,刻帖成风。自《淳化阁帖》流行后,学习书法俱从帖出,帖学即由此而兴矣。

  • 第14题:

    什么是读帖,怎样读帖?


    正确答案: 有经验的书法家都主张学习书法要读帖。所谓读帖,实际上是看帖。这里帖的含义较广,它包括碑版、刻帖、墨迹。概言之,帖是指供人们临摹、欣赏的法书。读帖就是通过观察,仔细对帖上的书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书写的方法和规律,为临摹作好事前准备,为书法创作供以借鉴。
    古人学习书法十分重视读帖的功夫,《新唐书》上曾记载了欧阳询看碑的趣事:他“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一块索靖书的碑,被欧阳询连看三日,就可知他观察之细,体会之深。此事历来被传为美谈。
    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姜夔也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运笔之理。”由此可知,读帖确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读帖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用笔、二是结体、三是章法。在观察法帖的用笔时,对每个字的基本笔画都要仔细进行分析研究,每一点一画是怎样写的?怎样起笔?怎样收笔?点划之间是怎样呼应?有些什么共同规律?同样的点画又是怎样变化的?它的用笔的特点是什么?不同的书家写的字,如欧体、褚体、颜体、柳体等,它们用笔有那些共性和个性?相同的字体而风格不同,如汉隶《石门颂》、《曹全碑》、《华山碑》等,它们的用笔又是如何区别表现的?这些都是必须注意的。在观察字的结体时,要认识到它的特征。为什么有的字结体很雄壮?为什么有的字又很秀丽?为什么有的结体很茂密?为什么有的结体又很疏朗?它们每个字的笔画之间配搭,造成的大、小、宽、窄、高、低、斜、正的关系怎样?又是怎样处理各部位之间的主次、黑白系的?在分析法帖章法布局时,首先要注意到字与字之间的引带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其对大小、长短、错落、粗细、燥润等关系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又如何在整篇中得到统一?通篇的气势怎样?表现了什么样的神韵和境界?这些要在读帖中细心领会。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前句是指读帖,后句是指临帖。读帖要达到精的地步,事实上是很难的。在读帖的过程中,对法书的分析研究,其认识的深度是因人而异,它与各人的修养有关。要想自己具有较高的读帖能力,就得加强知识修养的培养,加强书法实践的锻炼,逐步提高鉴赏力。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一下子读帖能“精”、临帖能“似”是办不到的事,它们中间要经过一个反复熟悉和理解的过程。读帖是为了更好地临帖,而在临帖的实践中,又能使读帖认识深化,读帖和临帖之间存在着一个辩证关系。前人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参考,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初学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学,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通过这样反复的心摹手追,循序渐进,才能使书法水平逐渐提高。
    初学者读帖最好是选墨迹影印本来读,因墨迹影印本清晰易读,其中用笔的细微部分都能看清楚。而碑帖因年代久远,一些点画有损泐,初学者容易误把残破的地方当成字本身的部分,以至临写时失误。另外,事前能找行家来指导一下,或者找一些入门的理论书来看一下,都很有必要,可以少走些弯路。

  • 第15题:

    什么是碑,什么是帖,它们之间怎样区别?


    正确答案: 碑,最初是指竖在地上的石头,所以《说文解字》释为:“碑,竖石也。”其用途有三种:一是设在宫中,用以观日影,测方向,辨时刻;二是置在祠庙中,用以拴祭祀牲口;三是竖在墓穴边,为葬礼引棺入墓,施轳辘之用。那时的碑是没有文字的,与书法无关。此后,刻了文字的碑才是书法艺术中称的“碑”,它又称碑刻。如汉代的《史晨前后碑》、《张迁碑》,唐代的《多宝塔碑》、《神策军碑》等,就连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题刻,六朝时的墓志等,后人也称它们为碑,大凡对古代有刻字的石头,在习惯上都通称碑刻。
    帖的原义是《辞源》中所说:“帖,以帛作书也,书于帛者曰帖。”与现在书法艺术中说的帖义完全不同。“帖”的含意经过了几次变化:在隋、唐时,帛书犹未绝迹,其时凡属写字的小件篇幅,皆称之为帖,帖即为写件之名;从后汉开始,就有保藏书家手迹的俗尚,那时凡书家所遗的短札尺牍为世所宝者,称之为帖,如陆机的《平复帖》等,帖即为名人翰墨之名;宋时有收罗古代书家手迹用以刻石之举,称为汇帖或丛帖,帖即为摹刻上石或上木的法书之名;在清代有碑学和帖学之分,帖又成了书体流派之一的名称;现在我们所说的帖,按照约定俗成,一般是指历代法书的拓片被装裱成册页,和法书的印刷品,用以作为习字的范本,如《宣示表》、《十七帖》、《淳化阁帖》、《苏东坡墨迹选》等。
    碑和帖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人们往往把它们混淆,碑帖不分的现象,连一些书家也未能免俗,不仅今日如此,而且古亦有之,因碑帖确有难于分辨之处。有人力图对此进行严格划分界限,如主张以竖石为碑,横石为帖;或主张以文字内容为准,符合“述德崇圣”、“铭功”、“纪事”、“纂言”这四种内容的石刻才能称碑,此外,“皆非碑也”;或主张一切刻石文字(墨迹摹勒上石除外)统称为碑,等等,均难以尽如人意。现在又有人提出了碑帖区别的六条标准:一、功用不同——碑是为了追述世系,表功颂德或祭祀、纪事用的;而刻帖是专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拓本)。二、文字内容不同——碑既为了颂德纪事,故有一定的文字格式和内容;帖则以书法优劣为选择标准,书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故内容庞杂,形式不一。三、书体不同——隋以前的碑都是以篆、隶、楷书入碑,唐初始有行书入碑,草书除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外绝少有之;而刻帖则以简札为主,故行草小楷居多。四、形制不同——碑是长方形的竖石,高辄丈余,有额,有趺,往往四面刻字;帖为横石,一般高不盈尺,无额无趺,一般只正面刻字。此外,帖有木刻,碑则绝少。五、上石之法不同——碑大都是书丹上石,帖大都是摹勒上石,书丹是用朱墨直接写在石上,摹勒是从真迹钩摹上石。六、刻法不同——古碑之刻,有时因循刀法,与书丹原迹容或有所出入,北朝碑刻,有的甚至不书丹而直接奏刀;帖则必须忠于原作,力求刻成后的效果与原作毕肖。这六条标准是在总结前人如何划分碑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仍有不严密之处,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神策军碑》等唐代一些名碑,刻工精美,保留了原作的神貌,按其第六条标准,这些碑统统都应属于帖了,但它们确是赫赫有名的碑。又如《怀仁集王字圣教序》,若按其第二条、第四条标准,它应是碑;若按其第五条、第六条标准,它应是帖;而按其第一条标准,它既是碑又是帖。所以这六条标准是有漏洞的。即使如此,仍不失是目前区别一般碑帖的较好标准,按其六条标准区分碑和帖还是大体可以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硃笔写碑的目的是为了刻,摹勒上石的帖是为了传真,两者性质完全不同,这也是碑帖区分的主要原因。

  • 第16题:

    试述宋代刻帖产生的过程以及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北宋初,宋太宗诏王著刻成《淳化阁帖》,之后效仿者甚众。然而由于王著疏于考订,所编《淳化阁帖》多有舛误,致使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于是徽宗时又刻成精于阁帖的《大观帖》。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命刻《绍兴米帖》专刻米芾墨迹,宋孝宗再出内府所贮《阁帖》重刻禁中,称《淳熙阁帖》,后以南方新收集的晋唐名家法书,刻成《淳熙秘阁续帖》。刻帖的热潮,也促成了鉴定真伪善劣刻本学问的出现。宋代刻帖之盛给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后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数书家外,大部分书家都是通过刻帖来学习书法的。

  • 第17题:

    什么是刻帖?


    正确答案:把历代书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刻帖使历代书法名作得以广泛流传。

  • 第18题:

    什么是《淳化阁帖》?


    正确答案: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将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历代著名书家作品,汇编成十卷,用枣木摹刻,以澄心堂纸、李廷硅墨拓出制帖。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宋代刻帖产生的过程以及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北宋初,宋太宗诏王著刻成《淳化阁帖》,之后效仿者甚众。然而由于王著疏于考订,所编《淳化阁帖》多有舛误,致使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于是徽宗时又刻成精于阁帖的《大观帖》。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命刻《绍兴米帖》专刻米芾墨迹,宋孝宗再出内府所贮《阁帖》重刻禁中,称《淳熙阁帖》,后以南方新收集的晋唐名家法书,刻成《淳熙秘阁续帖》。刻帖的热潮,也促成了鉴定真伪善劣刻本学问的出现。宋代刻帖之盛给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后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数书家外,大部分书家都是通过刻帖来学习书法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刻入《三希堂法帖》的有()
    A

    《行书诗十首》

    B

    《相见帖》

    C

    《苦雨帖》

    D

    《寝喜帖》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现在所见我国最早的法帖是北宋刻的()。
    A

    《三希堂法帖》

    B

    《乐善堂帖》

    C

    《淳化阁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刻帖的作用及宋元明清主要刻帖的概况怎样?

    正确答案: 把历代法书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它起到了使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广以流传的作用。因为过去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是被珍藏在皇宫里或私人家中,常人是不能得见的,只要刻成帖后,就可以拓成若干份流传世上了。另外,刻帖能使历代法书字迹保存长久,若是刻石,当然要比帛和纸保留的年代久得多,更主要是拓印了多份存于世上,要全部被毁而无遗留并非易事,现在有许多历代法书真迹早不存世,但在刻帖中还能见到它的面貌。它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学习书法者在临写和欣赏时感到莫大的方便。因此刻帖一举,对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刻帖又分单刻帖和汇帖。只刻一种法书的称为单刻帖;将各种法书汇集在一起摹刻成套的称汇帖。刻帖最早的年代据文献记载是在隋、唐时期,而大规模的刻帖是在北宋淳化三年(992年),那是宋太宗命王著等把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及古人法书,无不包罗汇集摹刻成《淳化阁帖》,共有十卷,可谓洋洋巨制。有人认为最早的刻帖应始于此,这种说法是显然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一种大规模的历史活动都不会突然发生,就像秦始皇时修了万里长城,不等于说秦始皇以前就没有筑城,事实上万里长城也不过是把战国时赵、燕诸国的城墙连续起来罢了。自《淳化阁帖》出后,依此帖辗转翻刻的有好几十种。宋时刻帖蔚然成风,仅帝王刻帖就有多起,哲宗元祐五年起刻的《淳化续帖》,徽宗大观三年起刻的《大观帖》,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重刻淳化旧帖的《国学监本》,孝宗淳熙年间刻的《淳熙秘阁续帖》。除帝王好此外,士大夫更群起效法,或翻成本,或辑新编,全国各地,刻帖成风。自《淳化阁帖》流行后,学习书法俱从帖出,帖学即由此而兴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是刻帖?

    正确答案: 把历代书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刻帖使历代书法名作得以广泛流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什么叫“读帖”,怎样读帖?

    正确答案: “读帖”,就是看帖和观帖,不过“读帖”似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读书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名帖往往初读似乎极其平淡,但越读越有味道。传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起初只是“驻马观之”了事,待走了几步之后又返了回来“下马观之”,越看越好,最后索兴睡在那里,仔细地看了三天方才离去。话虽这么说,读帖也像读书一样,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全部领会得了的。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觉察出差误的,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用笔就细微多了,应特别认真琢磨下笔、收笔和转折之处的关键部位。有了领会,去指导实践。实践之后发现不足,又去读帖,便又有所体会,再去实践。如此反复,互相推动,不断深入,才能迅速提高。所以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帖是静止的,作者的书写动作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但是通过反复深入地读帖、玩味、琢磨之后,仿佛看到了作者书写时用笔的情景,一个个字体活泼泼地展现在眼前,然后下笔,往往可得神似。这就是所说的把帖读活了。至于拓印的碑帖,难度就更增加一层了,因为刀刻的缘故,真实笔迹往往为其所泯灭,这就有一个复原问题,不加深入细读是很难办得到的。初学临帖,宜专一深入。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须广泛涉猎,以取各家所长为我所用,自辟蹊径。但是名帖浩繁,不可能一一都加以临写,更不能反复深入临写。这就需要浏览记之成诵,于书写时融入之。读帖有多种方式:临写之前和临写之时读之,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空闲时把手读之,可得偶然启发,豁然开朗之妙;如果张贴墙壁,随时读之,既可节省时间,又可积少成多,时时感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