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对比的规律:按色彩对比程度来分
(2)按色彩的形象来分
(3)按色彩的心理作用来分
(4)按色彩的组织来分
(5)按需要的时间来分
(6)按色彩的对比组合来划分
(7)重要的色彩对比关系有明度对比、色彩对比和彩度对比
(8)面积对比
(9)补色对比
(10)冷暖对比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简述色彩配置的基本规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店堂色彩的配置。


    正确答案:1、结合店内的空间特点配置店堂色彩
    2、结合商店经营类型和商品特点配置店堂色彩
    3、根据服务对象配置店堂的色彩

  •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互补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色彩配置的一般原则?

    正确答案: 每件作品中,花色相配不宜过多,否则会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多色相配应有主次,切忌色彩平均分配;
    传统插花强调和谐美,除特殊需要外,一般花色搭配不宜用对比色强烈的颜色搭配;不同花色相邻之间应互有穿插于呼应,以免显得孤立和生硬;色彩配置应符合主题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即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
    (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店堂色彩的配置。

    正确答案: 1、结合店内的空间特点配置店堂色彩
    2、结合商店经营类型和商品特点配置店堂色彩
    3、根据服务对象配置店堂的色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在插花的色彩配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1)花色不宜过多;
    (2)颜色搭配应有主次;
    (3)花色搭配不宜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相配;
    (4)花色相邻间宜互有穿插和呼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道德评价介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规律:从“模仿”到独立,从效果到动机,从评人到评已,从片面到全面,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来进行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遗传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一、分离律
    二、自由组合律
    三、连锁和交换定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形式美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1)节奏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韵律最初出现于诗歌领域,由劳动节奏逐渐变化为诗歌因素的,它是由夯的声音和打击节奏形成。
    (2)比例是构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反映了事物与人的协调关系。
    (3)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原理。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某种不变的性质。均衡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
    (4)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之间调和一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变化是由运动造成新形式的的呈现,它可以渐变的微差形式或序列化形式构成不同的层次。整体的统一性是设计构图的基本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构成和谐,有其完整之美,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正确答案: 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的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第二阶段,2-7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此阶段的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但此时思维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与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但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此阶段的思维既没有运算的可逆性,也没有守恒的基本形式,尚停留在半象征性的思维状态之中。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在心理上对珠子进行运算,并认为把珠子散开和埃紧是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运动,重新排列珠子可使它恢复到起始状态。这说明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但是,这种运算仍有其局限性。其一是这一水平的运算还不具有足够的形式化,尚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其二是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组成完整的系统。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与具体运算阶段相比,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生了四种变化:
    1.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首先对事物提出一些假设,然后从假设推演出某些逻辑结论。
    2.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能够在摆脱实际内容的情况下,对一系列推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在不受命题性质束缚的情况下建立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3.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他们的认识能超越于现实本身,无需具体事物作为中介,把握抽象概念,进行形式推理。
    4.能够形成两种形式运算的认知结构:一是组合系统;二是四群运算。儿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能够用这些结构形式来解决各种逻辑问题,表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