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试述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的“铸刑书(鼎)”事件及其历史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古代史称“铸刑书”一事是指:( )

    A.郑国的子产铸刑书

    B.晋国的子产铸刑鼎

    C.郑国的邓析作竹刑于鼎

    D.晋国的范宣子铸《常法》于鼎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成文法公布活动。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史称“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之一。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

  • 第2题:

    春秋时期“铸刑书”公布成文法的是管仲。

    A

    B



  • 第3题:

    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
    子产

  • 第4题:

    春秋后期郑国子产命人将刑书镌刻于鼎上,此鼎称()。

    • A、司母戊鼎
    • B、钟鼎
    • C、刑鼎
    • D、法鼎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包括()。

    • A、《铸刑鼎》
    • B、《铸刑书》
    • C、《法经》
    • D、《竹刑》
    • E、《茆门法》

    正确答案:A,B,D

  • 第6题:

    试述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的“铸刑书(鼎)”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郑国铸刑书:约公元前536年,《左传·昭公六年》有:“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鼎是人们祈祷祭祀之神器,子产“铸刑于鼎”,既预示着法的权威与神圣,也是用鼎这一载体表明法的稳固与彰明。子产“铸刑书”意味着过去一直被神秘化的法律变成了公开的法律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晋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苟寅将赵盾所作的法典铸在鼎上时,遭来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认为,晋国先前所制定的法律,如“被庐之法”、“常法”等,因为能保证贵贱等级秩序,所以晋国能成为盟主;现在废弃旧有法度,铸刑鼎,将法律公开,将会使百姓都依法律行事,贵族的尊贵无从体现,贵贱无序,必将招致亡国。历史意义: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成文法公布后,法的公开成为历史潮流,从此以后,秘密法再也无法延续。同时,秘密法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以刑统罪宣告结束。并且,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礼治”的传统,“法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限制,为新的封建制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法学也伴随着成文法的公布及由此所带来的争论而初步萌芽,私家法律教育逐步兴起。

  • 第7题:

    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 A、赵较
    • B、叔向
    • C、邓胭遗
    • D、子产

    正确答案:D

  • 第8题:

    春秋时期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时反对者是()。

    • A、管仲
    • B、苟况
    • C、叔向
    • D、孔子
    • E、邓析

    正确答案:C,D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的“铸刑书(鼎)”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郑国铸刑书:约公元前536年,《左传·昭公六年》有:“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鼎是人们祈祷祭祀之神器,子产“铸刑于鼎”,既预示着法的权威与神圣,也是用鼎这一载体表明法的稳固与彰明。子产“铸刑书”意味着过去一直被神秘化的法律变成了公开的法律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晋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苟寅将赵盾所作的法典铸在鼎上时,遭来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认为,晋国先前所制定的法律,如“被庐之法”、“常法”等,因为能保证贵贱等级秩序,所以晋国能成为盟主;现在废弃旧有法度,铸刑鼎,将法律公开,将会使百姓都依法律行事,贵族的尊贵无从体现,贵贱无序,必将招致亡国。历史意义: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成文法公布后,法的公开成为历史潮流,从此以后,秘密法再也无法延续。同时,秘密法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以刑统罪宣告结束。并且,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礼治”的传统,“法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限制,为新的封建制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法学也伴随着成文法的公布及由此所带来的争论而初步萌芽,私家法律教育逐步兴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书于鼎的人是()。
    A

    赵鞍

    B

    叔向

    C

    邓骊献

    D

    子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A

    赵较

    B

    叔向

    C

    邓胭遗

    D

    子产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春秋时期,郑国的立法活动有()
    A

    作“被庐之法”

    B

    制定范武子之法

    C

    铸刑书于鼎

    D

    作《茆门法》

    E

    驷颛杀邓析而用《竹刑》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春秋后期,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的是()。

    A.晋国

    B.郑国

    C.楚国

    D.宋国


    参考答案:B

  • 第14题:

    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

    A邓析

    B孔子

    C子产

    D荀子


    C

  • 第15题:

    春秋时期“铸刑书”公布成文法的是管仲。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春秋后期,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的是()。

    • A、晋国
    • B、郑国
    • C、楚国
    • D、宋国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春秋时期,郑国的立法活动有()

    • A、作“被庐之法”
    • B、制定范武子之法
    • C、铸刑书于鼎
    • D、作《茆门法》
    • E、驷颛杀邓析而用《竹刑》

    正确答案:C,E

  • 第18题:

    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书于鼎的人是()。

    • A、赵鞍
    • B、叔向
    • C、邓骊献
    • D、子产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郑国的()“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正确答案:子产

  • 第20题:

    单选题
    春秋后期郑国子产命人将刑书镌刻于鼎上,此鼎称()。
    A

    司母戊鼎

    B

    钟鼎

    C

    刑鼎

    D

    法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实行的新政措施有()。
    A

    改法为律

    B

    铸刑书于鼎

    C

    作爰田

    D

    作丘赋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春秋末期,反对郑国子产“铸刑书”的是()
    A

    孔子

    B

    叔向

    C

    商鞅

    D

    赵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郑国的()“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正确答案: 子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子产“铸刑书”的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新刑书的公布,使“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体现了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商人和劳动人民保护私有财产、人身权利和执法公平的要求,使定罪量刑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因此,公布成文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子产的贡献,是在思想上使过去的礼、刑相分走向礼、刑统一,把公布成文法说成礼治的体现。
    其次,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子产铸刑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制服那些骄奢不法的强宗大族,贵族们犯了法也要按照刑书的规定,与平民同样对待。虽然从实质上看,子产的刑法只不过是用封建等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等级,但刑法的公布,从形式上确认了“刑上大夫”,这就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