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主体把客体信息改造成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
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第1题: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第5题:
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是()
第6题:
人类出现以后,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都发生了改变。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第7题: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第8题: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
第9题: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实践活动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第10题:
作为实践和主体的人是实践的产物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产物
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
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在实践中证明
第11题: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精神
实践
第12题:
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
人的存在方式
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13题: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转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
C.通过实践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D.通过实践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念
第14题:
第15题: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第16题:
下列对实践的理解错误的是()
第17题:
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得到提高。
第18题:
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19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第20题:
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第21题:
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使客体主体化
主体把客体信息改造成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
主体把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第22题: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性活动
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检验认识活动是否为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23题: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主体是指一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