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
相对距离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第1题:
旅游的观景赏美方法很多,但总离不开状态、角度、时机、距离、节奏等条件,观赏状态可以分为()
A. 心理距离
B. 空间距离
C. 动态观赏
D. 静态观赏
第2题:
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观景赏美要注意保持一定的()。
第3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的是观赏者与景观之间在()上的失衡。
第4题:
中国古代都城的“天下之中”实际是以()为标准的。
第5题:
距离说认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
第6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观景赏美要注意保持一定的()。
第7题:
观赏时机
观赏距离
观赏角度
心理距离
第8题:
安全距离和最小距离
安全距离和最大距离
安全距离和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和最小距离
第9题:
心理距离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相对距离
第10题: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时空距离
心理距离
第11题: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心理距离
功利距离
第12题:
观赏距离
观赏时机
观赏节奏
观赏角度
第13题:
第14题:
春看兰花、秋赏红叶、冬观蜡梅等都是自然万物的时令变化规律造成的观景赏美活动。说明我们在审美赏景时应该()。
第15题:
人际距离是一种()距离。
第16题:
在交际过程中,“近体言语符号”是指交际主体之间的()
第17题:
瑞士人布洛提出的“距离论”所强调的是()
第18题:
导游审美中的距离主要包括()。
第19题:
保持适当的观赏距离和角度
设计最佳赏景线路
把握准确的观赏时机
注意观赏的节奏
第20题:
物理距离
心理距离
思想距离
空间距离
第21题:
心理距离
相对距离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第22题:
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
实际距离和空间距离
第23题:
设计
关系
审美
人
第24题:
空间距离
时间距离
生理距离
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