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Ⅰ级场和Ⅱ级场
Ⅰ类场和Ⅱ类场
1类场和2类场
Ⅰ类场、Ⅱ类场、Ⅲ类场
第2题: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最髙允许排放速率
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第3题: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排气筒高度和出口内径(m)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面源分类
第4题:
应该完全相同
彼此不一定相同
建设期和生产过程应该相同
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应该相同
第5题:
运行期
工程前期
施工期
试运行期
第6题:
三类区
二类区
一类区
四类区
第7题:
规划方案实施后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的
规划方案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的
规划方案中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措施实施后,仍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
规划方案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选址与环境敏感区保护要求发生严重冲突的
第8题:
环境问题的识别应根据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并结合区域环境现状进行
环境问题的识别还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来进行
在识别开发区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时,只需充分考虑开发区内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区域的主要环境敏感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等,结合开发区的开发活动来判断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
第9题: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
资源赋存与利用状况调查
环境质量与生态状况调查
规划协调性调查
第10题:
400m
500m
350m
325m
第11题: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5天有效数据
监测时应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
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二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8小时浓度值
第12题:
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等于平均浓度的5%
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大于平均浓度的5%
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10%
第13题:
情景分析法
供需平衡分析法
系统动力学法
灰色系统分析法
第14题:
分析规划目标、规模、布局等各规划要素与上层位规划的符合性
分析规划与相关要求的符合性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政策、法规的效力和时效性
分析规划方案的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时序等与规划发展目标、定位的协调性
分析规划与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功能定位、环境政策要求等方面的符合性
第15题:
编制依据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第16题:
一级
二级
三级
Ⅰ级
第17题:
大于或等于
等于
低于
低于或等于
第18题:
8m
15 m
25 m
35 m
第19题:
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全面说明与地表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表水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然后决定
河流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湖泊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染物排放种类、湖泊规模来确定调查面积
第20题:
炼焦炉
煤炼油
焚烧炉
水泥工业
第21题:
海上自然保护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水质类别
人工水产养殖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二类水质类别
海水浴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三类水质类别
海洋开发作业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四类水质类别
第22题:
矩阵法
网络法
指数法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第23题: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级或二级
第24题:
主导风向为X坐标轴,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为Y坐标轴
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
南北向为X坐标轴、东西向为Y坐标轴
可以任意设置X、Y坐标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