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
卞之琳《断章》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闻一多《死水》
第1题: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因此被称为()
第2题:
叶圣陶先生称赞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第3题:
学习完先秦历史散文一章,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属于国别体的篇目。下列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4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春秋》时,提及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并让学生举例同是编年体的其他史书,以下回答符合要求的是()。
第5题:
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诗文,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第6题:
以下是某位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问题。第一步:让学生在《雨巷》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第二步: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第三步:教师范读;第四步:分角色朗读;第五步:汇报朗读内容和对教学内容、语言的理解:第六步:配乐再次朗读。以下对这段教学内容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第7题:
雨巷诗人
丁香诗人
新诗人
朦胧诗人
第8题:
王绩《野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湾《次北固山下》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9题:
《雨霖铃》
《游山西村》
《送元二使安西》
《诗经?采薇》
第10题:
《劝学》
《逍遥游》
《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11题:
徐志摩《再别康桥》
卞之琳《断章》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闻一多《死水》
第12题:
郭沫若的《女神》
胡适的《尝试集》
戴望舒的《雨巷》
第13题:
现代白话新诗第一部诗集是()。
第14题:
关于自主学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15题:
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出属于诸子散文的作品,以下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6题:
戴望舒的《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从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名。
第17题:
学习《雨巷》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总结其他的现代新诗,以下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8题:
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19题:
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第20题:
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角色朗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朗读的机会
整堂课教学合理运用教学媒体,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高效利用
第21题:
第22题:
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23题:
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24题:
《国语》
《战国策》
《资治通鉴》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