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第1题:
道德不可能单独提供一个良善的社会,但如果社会没有给道德留下位置,任凭公平交易原则、法院判决成为判断是否对错善恶的唯一标准,人性良知、良心负疚等道德体验将会从社会层面消失。法律生活、经济生活以及道德生活,都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信仰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仅有法律是无法维系社会运转的
B.道德能有效补充法律顾及不到的方面
C.道德生活同法律生活一样都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
D.道德与法律应同为判断善恶的标准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是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第5题:
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第6题:
()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第7题:
关于辜正坤教授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见解正确的是()。
第8题:
法律责任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不同的是,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并以法律的规定为最终依据。
第9题:
下列关于国际法效力的根据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第10题:
第11题:
法律义务
社会责任
社会道义
社会角色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人,作为社会生物,他的行为从来都是由两条准绳来规定的:一条是法律,规定了人的责任、义务;另一条是道义,道义并未明文指出是什么,但它对人类精神的影响比法律要深远得多。
作者观点中不包含以下一点的是( )。
A.法律可以规定人作为社会生物的责任、义务
B.人的行为是由某些准绳来规定的
C.法律给人的规定性强于道义
D.道义对人类精神的影响比法律深
第14题:
第15题:
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
第16题:
哪项对于法律的理想是不正确的?()
第17题:
关于法的遵守,表述正确的是()
第18题: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还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19题:
法律有无权威,主要取决于()。
第20题:
法律意识有不同的形态,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以下几种法律意识的形态中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法律传统,体现一个社会法制的总体发展程度的是( )
第21题:
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第22题: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律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法律需要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律需要被信仰
第23题:
法律信仰
法律道义
法律良知
法制观念
第24题:
法律
道德
道义
伦理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