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尚未来得及分赃即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C、甲属于间接正犯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题目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尚未来得及分赃即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 C、甲属于间接正犯
  •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相似考题
更多“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尚未来得及分赃即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C、甲属于间接正犯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两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根据司法解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C.甲属于间接正犯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间接正犯。诈骗罪的具体适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使他人交付财物。行为人接受财物,他人财物遭受损失,这属于诈骗罪。

  • 第2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C.甲属于间接正犯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答案:B,C
    解析:
    。(1)间接正犯,是指利用合法行为人或无责任能力者,或无犯罪故意者来实行自己的犯罪的情况。由于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尋,视同间接正犯单独实施犯罪。本题中,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售“海洛因”,甲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乙对此并不知情。 因此,对于诈骗罪来说,甲是间接正犯,乙是被利用的工具。选项C正确。(2)乙的行为属于贩卖毒品罪(未遂), 这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甲没有贩卖毒品的故意,因此乙单独构成贩卖毒品罪。选项A错误。(3)诈骗罪的既遂标准。诈骗罪在取得对方财物时即为既遂。本题中,虽然甲没有取得财物,但甲是诈骗罪的间接正犯,乙仅是甲的工具,乙的行为就是甲的行为。因此乙卖出假海洛因获得;对方钱款时,甲的诈骗罪就既遂了。

  • 第3题:

    关于毒品犯罪,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毒贩乙雇请甲将毒品由A市运往B市,由于B市正大力打击毒品犯罪无法出手,乙又让刚到B市的甲将毒品运回A市,甲构成运输毒品罪
    B:甲为了吸食而买进毒品后,由于戒毒成功将手头剩余的毒品低价出卖,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甲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C:甲居住在A地,去B地出差期间为了自己吸食购买了10克海洛因,将毒品带回A地,经过安检时被发现,甲构成运输毒品罪
    D:警察从甲家中查获150克海洛因,甲交代是女友乙保管的,乙供称是她所有,是前男友丙给她供吸食之用的。乙确实有毒瘾。但无法找到丙,乙的供述不能证实。甲、乙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共犯

    答案:A,D
    解析:
    【考点】毒品犯罪。详解:A选项,从结局上看没有变更毒品所在地却使毒品的所在地曾经发生了变化的行为,也成立运输毒品罪;B选项,非法出售毒品不以营利为目的,应构成贩卖毒品罪,故B选项说法错误,不应入选;C选项,为了自用而携带不构成运输毒品罪;D选项,无法证明来源,故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 第4题:

    关于毒品犯罪,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毒贩乙雇请甲将毒品由A市运往B市,由于B市正大力打击毒品犯罪无法出手,乙又让刚到B市的甲将毒品运回A市,甲构成运输毒品罪
    B.甲为了吸食而买进毒品后,由于戒毒成功将手头剩余的毒品低价出卖,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甲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C.甲居住在A地,去B地出差期间为了自己吸食购买了10克海洛因。甲将毒品带回A地,经过安检时被发现,甲构成运输毒品罪
    D.从甲家中查获150克海洛因,甲交代是替女友乙保管的,乙供称是她所有,是前男友丙给她供吸食之用的。乙确实有毒瘾。但无法找到丙,乙的供述不能证实。甲乙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共犯


    答案:A,D
    解析:
    【 解析】AD。A:即使又将毒品运回来了,仍然成立运输毒品罪。该罪是开始运输就既遂的。B:贩卖毒品罪不要求以营利为目的,所以甲仍然构成贩卖毒品罪。C:甲只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运输毒品罪是指与贩卖、制造、走私毒品相关的运输行为。D正确。非法持有毒品罪也可以有共同犯罪。

  • 第5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入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甲与乙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不构成共同犯罪。甲实施的是诈骗罪,乙实施的是贩卖毒品犯罪,二人罪名不同,故不构成共同犯罪。 。 

  • 第6题:

    甲将一张伪造的现金支票(票面金额5万元)递给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乙,乙虽然发现是伪造的现金支票,但由于某种原因(与领导有矛盾),仍然为甲付款,将5万元现金支付给甲。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既遂),乙构成票据诈骗罪共犯(片面共犯)
    • B、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乙构成票据诈骗罪共犯(片面共犯)
    • C、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乙构成贪污罪(既遂),不构成共犯
    • D、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既遂),乙构成贪污罪(未遂),不构成共犯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毒犯甲在街头贩卖毒品时被抓获,甲交代自己还有尚未卖掉的500多克海洛因和贩毒所得赃款8万多元在情妇乙处隐藏。乙对此矢口否认,后公安民警在乙处当场查获上述毒品、赃款。关于甲、乙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有()。

    • A、甲构成贩卖毒品罪
    • B、乙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 C、乙构成窝藏、隐瞒毒品、毒赃罪
    • D、乙构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正确答案:A,C

  • 第8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K粉”欺骗乙,让乙去卖,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卖出后获款6000元,还未来得及分赃即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 C、乙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 D、甲与乙属于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B,C

  • 第9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 C、甲属于间接正犯
    •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B,C

  • 第10题:

    问答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入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甲与乙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 不构成共同犯罪。甲实施的是诈骗罪,乙实施的是贩卖毒品犯罪,二人罪名不同,故不构成共同犯罪。 。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甲将乙(8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乙父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乙父已经报警,便打算杀害乙。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丙来到甲家,甲将杀乙的想法告诉丙,丙帮助甲杀害了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和丙的行为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B.甲和丙不成立共同犯罪
    C.甲和丙二人不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和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A,B,C
    解析:
    甲、丙之间在主观上有共同杀害乙的故意,并实施了共同杀害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但甲对乙的杀害行为被先前的绑架行为所包容,作为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而不单独定罪,故甲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 第12题:

    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甲盗窃乙的一本存折后,假冒乙的名义从银行取出存折中的6万元。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B:甲盗窃了乙200克的海洛因,因本人不吸毒,就将海洛因转卖给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贩卖毒品罪
    C:甲盗窃了博物馆的一件国家珍贵文物,以2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D:甲盗窃了乙的一块名表,以2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答案:B
    解析: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是指当一种行为达到既遂之后,不法状态仍继续存在,由于这种不法状态的持续已经被前罪的犯罪构成所评价,所以不予独立处罚。盗窃他人财物之后,予以窝藏、转移和销售的行为就是典型,本犯实施以上行为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但是如果事后的销赃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就需要数罪并罚了。本题中A、D选项都没有侵犯新的法益,而B、C则侵犯了新的法益,因此要数罪并罚。但C项应构成盗窃罪和倒卖文物罪。

  • 第13题:

    共用题干

    甲与其妻子乙合谋骗财。甲将乙多次“卖”给他人为妻,得款后二人便逃之夭夭,下列对于甲、乙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拐卖妇女罪,乙构成重婚罪
    B:甲构成诈骗罪,乙构成卖淫罪
    C:甲构成拐卖妇女罪,乙构成卖淫罪
    D:甲、乙均构成诈骗罪

    答案:D
    解析:
    张某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构成盗窃罪。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何某以为该卡是捡来的,他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行用卡诈骗罪。由于二人没有共同盗窃的故意,因此不构成共同犯罪。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借记卡属于“信用卡”。根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甲窃取3张借记卡并使用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使用假币,是指将假币作为真币置于流通状态。利用假币支付购买货物的对价、利用假币偿还债务、将假币作为保证金提供给他人、以假币作注册资本验资、交换或者赠与假币都是将假币置于流通的行为,将假币存入ATM机的场合,也是使用假币。甲先后两次采取存入假币取出真币,其行为构成使用假币罪。因此,A、C项正确。
    本案中甲与乙合谋以拐卖妇女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符合《刑法》第266条的规定。刑法中没有卖淫罪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180条的规定,重婚罪的构成,必须有主观上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不符合本案情况。
    邱应海虽然以秘密窃取为初衷,但是,被郑国荣妻子发现,邱应海转而试图以欺骗的方式获取彩电,但被郑国荣妻子识破,接着,邱应海即采取公开的方式搬走彩电,而且未使用暴力等手段威胁,可见,邱应海的行为构成抢夺罪。
    彭某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故不构成贪污罪,侵吞单位资金,并无归还之意,也不构成挪用资金罪。依据《刑法》第271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构成职务侵占罪。彭某利用身为董事长的便利条件,将下属公司的29万元用以偿还赌债,20万元用以自由支配,数额巨大,已构成职务侵占罪。
    A项,本案中李世仁、黄百度二人的行为主要是盗窃,不是利用黄百度主管财物的便利,故共同构成盗窃罪。B项,贪污罪共犯。C项,应依主犯的身份定为共同犯罪,只有一个罪名。D项,国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国有公司,只有国有全资公司才是国有公司,故孙小能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构成职务侵占罪。
    选项中,某甲虽然设计圈套,获取某乙的财物,但是,某甲的行为仍然是秘密窃取,构成盗窃罪,而不是诈骗罪;同样,D选项中,某甲构成盗窃罪,而不是侵占罪。

  • 第14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赃款,乙出卖后获款D000元,但还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 C、甲属于间接正犯
    •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B,C

  • 第15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甲用面粉冒充海洛因卖给乙,获利4000元。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 B、甲路上遇见素不相识的乙,便拦截并殴打乙,致乙轻伤。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 C、甲趁珠宝柜台售货员不注意将一枚价值5000元的钻戒装在兜里,然后将样式相同的假钻戒交还给售货员。甲构成诈骗罪
    • D、甲与乙网络聊天,颇为投缘,遂见面并自愿发生性关系。甲悄悄拍摄了二人激情时的照片。后乙不愿意与甲交往。甲便要求乙支付2万元,否则便将乙照片发布到互联网上。乙不得已将2万元现金交付给甲。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正确答案:A,D

  • 第16题:

    毒犯甲在街头贩卖毒品时被抓获,甲交代自己还有尚未卖掉的500多克海洛因和贩毒所得赃款8万多元在情妇乙处隐藏。乙对此矢口否认,后公安人员在乙处当场查获上述毒品、赃款。甲、乙各构成何罪?()

    • A、甲构成贩卖毒品罪
    • B、乙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 C、乙构成窝藏、隐瞒毒品、毒赃罪
    • D、乙构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正确答案:A,B,C

  • 第17题:

    甲伪造了一批国家机关印章,然后交给刚来北京打工的乙,由乙帮助贩卖。乙明知是伪造的印章,但为了挣钱,仍然予以贩卖。后甲、乙二人被公安机关抓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行为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
    • B、乙的行为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
    • C、甲、乙二人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的共犯
    • D、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甲、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多选题
    关于毒品犯罪,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A

    毒贩乙雇请甲将毒品由A市运往B市,由于B市正大力打击毒品犯罪无法出手,乙又让刚到B市的甲将毒品运回A市,甲构成运输毒品罪

    B

    甲为了吸食而买进毒品后,由于戒毒成功将手头剩余的毒品低价出卖,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甲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C

    甲居住在A地,去B地出差期间为了自己吸食购买了10克海洛因,将毒品带回A地,经过安检时被发现,甲构成运输毒品罪

    D

    警察从甲家中查获150克海洛因,甲交代是替女友乙保管的,乙供称是她所有,是前男友丙给她供吸食之用的。乙确实有毒瘾。但无法找到丙,乙的供述不能证实。甲乙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共犯


    正确答案: A,D
    解析:
    A项,从结局上看,没有变更毒品所在地却使毒品的所在地曾经发生了变化的行为也成立运输毒品罪
    B项,非法出售毒品不以营利为目的,应构成贩卖毒品罪。
    C项,为了自用而携带不构成运输毒品罪。
    D项,无法证明来源,故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 第20题:

    多选题
    关于事实三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真题]
    A

    甲让乙卖出冰毒应定性为甲事后处理所盗赃物,对此不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B

    乙将40克冰毒掺杂、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C

    甲、乙既成立诈骗罪的共犯,又成立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D

    乙在冰毒中掺杂使假,不构成制造毒品罪


    正确答案: B,D
    解析:
    A项,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地看,符合其他犯罪的犯罪构成,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有必要另认定为其他犯罪。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之所以不另成立其他犯罪,主要是因为事后行为没有侵犯新的法益,也可能是事后行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事后行为是否另行成立其他犯罪,取决于其是否侵犯新的法益、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甲让乙卖出冰毒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同犯罪。甲盗窃毒品后如果用于吸食,不另行构成犯罪。但其将盗窃的毒品贩卖给他人,又侵害了新的法益并非为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应当另行定罪。
    B项,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乙将掺入其他杂质的病毒冒充纯冰毒贩卖,属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并使他人基于错误认识支付与产品不相称的钱款,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C项,甲向乙提供毒品并对乙的诈骗行为知情,二人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同时甲乙的行为还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同犯罪
    D项,制造毒品一般是指使用毒品原植物而制作成毒品,但为了便于隐蔽运输、销售、使用欺骗购买者,或者为了增重,对毒品参杂使假,添加或者去除其他非毒品物质,不属于制造毒品的行为。乙只是在冰毒中掺杂,与刑法意义上制造毒品的行为相差甚远,不构成制造毒品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