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每周评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它进行过一场什么论战?”相关问题
  • 第1题:

    ()与胡适曾在《每周评论》上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南社创办过什么刊物?南社重要成员有哪些?


    正确答案: 南社成立后,于1910年2月创办了《南社丛刻》杂志,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主编,属南社的机关刊物,不定期出刊。辛亥革命前出版4期,民国以后续出至22期,1923年12月停刊。《南社丛刻》成了这一时期进步文艺报刊的一面旗帜。
    南社以文学为武器。提倡革命气节,致力于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广泛团结了清末民初活动于东南各地的先进青年文人,其中主要作家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马君武、柳亚子、周实、宁调元、黄节、吴梅等等。1923年柳亚子与邵力子、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新南社。

  • 第3题:

    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时事政治性周报是()。

    • A、《新青年》
    • B、《京报》
    • C、《时事评论》
    • D、《每周评论》

    正确答案:D

  • 第4题: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它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热血日报》是有“五卅”运动的高汗腺中诞生的。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几人,激起全*市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愤怒。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示威,声授工人斗争,要求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学生100多人。随即又有群众10余人,伤无数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刘华等人在上海领导人民进行罢工、罢工和罢课斗争,同时决定创办一张日报与《向导》周刊紧密配合,以加强党在“五卅”运动中的宣传鼓动工作,将斗争引向深入。6月4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的高潮创刊了。瞿秋白任主编,编辑骨干还有郑超、沈泽民等。《热血日报》虽然只出了24期(6月27日停刊)但它在中国新闻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热血日报》的特点是:
    一、旗帜鲜明,有很强的战斗性。它的全部篇幅都燃烧着对帝国主义仇恨的烈火,号召人们用《热的血》去战胜帝国主义《冷的铁》。它对当时帝国主义报刊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诬蔑和一些资产阶级报纸的妥协言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揭露和斗争。它毫无顾忌地为中国人民说话,为工人群众说话,因而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很快突破30000份。报社每天收到的来信、来稿数以百计,来访者亦络绎不绝。
    二、雷厉风行,有很高的时效性。《热血日报》创刊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从“五卅惨案”爆发到6月4日仅仅几天的时间,报纸就与读者见面了。以后报上发表的《圣约翰罢课之内幕》、《商务会秘密会议之结果》、《电车工人罢工扩大》等消息,都是紧扣着斗争的每个环节而进行报道的。
    三、活泼通俗,有广泛的群众性。《热血日报》深知自己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工人群众,因此很注意文字的通俗化、大众化,标题制作浅显明了,所载文章亦深入浅出,使文化不能高的人一看就懂,使没有文化的人一听能懂。《热血日报》的群众还体现在第4版上的《呼声》专栏,它绝大部分刊登读者蝗来信来稿,直接沟通了报纸和读者的联系。

  • 第5题:

    ()与胡适曾在《每周评论》上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 A、陈独秀
    • B、李大钊
    • C、毛泽东
    • D、周恩来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简单的结构对于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复杂的结构?


    正确答案:简单的结构易于理解。当事物的关系和认识的层次相对复杂时,不免出现复杂的结构。

  • 第7题:

    《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正确答案: 《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5、《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 第8题:

    问答题
    《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正确答案: 《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5、《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它的后期有何变化?

    正确答案: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刊37期。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不但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而且倾向社会主义。
    但从第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改变了它的革命的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点,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是4开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除正张外,有时还抓住重大事件,增出《特别附录》一张,随报奉送。
    《每周评论》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
    (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中,以《每周评论》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谬论进行了反击。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周评论》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每周评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它进行过一场什么论战?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陈独秀和李大钊预感到革命风暴已酝酿成熟,斗争需要革命的舆论随时作出迅速的反应考虑到《新青年》是个理论性月刊,出版了37期。其中前25期的宣传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能密切配合政治斗争,把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它是“五四”运动中一份战斗性很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报刊。“六三运动”后,陈独秀被捕入狱,李大钊逃亡河北,《第周评论》由胡适全权编辑。于是,第26期以后的《每周评论》由胡适全权编辑。于是,第26期以后的《每周评论》明显变成了宣传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
    就在胡适主编《每周评论》的时候,该刊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论战首先由胡适挑起。他在该刊第31号发表了一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诬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主张多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企图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叫大家相信他那套实用主义哲学。李大钊在逃亡中读到这篇文章后,当即写下《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针锋相对地批驳胡适的观点。他说:“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联系中国实际,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他举例说“就以俄国而论,罗曼诺夫家族没有颠覆,经济组织没有改造以前,一切问题,丝毫不能解决。今则全部解决了。”李大钊的这篇文章,胡适把它发表在《第周评论》第35号上,自己又在该刊发表了三论、四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进行狡辩。直至刊物被查封,论战才告暂停。这次伦战,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每周评论》(1918-北京陈独秀)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他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在众多的报刊中,《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它对运动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并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每周评论》创办的经过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一九一八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反日反段的爱国浪潮不断高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也日益壮大。李大钊、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直接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起了很大的政治鼓动作用,显示了文化革命由着重于进行思想启蒙工作发展到直接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宣传也是《每周评论》的重要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它的后期有何变化?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刊37期。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不但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而且倾向社会主义。
    但从第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改变了它的革命的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点,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是4开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除正张外,有时还抓住重大事件,增出《特别附录》一张,随报奉送。
    《每周评论》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
    (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中,以《每周评论》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谬论进行了反击。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周评论》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 第14题: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评论”或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


    正确答案: 就评论的内容和作用而言,一般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往往采用“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的评论形式:
    (1)针对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某一方面问题,作方针性政策性的指导和评价。
    (2)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过程中,及时地揭示出一个时期中心工作的的具体方向或侧重。
    (3)及时地灵活地针对某种社会思潮和一个时期的思想倾向,生动切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联系媒体上发表的正反典型进行评论,兴利除弊,扶正祛邪。

  • 第15题:

    《每周评论》(1918-北京陈独秀)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他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在众多的报刊中,《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它对运动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并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
    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 第16题:

    简述《每周评论》创办经过、特点及其在五四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之后,民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迫切需要一份能够及时反映国际国内形势的报道、评论性刊物,《新》因主张不谈政治,只能作为思想理论刊物。因此,在该情况之下,编辑部决定创办另一份《新》的姐妹看——《每周评论》。该报的宗旨特点和影响: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该报是由《新青年》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合办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不仅仅大力报道评论国内外大事,大力推动五四运动,主治发动舆论,支持文学思想革命斗争,传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其不仅内容丰富,议论精辟,立于同时期报刊前列,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创新,这张4开4版的小型政治性报纸栏目设置非常丰富。

  • 第17题:

    什么是舆论战?


    正确答案:以舆论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信息资源,激励我方战斗精神,影响敌方形势判断,削弱敌方战斗意志,为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胜利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斗争行动。

  • 第18题:

    李大钊、陈独秀为开展社会主义宣传,于1918年1月在北京又创办了一个新的刊物是()。

    • A、《青年》杂志
    • B、《星期评论》
    • C、《每周评论》
    • D、《湘江评论》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简要评述《每周评论》创办的经过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一九一八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反日反段的爱国浪潮不断高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也日益壮大。李大钊、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直接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起了很大的政治鼓动作用,显示了文化革命由着重于进行思想启蒙工作发展到直接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宣传也是《每周评论》的重要内容。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每周评论》创办经过、特点及其在五四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之后,民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迫切需要一份能够及时反映国际国内形势的报道、评论性刊物,《新》因主张不谈政治,只能作为思想理论刊物。因此,在该情况之下,编辑部决定创办另一份《新》的姐妹看——《每周评论》。该报的宗旨特点和影响: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该报是由《新青年》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合办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不仅仅大力报道评论国内外大事,大力推动五四运动,主治发动舆论,支持文学思想革命斗争,传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其不仅内容丰富,议论精辟,立于同时期报刊前列,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创新,这张4开4版的小型政治性报纸栏目设置非常丰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时事政治性周报是()
    A

    《新青年》

    B

    《京报》

    C

    《时事评论》

    D

    《每周评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它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热血日报》是有“五卅”运动的高汗腺中诞生的。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几人,激起全*市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愤怒。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示威,声授工人斗争,要求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学生100多人。随即又有群众10余人,伤无数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刘华等人在上海领导人民进行罢工、罢工和罢课斗争,同时决定创办一张日报与《向导》周刊紧密配合,以加强党在“五卅”运动中的宣传鼓动工作,将斗争引向深入。6月4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的高潮创刊了。瞿秋白任主编,编辑骨干还有郑超、沈泽民等。《热血日报》虽然只出了24期(6月27日停刊)但它在中国新闻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热血日报》的特点是:
    一、旗帜鲜明,有很强的战斗性。它的全部篇幅都燃烧着对帝国主义仇恨的烈火,号召人们用《热的血》去战胜帝国主义《冷的铁》。它对当时帝国主义报刊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诬蔑和一些资产阶级报纸的妥协言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揭露和斗争。它毫无顾忌地为中国人民说话,为工人群众说话,因而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很快突破30000份。报社每天收到的来信、来稿数以百计,来访者亦络绎不绝。
    二、雷厉风行,有很高的时效性。《热血日报》创刊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从“五卅惨案”爆发到6月4日仅仅几天的时间,报纸就与读者见面了。以后报上发表的《圣约翰罢课之内幕》、《商务会秘密会议之结果》、《电车工人罢工扩大》等消息,都是紧扣着斗争的每个环节而进行报道的。
    三、活泼通俗,有广泛的群众性。《热血日报》深知自己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工人群众,因此很注意文字的通俗化、大众化,标题制作浅显明了,所载文章亦深入浅出,使文化不能高的人一看就懂,使没有文化的人一听能懂。《热血日报》的群众还体现在第4版上的《呼声》专栏,它绝大部分刊登读者蝗来信来稿,直接沟通了报纸和读者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与胡适曾在《每周评论》上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周恩来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