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如何?怎样评价他的办报活动?”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 第2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 第3题:

    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的是()。

    • A、陈独秀
    • B、鲁迅
    • C、李大钊
    • D、胡适

    正确答案:B

  • 第4题:

    胡适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新诗集。


    正确答案:《尝试集》

  • 第5题:

    胡适曾说北京大学是因为三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属相都属兔)而成名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活动,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新”表现在()

    • A、宣传尊孔复古
    • B、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 C、都提供民主和科学
    • D、主张“打倒列强除军阀”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普利策在《世界报》的业务活动中表现出的办报方针是什么?


    正确答案: 普利策在《世界报》的业务活动中表现出的办报方针,一是注重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二是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事新闻,以广发行。这样做既吸引了读者,又宣传了社会改革的主张,获得很大的成功。

  • 第7题: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正确答案: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 第8题:

    问答题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
    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1.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陈独秀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张及其倾向?

    正确答案: 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明确表示对陈独秀等人“高谈社会主义”的不满态度,主张采用温和的改良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1919年末,胡适发表了极具争议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了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作为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指出“整理国故”是以“再造文明”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步骤。此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取得摧枯拉朽的巨大胜利的时刻,胡适“整理国故”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认为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意在将青年引入“故纸堆”,从而淡化政治。另有认为是此举是对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的一种拨乱反正,它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而言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今天,在我们看来,问题派与主义派之争实质上是投身民众运动抑或继续坚持思想启蒙之争,应属思想意识领域的分歧。而后来陈独秀与胡适所走上的暴力革命之路和温和改良之路也只是两人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对20世纪初的落后中国的何去何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判断,都展现了那一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挽大厦于将倾的弘毅精神与爱国情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作过哪些重大的贡献?

    正确答案: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这是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首要功绩。
    2、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二个贡献,就是整理传统文化遗产,拓展现代学术领域。
    3、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三项贡献,就是输入西方现代思想,推动中国文化转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的作用。

    正确答案: I、《新青年》创办经过: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中国社会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现实的教训引起了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考,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还有人宣扬迷信,祖在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局面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强烈愤恨,使他们深深感到虽然有了宪法、国会,但是必须重新寻求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方案。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于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不再热衷于政党政治活动,转向展开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新青年》杂志,就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新》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22年终刊,由陈独秀创办并且担任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该名为《新青年》。《新》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中心,从提倡民主、提倡科学、主张文学革命三个方面促进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社址搬到北京,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为其后期作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做好了准备。第三个阶段,《新》复归上海,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I、陈独秀:陈独秀为《新》的创办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制定了《新》的宗旨和不同点办报方针,提出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和作者队伍,还是《新》的主要编撰人员。
    III、胡适:胡适是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他首先在《新青年》尝试用白话文写诗。他的《尝试集》被称为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因此它也有白话圣人之称。
    IV、李大钊: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他反对颂古非今何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辟,同时注意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行径,但是他注意把孔子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历代封建王朝利用孔子为偶像来巩固其统治这两者加以区别。李大钊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V、鲁迅:鲁迅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和《新青年》相关的。他的小说,杂文和论文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利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里程碑。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他的文章鞭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反封建斗争之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白话文学作品,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文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紧密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

  • 第14题: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

    • A、毛泽东、李大钊、鲁迅、胡适
    • B、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 C、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胡适
    • D、李大钊、周恩来、鲁迅、胡适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如何认识陈独秀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张及其倾向?


    正确答案: 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明确表示对陈独秀等人“高谈社会主义”的不满态度,主张采用温和的改良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1919年末,胡适发表了极具争议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了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作为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指出“整理国故”是以“再造文明”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步骤。此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取得摧枯拉朽的巨大胜利的时刻,胡适“整理国故”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认为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意在将青年引入“故纸堆”,从而淡化政治。另有认为是此举是对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的一种拨乱反正,它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而言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今天,在我们看来,问题派与主义派之争实质上是投身民众运动抑或继续坚持思想启蒙之争,应属思想意识领域的分歧。而后来陈独秀与胡适所走上的暴力革命之路和温和改良之路也只是两人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对20世纪初的落后中国的何去何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判断,都展现了那一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挽大厦于将倾的弘毅精神与爱国情怀。

  • 第16题:

    胡适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正确答案:《尝试集》

  • 第17题:

    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 第18题:

    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正确答案: 国人办报首先是从对外报的利用开始的。外报以其内容丰富和传播迅速吸引了大量中国读者,但在政治上替外国说话又为中国人所不满。中国人在同外报打交道中,渐渐地对它熟悉起来,甚至开始为自己所用。这种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员与商人,从外报上收集情报,了解政治、军事、商业动向;二是在外报工作的华人,从刊发“替华人说话”的文章到利用外报的条件创办华人主编的中文报纸。前者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外报,后者如王韬、陈蔼廷主编中文报纸。

  • 第19题:

    问答题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正确答案: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胡适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新诗集。

    正确答案: 《尝试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如何?怎样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胡适(1891-1963)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期间参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1922年5月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1月与陈西滢等主办《现代评论》周刊,1930年与徐志摩等人合办《新月》杂志,1931年又与傅斯年等人阳办了《独立评论》。
    胡适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贡献应给予肯定。正是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他提倡写白话文、白话诗、演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关于这一点,毛泽东给予很高评价的:“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鲁迅也曾著文大加赞许说:“要恢复更多年元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可是,在世界观方面,胡适始终抱住他那实用主义哲学不放。在“五四”时期那班“新人物”里,胡适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右翼代表出现的。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报纸上宣传杜威实用主义。尢其是在他掌握了《每周评论》的编辑权以后,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完全改造成为一个贩卖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企图阴绕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所主办的《努力周刊》和《现代评论》,更是公开的、直接地反对马列主义和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起到了阴碍历史前进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