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我国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对外开放区域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1979年至1980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和试点阶段,先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1984 年至1991年,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不断扩大的阶段。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领域由南向北涉及我国10个沿海省份。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至1990年,先后把开放区域扩大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从1992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2年之后,我国进一步开放6个沿江城市、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 18个内陆省会城市,将对外开放扩展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从而在全国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局面。2001年我国加入 WTO 以后对外开放从量变走向质变: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和行业全面拓宽,国内制度建设、政策透明度、市场规则、 法律体系等与世界全面接轨。更为重要的是加入 WTO 以后,我国进入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国内外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日益统一。

  • 第2题:

    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和河川径流的时空变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地表径流与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从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山区大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我国地表径流不仅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在时间分配上也不均匀。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水量的补给来源,而河川径流补给条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因而随季节的更替,河川径流有明显的洪水季节和枯水季节交替的周期性变化。
    (3)年际变化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减少,因而河川径流年际变化是从东南向西北增大。

  • 第3题:

    简述光照强度随时空变化特征?


    正确答案: (1)纬度:随着纬度增长,光强逐渐减弱;
    (2)海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3)坡向度:北半球南坡>平地>北坡。北坡上坡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大,南方的喜热作物可以移植到北方的南坡生长;
    (4)时间与季节:夏强冬弱;中午最大,早晚最小;
    (5)从林冠上部到林地,光强呈负指数下降。

  • 第4题: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战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下降状态,此后呈现下降、上升的波动,总体变化不大;战后,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增减变化,但总的趋势变化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保持在占10%左右。
    (2)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变化趋势是西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而美国和英国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3)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下降的总趋势下,其相互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输出国所占比重减少;②在非石油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

  • 第5题:

    简述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格局的特征。


    正确答案: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格局呈现出以下特征:
    1、市场成为配置主渠道。随着各地公立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机构的兴起于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局面已经形成。
    2、政府进行存量和流量调控。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下,政府也有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解决市场失灵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在我国进行体制改造的情况下,政府也应运用行政权力,对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知识成为配置的核心。21世纪的经济师知识经济,社会是人才社会劳动的知识含量将进一步增加。在当代中国,学习型组织正在兴起,这有利于促进各人和组织的知识水平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竞争的激烈化,人才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体现。尊重人才的需求,从人的需要出发,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自觉行为。
    4、职业模式与国际接轨。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 第6题:

    简述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


    正确答案: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
    (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正确答案: 唐代是中国陶瓷的高度发展时期,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北京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正确答案: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因而形成东南多雨,西北干旱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正确答案: (1)从“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方面看,这条线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爱辉到霍林河段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霍林河到榆林段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为地形影响;榆林到天水段受黄土与降水量的双重限制;天水至腾冲段,受地势、地貌、降水量等限制因素影响。总体来说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胡线”东部适宜人口的居住、生产以及活动,西部地区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2)从历史上来看,历代人口密度虽有变化,但人口分布也有明显的西北人少,东南人多的分异特点,清代东北开禁以后,人口大量涌入,使特征更加与“胡线”相吻合,新中国成立后,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均以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格局存在,更加显示这一线以西地区人口发展受到强烈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正确答案: 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战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下降状态,此后呈现下降、上升的波动,总体变化不大;战后,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增减变化,但总的趋势变化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保持在占10%左右。
    (2)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变化趋势是西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而美国和英国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3)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下降的总趋势下,其相互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输出国所占比重减少;②在非石油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和河川径流的时空变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地表径流与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从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山区大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我国地表径流不仅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在时间分配上也不均匀。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水量的补给来源,而河川径流补给条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因而随季节的更替,河川径流有明显的洪水季节和枯水季节交替的周期性变化。
    (3)年际变化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减少,因而河川径流年际变化是从东南向西北增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 A、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 B、世界经济格局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国军事力量的强弱
    • E、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


    正确答案: 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
    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
    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 第16题:

    简述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起了重大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
    ④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第17题:

    简述泥石流形成条件并分析我国泥石流发生的时空差异。


    正确答案: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形成条件:充足的固体物质补给、泥石流水体的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
    1)充足的固体物质补给,如构造破碎带、岩石风化所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高山地区的冰碛物等。
    2)泥石流水体的补给,如降水、快速冰雪融水和冰湖溃决。
    3)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比降为10%-30%。
    除此之外,泥石流的形成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
    时空差异:由于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地势西高东低,且山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故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地区主要为西南地区,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 第18题:

    简述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正确答案: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因而形成东南多雨,西北干旱的特点。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对外开放区域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1979年至1980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和试点阶段,先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1984 年至1991年,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不断扩大的阶段。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领域由南向北涉及我国10个沿海省份。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至1990年,先后把开放区域扩大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从1992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2年之后,我国进一步开放6个沿江城市、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 18个内陆省会城市,将对外开放扩展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从而在全国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局面。2001年我国加入 WTO 以后对外开放从量变走向质变: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和行业全面拓宽,国内制度建设、政策透明度、市场规则、 法律体系等与世界全面接轨。更为重要的是加入 WTO 以后,我国进入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国内外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日益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关于我国人口的正确叙述是()
    A

    A我国各地的人口密度都高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

    B

    B我国城市和乡镇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小

    C

    C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是:苏、鲁、豫、台

    D

    D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世界上是最低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是(),城市是();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三省区。

    正确答案: 江苏省,香港,青海,西藏,新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人口密度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相当

    B

    中国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

    C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

    D

    目前我国人口密度约为134人/平方千米,东密西疏,分布不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城市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正确答案: (1)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总体上为一条S形曲线,大致分成3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终极阶段。
    (2)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称为城市化的地域推进,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近域推进,另一个是广域推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1)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再到全面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约束是供给约束。经济成长面临三种约束:①储蓄约束,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张;②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进口;③吸收能力的约束,缺乏必要的技术、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而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针对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双重约束,中国的外资政策和贸易政策改革主要是围绕放松资本约束和外汇约束而展开的。随着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深入,投资和国内生产能力不断积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逐步从储蓄缺口转向投资缺口。为适应新的矛盾,经济增长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通过大规模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并维持宏观经济平衡。
    1992年之后,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正式提出,对外经贸交往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全面展开:不断降低关税税率,大幅削减进口许可证和配额;降低出口退税率;废止进口替代目录;放宽生产企业经营外贸的审批标准,扩大外贸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和外汇留成、实行代理制直至外贸经营权的全面下放;逐步实现单一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全面深入。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更加趋于市场导向的政策措施改革,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展迅速。开放战略已经不局限于通过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和吸引外资带来国内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彻底摆脱在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战略之间进行的非此即彼的狭隘选择。在开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既强调出口的作用,也强调进口的积极作用;既强调吸引外资的作用,也强调对外投资的积极作用;既强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也强调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和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的重要性。
    (2)渐进开放战略与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区域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1979年至1980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和试点阶段,先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1984年至1991年,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不断扩大的阶段。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领域由南向北涉及我国10个沿海省份。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至1990年,先后把开放区域扩大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从1992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2年之后,我国进一步开放6个沿江城市、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将对外开放扩展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从而在全国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局面。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从量变走向质变: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和行业全面拓宽,国内制度建设、政策透明度、市场规则、法律体系等与世界全面接轨。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入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国内外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日益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