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立法思想有:(1)刑乱国用重典的立法思想;(2)立法必须简明、严厉;(3)礼法结合、明刑弼教。
    形成的原因有:(1)元朝法制废弛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2)元末农民起义是其灭亡的直接原因;(3)宋、元法律繁杂;(4)立法目的是镇压人民,加强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 第2题: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指:()。


    正确答案:民族、民权、民生

  • 第3题:

    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怎样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正确答案: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应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以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的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军政府宣言》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 第4题:

    试述明初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1)明初的立法思想对整个明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开国帝王的朱元璋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这些法律思想既有对唐、宋、元立法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有朱元璋本人的政策、方针,它指导了明初的立法。主要特点有:
    ①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重典治世”思想
    《周礼·秋官·司寇》记载,早在西周就有“三国三典”之说,即“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它是指治国时要根据社会形势与治安状况的优劣灵活运用刑法手段。中国古代统治者又将治理社会分为两个层面,即治吏与治民的综合。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朱元璋将治吏作为治国的重点,提出“刑乱国用重典”的政策。
    出身于贫困阶层的朱元璋在反元起义中,亲眼目睹了元末吏治腐败的状况,对当时官吏“多不恤民”、“贪财好色”、“饮酒废事”以至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印象深刻。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又总结了两宋时期吏治失之过宽的教训,决心“重典治乱世”、“重典治吏”。这种政策稳定了明初的社会秩序,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在“重典治吏”的同时,朱元璋也未放松“治民”的工作。他运用严酷的手段制止人民的反抗,镇压明初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了稳定社会的预期效果。
    但“重典治世”,尤其是“重典治吏”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它的最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是削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削弱了整体的力量。明初官僚体系几经大规模清洗,导致官员人人自危,最终危害皇权的巩固。朱元璋统治后期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对刑事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但明成祖上台后,为了强化皇权,打击异己,将“重典治世”作为治国的根本方针确定了下来,成为明朝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由于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政策对于明朝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评价为治世取得明显成效的具有典型性的指导思想。
    ②“礼法并用”的思想
    朱元璋在使用“重典”来治国的同时,也注意运用“德礼”的作用。他认为要使朱明王朝长治久安,需要推行“礼法并用”的思想,即把伦理道德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律的镇压犯罪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以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在“礼法”关系上,他认为封建道德的教育感化是先导,刑罚镇压是手段。《大明律》卷首将“八礼图”与“二刑图”并列,并规定“存留养亲”、“同居亲属有罪得相互容隐”、“奴婢不得告主”、“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多项条款,进而使封建道德的精神统治力量与封建法律的强制执行力合为一体,有效地发挥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③立法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并举的思想
    朱元璋在治理社会上主张采取全方位的方法,不但把预防犯罪与惩治犯罪相结合,而且把日常的立法工作与法制的普及宣传工作相结合。朱元璋在位期间向各郡县颁发《律令直解》、建“申明亭”、刊布《大明律诰》,要求天下人有一册其亲手编的《御制大诰》、派人定期讲读《大诰》等等,都体现了他立法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并举的思想。
    (2)明朝上述立法指导思想是基于治乱世而形成的:①元末农民起义规模浩大,朱明王朝即是在这场起义中应运而生。松散的农民组织可以将蒙古铁骑打败,元政府吏治腐败是主要原因。因此,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官吏横行导致人民造反,将重点治吏作为治乱世的一个重要内容;②元末明初之际,内外形势复杂,就政府运作而言,前元的法制十分松弛,极不可取,因此,也就导致明初承元乱世必须治以重典;③宋、元法律复杂,连司法官也不能完全掌握,普通百姓更不知如何守法,大大方便了贪官污吏从中舞弊。因此,明太祖立法时,不仅要求法律要简明,而且重视法制宣传,使官吏无出入之弊,民畏法而不犯;④朱明王朝建立,首先要确立其皇权的不可挑战性,明确朱元璋的皇位是承天运而生。为达到这个目的,法律的任务就是要严刑峻法镇压人民,清除统治阶层中对朱明王朝形成威胁的异己,以此树立权威,强化极端君主专制统治。

  • 第5题:

    试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2)历史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 第6题:

    反映孙中山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

    • A、《三民主义》
    • B、《建国方略》
    • C、《建国大纲》
    • D、《革命军》
    • E、《论立法权》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离婚立法的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同盟会,这就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主张。后来,孙中山又将它解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它有新旧之分。
    在旧民族主义中,其主要的内容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国家。在新民族主义中,它具有了明显的进步性,它体现在: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境内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等。
    所以,民族主义的根本,就是在内,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对外要取消列强在华的特权,废除领事栽判制度(领事司法),恢复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和失地。这一点,是孙中山立法的一个指导思想。
    再看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核心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的新民权主义,主要强调主权在人民和直接民权。方法就是国家将权利赋国民,使国民有选举权、罢免权,提案权等。为了体现民权,保障民权,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将民权主义具体化了。这一点,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指导原则,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土地”和“资本”在土地问题上,他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在资本问题上,他要求限制私人资本的发展,主张建立国营大企业。实际是这是一种主观的、矛盾的社会主义思想,因为他既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又要实现一切为国家所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这种思想只能是一种空想。围绕这两个问题,要制定土地法、财税法、劳动法、企业法、外资法等法律,这一点是孙中山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鬼走炼武雨佛弓用絮.试评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约税剪侵凭州复禽悔源罩。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

    自强、求富

    B

    民主、科学

    C

    马克思主义

    D

    三民主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 第12题:

    多选题
    反映孙中山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
    A

    《三民主义》

    B

    《建国方略》

    C

    《建国大纲》

    D

    《革命军》

    E

    《论立法权》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民主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展三民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容有() ①提出民生主义②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③提出联合苏俄的主张④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 A、②③④
    • B、①②
    • C、②④
    • D、①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局限。


    正确答案: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 第16题: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生主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简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


    正确答案: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三民主义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阶段。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旧三民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实现民族解放、独立和富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反帝当作了首要任务,具体含义有两层:一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其目的是"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综上所述,民族主义的精髓是以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替代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中心内容是"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旧民权主义基本上没有超?"天赋人权"的范畴,新三民主义赋予民权主义以新内容,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主权在人民",二是主张"直接民权"新民权主义不但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而且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性。为了保障直接民权,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这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大创造。
    (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土地"和"资本"两大问题。在旧民生主义阶段,解决土地问题的方针为"平均地权"。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将"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规定为新民生主义的基本原则。

  • 第18题:

    《三民主义》是()的作品。

    • A、孙中山
    • B、蒋介石
    • C、聂耳
    • D、冼星海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单选题
    从总体上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

    隆礼重刑

    B

    务期中外通行

    C

    礼法并行

    D

    三民主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

    正确答案: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三民主义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阶段。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旧三民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实现民族解放、独立和富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反帝当作了首要任务,具体含义有两层:一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其目的是"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综上所述,民族主义的精髓是以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替代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中心内容是"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旧民权主义基本上没有超?"天赋人权"的范畴,新三民主义赋予民权主义以新内容,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主权在人民",二是主张"直接民权"
    新民权主义不但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而且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性。为了保障直接民权,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这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大创造。
    (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土地"和"资本"两大问题。在旧民生主义阶段,解决土地问题的方针为"平均地权"。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将"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规定为新民生主义的基本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明初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1)明初的立法思想对整个明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开国帝王的朱元璋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这些法律思想既有对唐、宋、元立法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有朱元璋本人的政策、方针,它指导了明初的立法。主要特点有:
    ①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重典治世”思想
    《周礼·秋官·司寇》记载,早在西周就有“三国三典”之说,即“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它是指治国时要根据社会形势与治安状况的优劣灵活运用刑法手段。中国古代统治者又将治理社会分为两个层面,即治吏与治民的综合。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朱元璋将治吏作为治国的重点,提出“刑乱国用重典”的政策。
    出身于贫困阶层的朱元璋在反元起义中,亲眼目睹了元末吏治腐败的状况,对当时官吏“多不恤民”、“贪财好色”、“饮酒废事”以至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印象深刻。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又总结了两宋时期吏治失之过宽的教训,决心“重典治乱世”、“重典治吏”。这种政策稳定了明初的社会秩序,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在“重典治吏”的同时,朱元璋也未放松“治民”的工作。他运用严酷的手段制止人民的反抗,镇压明初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了稳定社会的预期效果。
    但“重典治世”,尤其是“重典治吏”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它的最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是削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削弱了整体的力量。明初官僚体系几经大规模清洗,导致官员人人自危,最终危害皇权的巩固。朱元璋统治后期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对刑事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但明成祖上台后,为了强化皇权,打击异己,将“重典治世”作为治国的根本方针确定了下来,成为明朝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由于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政策对于明朝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评价为治世取得明显成效的具有典型性的指导思想。
    ②“礼法并用”的思想
    朱元璋在使用“重典”来治国的同时,也注意运用“德礼”的作用。他认为要使朱明王朝长治久安,需要推行“礼法并用”的思想,即把伦理道德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律的镇压犯罪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以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在“礼法”关系上,他认为封建道德的教育感化是先导,刑罚镇压是手段。《大明律》卷首将“八礼图”与“二刑图”并列,并规定“存留养亲”、“同居亲属有罪得相互容隐”、“奴婢不得告主”、“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多项条款,进而使封建道德的精神统治力量与封建法律的强制执行力合为一体,有效地发挥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③立法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并举的思想
    朱元璋在治理社会上主张采取全方位的方法,不但把预防犯罪与惩治犯罪相结合,而且把日常的立法工作与法制的普及宣传工作相结合。朱元璋在位期间向各郡县颁发《律令直解》、建“申明亭”、刊布《大明律诰》,要求天下人有一册其亲手编的《御制大诰》、派人定期讲读《大诰》等等,都体现了他立法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并举的思想。
    (2)明朝上述立法指导思想是基于治乱世而形成的:①元末农民起义规模浩大,朱明王朝即是在这场起义中应运而生。松散的农民组织可以将蒙古铁骑打败,元政府吏治腐败是主要原因。因此,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官吏横行导致人民造反,将重点治吏作为治乱世的一个重要内容;②元末明初之际,内外形势复杂,就政府运作而言,前元的法制十分松弛,极不可取,因此,也就导致明初承元乱世必须治以重典;③宋、元法律复杂,连司法官也不能完全掌握,普通百姓更不知如何守法,大大方便了贪官污吏从中舞弊。因此,明太祖立法时,不仅要求法律要简明,而且重视法制宣传,使官吏无出入之弊,民畏法而不犯;④朱明王朝建立,首先要确立其皇权的不可挑战性,明确朱元璋的皇位是承天运而生。为达到这个目的,法律的任务就是要严刑峻法镇压人民,清除统治阶层中对朱明王朝形成威胁的异己,以此树立权威,强化极端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北洋政府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

    三民主义

    B

    明刑弼教

    C

    隆礼重刑

    D

    德主刑辅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商鞅变法时确立的法律思想和韩非的法治理论,成为秦统一后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以法为本”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的核心,“事皆决于法”是先秦法家“事断于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秦统一以后,摒弃礼义而专任法治,把韩非以法为本的思想推向极端;在修订、补充秦国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了涉及各个领域的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以求达到处理各种问题皆有法律依据。
    (2)君主独断,法自君出。秦统一以后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体系。为了维护皇帝在封建官僚体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秦朝统治者特别强调要维护君主专制,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皇帝的命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皇帝本人是最高司法长官。
    (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秦朝统治者迷信法律万能,自然奉行先秦法家严刑峻罚的思想。他们把严刑峻罚作为镇压人民的有效手段,期望通过重罚轻罪,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4)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实现君主专制国家的统一,必须以法令的统一为其前提条件;要达到法令的统一,又需要普通民众对国家法令有一致的理解。因此,秦朝统治者强制民间向官吏学习法律知识,不允许民间传授、评议法律;以保证法律内容的统一、人们思想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