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曼与康德之间的深刻分歧体现在对()性的不同态度。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哈曼与康德在先天认识形式上的分歧:前者批判了后者的“先验感性论”,认为语言才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基础。
第5题:
哈曼考察“他人”个体性的包括以下哪几个方向?()
第6题:
同康德的明晰、理性、学院相比较,哈曼的学术特征是()?
第7题:
根据凯尔曼等人提出的态度界面结构理论,态度系统是一个由其内核的吸引力而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对态度的变化起控制作用的内核部分是()。
第8题:
态度的内化是指()。
第9题:
社会方向
神学方向
行为方向
语言方向
第10题:
简明
晦涩
感性
非学院
第11题:
理性批判必须经受语言哲学意义上的“元批判”
启蒙理性的内在矛盾与界限就在语言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
思想除了需要自我确定的勇气之外,还需要面对他者、承担不确定性的勇气
在我们这个时代,既需要康德的启蒙理性主义,也需要哈曼对启蒙理性的责难疑问
第12题:
认同
内化
服从
从众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哈曼元批判的意义是什么?()
第17题:
哈曼对康德启蒙思想的批判的要点包括()。
第18题:
在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试图使自己在态度和行为()。
第19题: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含义包括()。
第20题:
个体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现象叫做()
第21题:
整体
私人
他人
个体
第22题:
对康德启蒙进行美化,认为真正的启蒙在于童稚者脱离一种最高的咎由自取的监护状态。
颠倒了“监护者”与“童稚者”、“启蒙”与“被启蒙”之间的关系。
认为理性有两种使用方法:公共使用与私人使用
想要把“童稚者”与“监护者”统一起来,同时使得两者都变成了“自相矛盾得伪君子”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