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年,毛主席发出了普及“样板戏”的号召,全国工农商学兵掀起了样板戏热潮。”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辩证地评价样板戏


    正确答案:关于样板戏艺术价值:如果从中国音乐领域的成就看,钢琴奏曲《黄河》是至今还没有哪部作品能超越的经典,(当然,她是从《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基础上再创作的经典)。奇怪的是音乐发烧友最为追捧的是高潮处出现《东方红》和《国际歌》那一版,普遍认为这一版才是正宗。舞剧《红色娘子歌》的音乐,也是认可雨果公司出品的60年代版,尽管是单声道的。陈思和以“民间文化”的观点解析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是很有独到之处。想想金庸的小说,之所以有其艺术生命力,也在于“民间文化”的因素。《黄河》、《红色娘子军》采用的是外来的西方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成功,也在于这两部作品的民族化。另外,还有一个现象,真正经典的产生,往往是,或者源于政治(如故宫、秦兵马俑等),或者是源于宗教(如敦煌的艺术、欧洲各地的大教堂等),商业是否能产生经典艺术,很让人怀疑,充其量也就是好莱坞那种模样的“经典”。

  • 第2题:

    在20世纪60年代为什么会产生“样板戏”?“样板戏”是否具有文学价值?


    正确答案: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主要指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阶段“十七年时期”中的后半段,这正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形成的时期,其突出的标志是阶级斗争的不断强化。1957年反右的扩大化、1957年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和而后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人为的阶级斗争越演越烈。出于防止“和平演变”和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视,对文艺文题抓的越来越紧,并开始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构思。1958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和《文艺报》发表了周扬的文艺界反右斗争的总结性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正是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出发,毛泽东对拥有广大的接受群,更便于普及的戏剧给与了更多的注意。这种激进主义文艺思想将建国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结构中的“真实性”、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
    “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其样板化的过程,实际上只是这些原则和特征极端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样板戏成了江青等阴谋家手中的政治工具,成为江青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敌,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的工具。
    “样板戏”少数属原创,多数是从其他文艺形式改编或移植的。“样板戏”及其前身的主创人员中有许多人是文学界、艺术界的行家,他们对题材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因此“样板戏”在样板化之前,在故事情节、艺术结构、主要人物配置上已形成了基本格局。无论江青多么想让“样板化”更加观念化、纯粹化,她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图贯彻到底。如《沙家浜》,为了突出武装斗争,把郭建光定位一号人物,特意为他增加了许多场面和唱段。但从剧场效果来看,他依然无法压倒阿庆嫂,究其原因,在于郭建光不及阿庆嫂有“戏”。所谓“戏”,就是戏剧冲突,就是人物性格在彼此碰撞中的显现、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一、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样板戏”均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情节曲折,斗争激烈,悬念丛生,赋予传奇性。创作者抓住关键场面,浓墨重彩地表现主人公与敌人面对面的较量,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沙家浜》“智斗”中的阿庆嫂,柔中带刚,巧施手段,牢牢掌握主动权;《红灯记》“赴宴斗鸠山”中的李玉和,先调侃后大义凛然,让鸠山的伎俩一一破产。人物间的性格碰撞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成为戏中戏。
    二、作品蕴含浓厚的道德思想。道德理想在“样板戏”中包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对领袖和革命事业的忠诚、部分服从全局、个人服从集体等等。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敌人的憎恨和道德理想。
    三、“样板戏”吸收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布景拟实、道具丰富、时空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打破传统程序,按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环境的需求化妆打扮,设计唱段、道白等,形成整体的写实风格,在此基础上,在某些重要场面,发挥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达到写实和虚拟结合的艺术效果。
    四、“样板戏”一改念白传统,实现了个性化、通俗化、生活化。它是当代人的活的语言,又适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可见,“样板戏”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第3题:

    简述文革十年的样板戏的特点。


    正确答案:以现代题材为主,剧情里面不会涉及到爱情,对立双方矛盾突出;唱词通俗易懂,与传统剧目相比几乎不用典,比较直白平实;唱腔设计比较高亢嘹亮,婉转柔美的少;演唱时没有尖团字,没有衬字;保留原有行当,但是花脸和丑角都不勾脸;改变了原有的文武场伴奏,融入了新的乐器;道具布景更写实,突破了传统戏剧虚拟化的表现手法。

  • 第4题:

    样板戏


    正确答案:所谓样板戏是指20世纪中叶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文艺思潮影响,而推出的创造艺术经典活动的一项重要戏剧艺术典型,简单地说,就是江青等人出于政治需要,以京剧创作作为突破口,而发起的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戏剧造神运动。其艺术特点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形势,用政治图解艺术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类型化、脸谱化和雷同化创作倾向,它是“思维大于形象”的产物,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是“文化大革命”的“形象代言人”之一。

  • 第5题:

    对“样板戏”的重新登场,有人叫好,有人坚决否定。作家( )说:“我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可是春节意外地听人清唱‘样板戏’,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正确答案:巴金

  • 第6题:

    "样板戏"的创作大多采用移植的手段,只有极少数作品属于京剧原创,在最初的八个样板戏中,这部京剧是()。


    正确答案:奇袭白虎团

  • 第7题:

    革命样板戏


    正确答案: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1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1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2分)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1分)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革命样板戏

    正确答案: 文革期间,江青一伙窃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作品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是()
    A

    收租院群雕

    B

    大豆过江

    C

    毛主席去安源

    D

    八个样板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对“样板戏”的重新登场,有人叫好,有人坚决否定。作家( )说:“我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可是春节意外地听人清唱‘样板戏’,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正确答案: 巴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1963年,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少年儿童掀起了()的热潮。
    A

    学习雷锋

    B

    学习刘文学

    C

    学习张高谦

    D

    学习郭滴海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年,毛主席发出了普及“样板戏”的号召,全国工农商学兵掀起了样板戏热潮。

    正确答案: 197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样板戏”在中国的戏剧性遭遇。


    正确答案: (1)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在1958年至1964年间,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
    (2)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3)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4)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一部分在以前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样板戏”又重新开始与观众见面,一方面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另一方面也遭到一些在“文革”中经受了苦难的老一辈文艺家的指责。

  • 第14题:

    “样板戏”《海港》的前身是淮剧()。


    正确答案:《渔港早晨》

  • 第15题:

    列举样板戏作品。


    正确答案: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首次将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戏作品”。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等第二批样板戏。

  • 第16题:

    1963年,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少年儿童掀起了()的热潮。

    • A、学习雷锋
    • B、学习刘文学
    • C、学习张高谦
    • D、学习郭滴海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哪八个?应如何看待样板戏电影?


    正确答案: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戏。一方面,样板戏电影运用中国特有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其中不少唱、念、做、打都很有工夫,演员是一流的,演出水平很高,今天看来仍十分精彩。这也是为什么样板戏电影至今仍有众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当年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创作人员,都是一些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他们虽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毕竟还是做出了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做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样板戏电影也是在“三突出”创作原则指导下、在所谓的“经验”模式束缚下、在江青的独断专横控制下拍摄的,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印记。

  • 第18题: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


    正确答案:《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 第19题:

    “样板戏”《龙江颂》的前身是话剧( )。


    正确答案:龙江颂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文革十年的样板戏的特点。

    正确答案: 以现代题材为主,剧情里面不会涉及到爱情,对立双方矛盾突出;唱词通俗易懂,与传统剧目相比几乎不用典,比较直白平实;唱腔设计比较高亢嘹亮,婉转柔美的少;演唱时没有尖团字,没有衬字;保留原有行当,但是花脸和丑角都不勾脸;改变了原有的文武场伴奏,融入了新的乐器;道具布景更写实,突破了传统戏剧虚拟化的表现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辩证地评价样板戏

    正确答案: 关于样板戏艺术价值:如果从中国音乐领域的成就看,钢琴奏曲《黄河》是至今还没有哪部作品能超越的经典,(当然,她是从《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基础上再创作的经典)。奇怪的是音乐发烧友最为追捧的是高潮处出现《东方红》和《国际歌》那一版,普遍认为这一版才是正宗。舞剧《红色娘子歌》的音乐,也是认可雨果公司出品的60年代版,尽管是单声道的。陈思和以“民间文化”的观点解析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是很有独到之处。想想金庸的小说,之所以有其艺术生命力,也在于“民间文化”的因素。《黄河》、《红色娘子军》采用的是外来的西方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成功,也在于这两部作品的民族化。另外,还有一个现象,真正经典的产生,往往是,或者源于政治(如故宫、秦兵马俑等),或者是源于宗教(如敦煌的艺术、欧洲各地的大教堂等),商业是否能产生经典艺术,很让人怀疑,充其量也就是好莱坞那种模样的“经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

    正确答案: 在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一部分在以前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样板戏”,又重新开始与观众见面,一方面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另一方面也遭到一些在“文革”中经受了苦难的老一辈文艺家的指责。
    《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秋。新四军某部在一场战斗后立即转移,将郭建光等18名伤病员留在了阳澄湖畔的沙家浜,中共江苏常熟县委委员陈天民,又将掩护伤病员的任务,交给了地下联络员、“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和参谋长刁德一,暗中与日本侵略军勾结,进驻沙家浜,搜捕新四军伤病员。阿庆嫂将新四军伤病员藏在芦苇荡中,并在沙老太太和沙七龙的协助下,利用胡传奎和刁德一的矛盾,与之周旋。郭建光等伤病员痊愈后,趁胡传奎结婚之机,在阿庆嫂的接应下,一举歼灭敌人。50年代末,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崔左夫的革命回忆录《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成沪剧《碧水红旗》执笔文牧,1960年公演时改名《芦荡火种》。1963年秋,江青在上海观看了演出,将它推荐给了刚从港澳演出归来的北京京剧团,并要求他们尽快改编成京剧。接受任务后,团里决定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改编剧本,李慕良等设计唱腔,萧甲、迟金声导演,赵燕侠、高宝贤、周和桐分饰阿庆嫂、郭建光和胡传奎,并突出地下斗争的主题,改名为《地下联络员》。但因仓促上马,北京市长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陪同江青观看彩排时,大家都不满意。为了改好剧本,北京市委将编剧们安排到颐和园,因为这里拥有阳澄湖同样美丽的湖光山色,并调回了正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片的著名老生潭元寿、马长礼等,安排剧组到部队体验生活。1964年,又借上海剧团赴京演出沪剧《芦荡火种》之机,组织大家观摩学习,并重新改用原名:《芦荡火种》。1964年3月底,彭真观看后,大加赞赏,立即批准对外公演,结果连演百场,盛况不衰,特别是“智斗”一场,精彩绝伦,《北京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和许多评论。1964年4月,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开幕前,江青从上海赶回北京,观看了演出,但对剧团“提前”公演大为不满,随后又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方案。但剧组还没不得及修改,这月2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等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修改一事不得不暂停。1964年7月23日,在观摩大会期间,毛泽东、彭真、潭震林、康生等观看了演出,并上台与演员握手和合影,以示祝贺。几天后,江青到剧团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要突出武装斗争,强调武装斗争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剧名改为《沙家浜》为好。”因为“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江青强调说:“突出阿庆嫂?还是突出郭建光?是关系到突出哪条路线的大问题”。也就是说,突出阿庆嫂就是突出刘少奇负责的白区地下斗争,突出郭建光就是突出毛泽东领导的红区武装斗争。这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郭建光增加了不少成套唱腔,且十分精致耐听,就他在舞台上占据的时间而言,足以与阿庆嫂平分秋色;二是将原剧本中由阿庆嫂带人化装成送新娘的队伍混入敌巢,改为郭建光等人连夜奔袭,攻进胡府。
    “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在形式上,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现代戏”和其他文艺形式包括小说、电影和话剧的基础上产生的。“样板戏”中的京剧,主要是在“沪剧”、“淮剧”和“话剧”等现代戏剧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内容上,“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就是说,“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教材中讲到的“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江青将其改造为“样板戏”,只是将这些原则和倾向极端化、具体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在20世纪60年代为什么会产生“样板戏”?“样板戏”是否具有文学价值?

    正确答案: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主要指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阶段“十七年时期”中的后半段,这正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形成的时期,其突出的标志是阶级斗争的不断强化。1957年反右的扩大化、1957年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和而后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人为的阶级斗争越演越烈。出于防止“和平演变”和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视,对文艺文题抓的越来越紧,并开始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构思。1958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和《文艺报》发表了周扬的文艺界反右斗争的总结性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正是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出发,毛泽东对拥有广大的接受群,更便于普及的戏剧给与了更多的注意。这种激进主义文艺思想将建国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结构中的“真实性”、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
    “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其样板化的过程,实际上只是这些原则和特征极端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样板戏成了江青等阴谋家手中的政治工具,成为江青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敌,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的工具。
    “样板戏”少数属原创,多数是从其他文艺形式改编或移植的。“样板戏”及其前身的主创人员中有许多人是文学界、艺术界的行家,他们对题材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因此“样板戏”在样板化之前,在故事情节、艺术结构、主要人物配置上已形成了基本格局。无论江青多么想让“样板化”更加观念化、纯粹化,她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图贯彻到底。如《沙家浜》,为了突出武装斗争,把郭建光定位一号人物,特意为他增加了许多场面和唱段。但从剧场效果来看,他依然无法压倒阿庆嫂,究其原因,在于郭建光不及阿庆嫂有“戏”。所谓“戏”,就是戏剧冲突,就是人物性格在彼此碰撞中的显现、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一、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样板戏”均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情节曲折,斗争激烈,悬念丛生,赋予传奇性。创作者抓住关键场面,浓墨重彩地表现主人公与敌人面对面的较量,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沙家浜》“智斗”中的阿庆嫂,柔中带刚,巧施手段,牢牢掌握主动权;《红灯记》“赴宴斗鸠山”中的李玉和,先调侃后大义凛然,让鸠山的伎俩一一破产。人物间的性格碰撞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成为戏中戏。
    二、作品蕴含浓厚的道德思想。道德理想在“样板戏”中包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对领袖和革命事业的忠诚、部分服从全局、个人服从集体等等。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敌人的憎恨和道德理想。
    三、“样板戏”吸收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布景拟实、道具丰富、时空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打破传统程序,按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环境的需求化妆打扮,设计唱段、道白等,形成整体的写实风格,在此基础上,在某些重要场面,发挥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达到写实和虚拟结合的艺术效果。
    四、“样板戏”一改念白传统,实现了个性化、通俗化、生活化。它是当代人的活的语言,又适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可见,“样板戏”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