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例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马克思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①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被广而化之,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在货币资本的借贷中,贷者之所以可以取得利息,在于他拥有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借者之所以能够支付利息,在于他将这部分资本运用于产业营运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的增值。一旦人们忽略整个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带来利息这一联系,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便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②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同利润率有一个极明显的区别:利润率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联系而事先捉摸不定的量;而利息率则是一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一旦利息作为独特的范畴存在,企业主收入事实上就只是总利润超过利息的余额所采取的对立形式。”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主收入的多少。在这个意义上,用利息率衡量收益,并以利息表现收益的观念及做法,就不奇怪了。
③利息有着悠久的历史。信用与利息,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存在以前很久”就存在了,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的看法。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毫不怀疑,它都可以带来收益。
(2)收益的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例如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于是就可以取得地价。比如,一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00元,假定年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2000元(=100元÷0.05)的价格成交。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B)越大时,其价格(P)会越高;在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r)越高,土地的价格(P)将越低,这就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
同理,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收益的资本化而视为资本,以工资为例,若一个人的年工资为6000元,当市场年利率为5%时,他的资本额可达12万元,这便是在西方经济学里被称为“人力资本”的范畴。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起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也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更多“为什么利息成为收益的最一般的形式?举一个例子,说明收益的资本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债券收益可以表现为利息收入、资本损益和再投资收益三种形式。()


    答案:对
    解析:
    债券的投资收益来自三个方面①债券的利息收益,是债券发行时就决定的,除了保值贴补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债券的利息收入不会改变,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前就可得知;②资本损益,受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③再投资收益,受以周期性利息收入作再投资时市场收益率变化的影响

  • 第2题: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资本化。()


    答案:错
    解析:
    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

  • 第3题:

    下列关于单期资产收益的表达式中,正确的有( )。

    A、单期资产的收益率=资产价值的增值/期初资产价值
    B、资产价值的增值=利息(股息)收益+资本利得
    C、单期资产的收益率=利息(股息)收益率+资本利得收益率
    D、单期资产的收益率=(利息(股息)收益+资本利得)/期初资产价值
    E、资产价值的增值=利息(股息)收益

    答案:A,B,C,D
    解析:
    单期资产的收益率=资产价值的增值/期初资产价值=(利息、股息收益+资本利得) /期初资产价值=利息(股息)收益率+资本利得收益率。所以选项 A、B、C、D 都是正确的。

  • 第4题: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式了?


    正确答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把利息看成了收益的一般形态,即不管资金是否已经借出,也不管是否用于借贷,利息都被看成资金应该有的收益,未获得是一种损失,可以说只要持有现金就是损失,因为本来你可以把他贷出去以收取利息,不做实际上是损失了这部分收入。而且在人们投资时,也只有当投资预期收益大于利息收益时,才值得去投资,否则就不会投。这里利息就成了一个标尺。另外,不管投资的资金是否是借到的,人们在计算收益时总会把利息算做成本里面,扣除利息后的才是劳动所得,利息是货币资本所得,也可以说利息是一种机会成本。

  • 第5题:

    债券的投资收益由()组成

    • A、利息收益
    • B、资本损益
    • C、资本增值收益
    • D、股息收益

    正确答案:A,B

  • 第6题:

    股票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主要来源于()。

    • A、利息收益和价差收益
    • B、红利收益和价差收益
    • C、股利和资本损益
    • D、利息收益和资本损益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金融工具的收益有两种形式,其中下列哪项收益形式与其他几项不同()。

    • A、利息
    • B、股息
    • C、红利
    • D、资本利得

    正确答案:D

  • 第8题:

    问答题
    利息为什么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与此相对应,生产者总是把自己经营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要投资。
    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固定资产建造期间借款利息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专门借款的费用化利息费用=费用化期间专门借款本金发生的利息金额-费用化期间闲置资金的投资收益或利息收入

    B

    一般借款的资本化利息费用=资本化期间价款本金发生的利息金额-资本化期间闲置资金的投资收益或利息收入

    C

    专门借款的资本化利息费用=累计资金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本化支出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资本化利率

    D

    一般借款的费用化利息收入=一般借款利息总额-一般借款资本化利息费用-一般借款闲置资金的投资收益或利息收入


    正确答案: A,D
    解析:
    B项,一般借款的资本化利息费用=累计资金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本化支出加权平均数×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C项,专门借款的资本化利息费用=资本化期间价款本金发生的利息金额-资本化期间闲置资金的投资收益或利息收入。

  • 第10题:

    单选题
    股票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主要来源于()。
    A

    利息收益和价差收益

    B

    红利收益和价差收益

    C

    股利和资本损益

    D

    利息收益和资本损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自己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它会影响交际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模糊性的。也有一部分并不具有模糊性。此外,还有大量的科技术语,也都是精确的。词组和句子中也有一部分的意义是模糊的。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比如,我们在说“张三个子高。”时,高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就不行,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半就不行,那交际就难以进行了。
    语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反而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较清楚的。语言中的词义能被人理解。高在中国人中,1米八以上绝对算高了,1.6米肯定是矮子,至于1.75米那就见仁见智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内,一般借款有闲置资金的,利息资本化金额还应扣除一般借款闲置资金产生的利息或收益。(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债券收益的表现形式有( )。
    A.利息收入 B.资本损益
    C.再投资收益 D.分红


    答案:A,B,C
    解析: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债券收益可以 表现为三种形式:利息收入、资本损益、再投资收 益。分红是股票的收益形式之一。

  • 第14题:

    将未来的收益转换为价值,类似于根据利息倒推出本金,称为( )。

    A:资本化
    B:现金折现
    C:收益转换
    D:收益法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利息为什么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与此相对应,生产者总是把自己经营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要投资。
    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

  • 第16题:

    自己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它会影响交际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模糊性的。也有一部分并不具有模糊性。此外,还有大量的科技术语,也都是精确的。词组和句子中也有一部分的意义是模糊的。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比如,我们在说“张三个子高。”时,高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就不行,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半就不行,那交际就难以进行了。
    语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反而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较清楚的。语言中的词义能被人理解。高在中国人中,1米八以上绝对算高了,1.6米肯定是矮子,至于1.75米那就见仁见智了。

  • 第17题: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有()。

    • A、收益形式单一化
    • B、动态性
    • C、谁投资,谁收益
    • D、连续性
    • E、收益形式多样

    正确答案:B,D,E

  • 第18题:

    债券的一般收益,除了利息收益外,还可能是()

    • A、股息收益
    • B、红利收益
    • C、转让时的资本利的
    • D、投机收益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收益乘数法是将估价对象一年的某种收益,乘以相应的()来计算其价值的方法。

    • A、资本化率
    • B、收益率
    • C、收益乘数
    • D、利息率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债券的一般收益,除了利息收益外,还可能是()
    A

    股息收益

    B

    红利收益

    C

    转让时的资本利的

    D

    投机收益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债券的投资收益由()组成
    A

    利息收益

    B

    资本损益

    C

    资本增值收益

    D

    股息收益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利息成为收益的最一般的形式?举一个例子,说明收益的资本化。

    正确答案: (1)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例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马克思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①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被广而化之,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在货币资本的借贷中,贷者之所以可以取得利息,在于他拥有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借者之所以能够支付利息,在于他将这部分资本运用于产业营运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的增值。一旦人们忽略整个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带来利息这一联系,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便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②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同利润率有一个极明显的区别:利润率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联系而事先捉摸不定的量;而利息率则是一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一旦利息作为独特的范畴存在,企业主收入事实上就只是总利润超过利息的余额所采取的对立形式。”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主收入的多少。在这个意义上,用利息率衡量收益,并以利息表现收益的观念及做法,就不奇怪了。
    ③利息有着悠久的历史。信用与利息,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存在以前很久”就存在了,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的看法。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毫不怀疑,它都可以带来收益。
    (2)收益的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例如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于是就可以取得地价。比如,一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00元,假定年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2000元(=100元÷0.05)的价格成交。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B)越大时,其价格(P)会越高;在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r)越高,土地的价格(P)将越低,这就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
    同理,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收益的资本化而视为资本,以工资为例,若一个人的年工资为6000元,当市场年利率为5%时,他的资本额可达12万元,这便是在西方经济学里被称为“人力资本”的范畴。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起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也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式了?

    正确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把利息看成了收益的一般形态,即不管资金是否已经借出,也不管是否用于借贷,利息都被看成资金应该有的收益,未获得是一种损失,可以说只要持有现金就是损失,因为本来你可以把他贷出去以收取利息,不做实际上是损失了这部分收入。而且在人们投资时,也只有当投资预期收益大于利息收益时,才值得去投资,否则就不会投。这里利息就成了一个标尺。另外,不管投资的资金是否是借到的,人们在计算收益时总会把利息算做成本里面,扣除利息后的才是劳动所得,利息是货币资本所得,也可以说利息是一种机会成本。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