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城市小调的发展。

题目

简述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城市小调的发展。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城市小调的发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四个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城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尚未形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例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
    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城市”的政治作用仍很突出,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战国时期新型城市出现,各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当时人口集中、工商汇集的大城,城内没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如齐临淄、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
    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战争色彩强烈,特别注意防御设施的改造和加固,与此同时,居民区有所扩大,宫殿区位置北移并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出现了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北魏洛阳城。到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布局严整、规划合理、规模巨大的都城结构,宫殿、官署等政治设施虽占据重要位董,但面积小于居民区,居民区为封闭的“里坊’结构,城内有划定的商业区,也采用封闭的形式。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格局已成定规且十分严格。如隋代大兴长安城是其代表。
    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基本完善,宫殿官暑仍占重要地位,都城皆为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城市布局和管理方面最大的突破,变封闭式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同时保留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风格,商业经济活动趋于自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对外贸易港口等较发达,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等。

  • 第2题: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时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 第3题:

    简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潮?


    正确答案: (1)是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中国文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已经出现。主张不预设人为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
    (2)是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称现代新儒学。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等于儒学现代化。上世纪20年代,文化界出现了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思想流派。认为只有中国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获得“人生的真味”代表人物有何麟的新心学,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阐发新儒学的体系。1949年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转移到港台和海外。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毛泽东认为:一方面要学习他们科学的、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抵制腐朽的东西;对中国文化传统也要具体分析,传统文化中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要继承,对于封建性的糟粕也剔除。

  • 第4题:

    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园林文化对中国园林有何影响?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园林中掺杂有西洋的因素;二是西方造园艺术首次引进中国宫苑,比如圆明园里的西洋楼。不过这些作品均不够成功,且多局限于局部和细部,并未对中国园林产生总体上的变化,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逐步交流,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以传教士为主体的传播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同时海外归侨处于赶时髦和猎奇心理而模拟西方的园林。

  • 第5题:

    简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正确答案: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很大,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性城市化阶段;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 第6题:

    在18世纪上半叶,中国卡通艺术的发展水平局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城市变化发展的特点(五个阶段)。

    正确答案: (1)19实际中叶至19世纪末叶。
    鸦片战争后,清朝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租界台湾,给其后不久,又在《虎门条约》中被迫开放“外人居留地”,使中国开始出现了“租界”,使一些城市记性发展起来,以上海、天津为突出。而封建阶级的“洋务派”,利用资本主义技术,开办军事工厂,对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
    由《马关条约》作为起点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
    《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阶段,使一些城市大量设厂,发展更为迅速。
    “八国联军”侵略以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产生一批帝国主义独占城市。
    这一时期沿江、沿海的城市,开辟商埠,设定租界。
    1911年辛亥革命,连连的战争,谈不上什么城市建设。军阀、政客、地主向租界集中,造成租界畸形繁荣。
    (3)20世纪20年代前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中国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城市发展很快。
    (4)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日战争以前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建立国民党政权,其政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均有较大发展,并制定过规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全东北,企图把东北作为侵略全中国的基地,使得东北的城市都变为典型的殖民地城市。
    (5)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大中城市,不少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向内地撤退,将沿海部分工业内迁,使西南、西北城市有所发展。
    军事工业及资源的开发,使得一些城市扩建和新建。由于军事需要,修了西北西南的公路,使得沿线城镇繁荣起来。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陪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集中在这里,内迁工业较多,抗战时期有较大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剧称雄,诸候列国之间经常互相讨伐,征战年年不断,诸候之间无论是为了进攻还是防御,都不得不根据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极力扩大旧城和建筑新城,结果大大地加速了城市的兴起。第一,城市分布的范围数量进一步扩大,如在长江流域出现了郢(江陵)、吴(苏州)、蜀(成都)等比较重要的城市,著名的经济都会就有26个。第二,城市人口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战国时期各大国的都城,大邑人口规模都在万户以上,其中齐国都城临淄高达7万户20万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第三,城市的经济(商业贸易)职能等到了很大的体现。如临淄、邯郸、开封、洛阳等城市均属当时商业兴旺的大都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国留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依照历史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20年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传播西洋近代音乐为主线,构成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科学启蒙。本世纪初,西方音乐在日本与其本土音乐文化的撞击,产生了振奋日本民族精神的学校歌曲。一批非职业音乐家,对于学校歌曲极为重视和提倡。随之,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萧友梅、杨仲子等积极筹建各种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专业音乐的创作,以1920年留美归来的赵元任奠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形式为开端,对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已经超出了单纯传播西洋音乐形式,而达到通过借鉴西洋音乐家,成立中国新艺术形式的地步。
    第二阶段:30年代以后,一批批陆续学成归来的中国留学生,一上海国立音专为主要基地,开始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全面的传播西洋音乐文化的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城市小调的发展。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广大城乡曾涌现不少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调或小调性的填词歌曲,当时也称之为“时调小曲”,如《坚持到底》、《孟姜女》等。这些作品的大多数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但他们都是真实的反映部分城市群众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斗争的看法,以及革命斗争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2)这些新民歌和城市小曲虽然在内容上与其原来的民歌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它们在曲调方面是同出一宗的,一个曲调常会被填上不同的歌词,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歌词不同,特别是方言声韵的不同,曲调也会产生变化。同时在他们流传的过程中,也给予各地的戏曲,说唱和民族器乐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3)还出现了少数完全是新编的小调歌曲,如北京老音乐教师以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诗篇写了一首小调性的歌曲《木兰辞》;在“五卅”时期,杨荫浏又将在“五四”前后以元朝诗人撒都剌所作的《金陵怀古》填词的一首古曲,改填以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词《满江红》。;民歌(包括小调在内)对这一时期的新的专业音乐创作,尤其对群众性通俗音乐(如工农歌曲、歌舞音乐、电影音乐等)的影响也比其他民间音乐品种的影响更为直接。
    4)许多新音乐工作者也积极投入了有关民歌改编曲的创作。在当时的群众歌咏活动中,许多音乐工作者还曾大量利用民歌音调或形式作为素材进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革命歌曲的创作,如聂耳的《塞外村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园林文化对中国园林有何影响?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园林中掺杂有西洋的因素;二是西方造园艺术首次引进中国宫苑,比如圆明园里的西洋楼。不过这些作品均不够成功,且多局限于局部和细部,并未对中国园林产生总体上的变化。
    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逐步交流,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以传教士为主体的传播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同时海外归侨处于赶时髦和猎奇心理而模拟西方的园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正确答案: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很大,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性城市化阶段;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城市小调


    参考答案:

    辛亥革命以来,五四运动前后,在我国广大城乡涌现出的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曲。


  • 第14题:

    简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正确答案:中国留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依照历史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20年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传播西洋近代音乐为主线,构成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科学启蒙。本世纪初,西方音乐在日本与其本土音乐文化的撞击,产生了振奋日本民族精神的学校歌曲。一批非职业音乐家,对于学校歌曲极为重视和提倡。随之,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萧友梅、杨仲子等积极筹建各种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专业音乐的创作,以1920年留美归来的赵元任奠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形式为开端,对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已经超出了单纯传播西洋音乐形式,而达到通过借鉴西洋音乐家,成立中国新艺术形式的地步。
    第二阶段:30年代以后,一批批陆续学成归来的中国留学生,一上海国立音专为主要基地,开始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全面的传播西洋音乐文化的时期。

  • 第15题:

    简述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包括:
    ①.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②.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包括教学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第16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剧称雄,诸候列国之间经常互相讨伐,征战年年不断,诸候之间无论是为了进攻还是防御,都不得不根据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极力扩大旧城和建筑新城,结果大大地加速了城市的兴起。第一,城市分布的范围数量进一步扩大,如在长江流域出现了郢(江陵)、吴(苏州)、蜀(成都)等比较重要的城市,著名的经济都会就有26个。第二,城市人口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战国时期各大国的都城,大邑人口规模都在万户以上,其中齐国都城临淄高达7万户20万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第三,城市的经济(商业贸易)职能等到了很大的体现。如临淄、邯郸、开封、洛阳等城市均属当时商业兴旺的大都会。

  • 第17题:

    简述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地区浪漫主义发展的情况


    正确答案: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开始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派”。

  • 第18题:

    简述二十世纪初至今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正确答案: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非人性化组织理论)到新古典组织理论(人性化组织理论),再到现代组织理论(权变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
    (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5)城市分布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分期

    正确答案: 1)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周以前)
    2)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3)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4)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包括:
    ①.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②.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包括教学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潮?

    正确答案: (1)是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中国文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已经出现。主张不预设人为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
    (2)是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称现代新儒学。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等于儒学现代化。上世纪20年代,文化界出现了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思想流派。认为只有中国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获得“人生的真味”代表人物有何麟的新心学,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阐发新儒学的体系。1949年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转移到港台和海外。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毛泽东认为:一方面要学习他们科学的、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抵制腐朽的东西;对中国文化传统也要具体分析,传统文化中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要继承,对于封建性的糟粕也剔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地区浪漫主义发展的情况

    正确答案: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开始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