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相关问题
  • 第1题:

    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是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汉语汉字所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一回事。如甲骨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这个词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开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
    汉语词源意义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如:“囱”、“葱”、“窗”、“聪”是一级同源词,“囱”是走烟的通道,“葱”的特点是叶子中空,“窗”是墙上通空气的洞,“聪”指接受外界事务的通达。
    从某些词的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成的变化。如“龢”,音乐和谐,最美境界。“和”,人和,事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状态。

  • 第2题:

    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名与字的联系和姓与名的联系两方面。

  • 第3题:

    举例说明什么叫汉语信息处理中的自动分词。


    正确答案:和英语不同,人们在用汉字记录汉语的时候,并不实行分词连写。书面汉语是以字为单位的,字与字之间有间隔,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档做标志。而汉语的字与词又不是对应的,一个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仅是一个语素,有时连语素也算不上,如“巧”“灵巧”“巧克力”中的“巧”。但我们理解句子不是以字为单位,而是以词为单位的。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应该分成“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因此,让计算机把以字为单位的书面语流串变成以词为单位的形式就叫做汉语的自动分词。

  • 第4题:

    举例说明汉字系统承载了社会物质文化。


    正确答案: 汉字系统成员的变化,记载了文化的发展变化。
    1、上古时期,狩猎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们常与兽类打交道,所以犬部字非常多。
    2、再没有自动化机械的时代,人们常借助畜力,马是人们代步、运输的重要畜力,所以从马之字非常多。
    3、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离不开金属与化学材料,所以从金之字大量涌现。
    4、化工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化学元素用字从气,所以从气之字显著增多。
    5、现代社会中,马与犬的作用下降,于是马部字、犬部字就相应减少了。

  • 第5题:

    汉字与汉语相适应,()正说明了这一点。

    • A、汉字的字形反映了汉语音节结构特点
    • B、汉字结构反映了汉语语素的特点
    • C、汉字是意音文字,记录了汉语的音和义
    • D、汉字表示音节,同汉语语素特点比较一致

    正确答案:D

  • 第6题:

    语言要素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

    • A、基础知识
    • B、中国文化
    • C、汉字

    正确答案:C

  • 第7题:

    试述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正确答案:①汉语使用地区的扩大和共同语的存在,在汉民族共同思想、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为各民族的相互交流融合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使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顺利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8题:

    单选题
    关于“汉语文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文化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汉语的诞生

    B

    汉字的出现,使中国文化走向“有史时期”

    C

    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衍生出其他——如书法艺术

    D

    汉字是文化的代码,它使得文化得以超越时空、交流、发展、长存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汉字与汉语相适应,()正说明了这一点。
    A

    汉字的字形反映了汉语音节结构特点

    B

    汉字结构反映了汉语语素的特点

    C

    汉字是意音文字,记录了汉语的音和义

    D

    汉字表示音节,同汉语语素特点比较一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若客户户名所使用的汉字在系统字库中不存在,则输入()代替,然后在存折/单上()旁手工填写该字,加盖业务用个人名章。换存折/单时,应在新存折/单上汉语拼音旁作相同处理。
    A

    汉字的汉语拼音(大写);汉语拼音

    B

    汉字的汉语拼音(小写);汉语拼音

    C

    汉字的拼音简写(大写);汉语拼音

    D

    汉字的拼音简写(小写);汉语拼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

    正确答案: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名与字的联系和姓与名的联系两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若客户户名所使用的汉字在系统字库中不存在,则输入()代替,然后在存折/单上()旁手工填写该字,加盖业务用个人名章。换存折/单时,应在新存折/单上汉语拼音旁作相同处理。

    A汉字的汉语拼音(大写);汉语拼音

    B汉字的汉语拼音(小写);汉语拼音

    C汉字的拼音简写(大写);汉语拼音

    D汉字的拼音简写(小写);汉语拼音


    A

  • 第14题:

    汉语不仅仅是汉语的符号,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几万个方块汉字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关于“汉语文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文化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汉语的诞生
    • B、汉字的出现,使中国文化走向“有史时期”
    • C、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衍生出其他——如书法艺术
    • D、汉字是文化的代码,它使得文化得以超越时空、交流、发展、长存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正确答案: 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汉语用汉字记录,一个汉字往往能够记录多个义项,这样就可以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双关。对联就经常利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相如”和“无忌”既可作人名,又可作为普通词语,根据字面义进行理解。作普通名词时,“相如”的意思是“相像”,“无忌”的意思是“没有忌讳”。
    对联中也常常用谐音手法,如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前,其子置酒菜进行生祭,与父诀别,金圣叹心中酸苦,吟诵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里酸。“莲”谐音“怜”,“梨”谐音“离”。一副对联写尽心中怨愤,正是大家手笔。
    有些对联利用拆字构成联语。对联本来就是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而构成的一种汉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而利用字形的离合构成联语,就更能增添联语的机智与趣味。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联合“此木”为“柴”、合“山山”为“出”;下联合“因火”为“烟”,合“夕夕”为“多”。又如“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上联拆“冻”为“东二点”,拆“洒”为“西三点”;下联拆“切”为“七刀”,因为“切”是左右结构的字,故曰“横”,拆“分”为“八刀”,因为“分”是上下结构的字,故曰“竖”。这两副对联,前者用的是合字法,后者用的是拆字法,对得巧妙而有趣,显出了作者的机智风趣。

  • 第17题:

    王老师在欧洲一所孔子学院做汉语教师。根据学校的妥排,王老师需要亘独开一门汉字课,辅助学汉语的中学生学习初级汉语教材中的汉字。她手头筑材料除了教材外,还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一本专门介绍汉字二识的专著。初级汉语教材中的汉字一般都很常用,但有的笔画简单,有的笔画比较复杂,学生对写汉字普遍有畏难情绪。对此,王老师最应该引导学生做什么?()

    • A、读写所有汉字
    • B、只学习简单的汉字
    • C、先学独体字,再学其他汉字
    • D、读写简单的汉字,认读复杂的汉字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主要表现在()()。


    正确答案:名与字的联系,姓与名的联系

  • 第19题:

    我国上世纪80年代确定的语言文字最重要的任务是()

    • A、促进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 B、促进汉字改革
    • C、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
    • D、研究汉语和汉字信息处理问题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汉字系统承载了社会物质文化。

    正确答案: 汉字系统成员的变化,记载了文化的发展变化。
    1、上古时期,狩猎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们常与兽类打交道,所以犬部字非常多。
    2、再没有自动化机械的时代,人们常借助畜力,马是人们代步、运输的重要畜力,所以从马之字非常多。
    3、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离不开金属与化学材料,所以从金之字大量涌现。
    4、化工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化学元素用字从气,所以从气之字显著增多。
    5、现代社会中,马与犬的作用下降,于是马部字、犬部字就相应减少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正确答案: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是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汉语汉字所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一回事。如甲骨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这个词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开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
    汉语词源意义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如:“囱”、“葱”、“窗”、“聪”是一级同源词,“囱”是走烟的通道,“葱”的特点是叶子中空,“窗”是墙上通空气的洞,“聪”指接受外界事务的通达。
    从某些词的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成的变化。如“龢”,音乐和谐,最美境界。“和”,人和,事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主要表现在()()。

    正确答案: 名与字的联系,姓与名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什么叫汉语信息处理中的自动分词。

    正确答案: 和英语不同,人们在用汉字记录汉语的时候,并不实行分词连写。书面汉语是以字为单位的,字与字之间有间隔,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档做标志。而汉语的字与词又不是对应的,一个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仅是一个语素,有时连语素也算不上,如“巧”“灵巧”“巧克力”中的“巧”。但我们理解句子不是以字为单位,而是以词为单位的。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应该分成“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因此,让计算机把以字为单位的书面语流串变成以词为单位的形式就叫做汉语的自动分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正确答案: 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汉语用汉字记录,一个汉字往往能够记录多个义项,这样就可以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双关。对联就经常利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相如”和“无忌”既可作人名,又可作为普通词语,根据字面义进行理解。作普通名词时,“相如”的意思是“相像”,“无忌”的意思是“没有忌讳”。
    对联中也常常用谐音手法,如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前,其子置酒菜进行生祭,与父诀别,金圣叹心中酸苦,吟诵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里酸。“莲”谐音“怜”,“梨”谐音“离”。一副对联写尽心中怨愤,正是大家手笔。
    有些对联利用拆字构成联语。对联本来就是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而构成的一种汉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而利用字形的离合构成联语,就更能增添联语的机智与趣味。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联合“此木”为“柴”、合“山山”为“出”;下联合“因火”为“烟”,合“夕夕”为“多”。又如“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上联拆“冻”为“东二点”,拆“洒”为“西三点”;下联拆“切”为“七刀”,因为“切”是左右结构的字,故曰“横”,拆“分”为“八刀”,因为“分”是上下结构的字,故曰“竖”。这两副对联,前者用的是合字法,后者用的是拆字法,对得巧妙而有趣,显出了作者的机智风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