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城镇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中,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为()。

    A.人的城镇化
    B.生产条件的城镇化
    C.户籍制度的城镇化
    D.环境的城镇化

    答案:A
    解析: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就城镇住房来说,提出拓宽住房保障渠道,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 第2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不包括( )。

    A、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B、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C、城镇生活和谐宜人
    D、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考点】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包括: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选项C 应该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 第3题:

    城镇化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A: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
    B:物化的城镇化,无形的城镇化
    C: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
    D:外延型城镇化,飞地型城镇化

    答案:B
    解析:
    城镇化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物化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 第4题:

    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的最重要指标,称为( )。

    A.城镇化水平
    B.城镇化进程
    C.城镇化过程
    D.城镇化数量

    答案:A
    解析: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起见和易于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我们通常采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的指标,通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 第5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划分为(  )。

    A: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B: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C:城镇化启动阶段
    D:城镇化的缓慢阶段
    E: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答案:A,B,C,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核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城镇化启动阶段;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了解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 第6题:

    我国城镇化历程的基本阶段包括( )。

    A.城镇化启动阶段
    B.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C.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D.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E.城镇化的平稳发展阶段

    答案:A,B,C,D
    解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序幕。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①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②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③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 第7题:

    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被称为()

    A过度城镇化

    B滞后城镇化

    C同步城镇化

    D低度城镇化


    D

  • 第8题:

    根据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可以划分为()

    • A、初步城镇化
    • B、中等城镇化
    • C、同步城镇化
    • D、逆城镇化
    • E、成熟期城镇化

    正确答案:A,C,D

  • 第9题:

    将城镇化的四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集聚城镇化→郊区化→再城镇化→逆城镇化
    • B、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 C、集聚城镇化→逆城镇化→郊区化→再城镇化
    • D、集聚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郊区化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单选题
    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称为()。
    A

    郊区城镇化

    B

    逆城镇化

    C

    过度城镇化

    D

    再城镇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察郊区城镇化的概念。郊区城镇化是指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

  • 第11题:

    多选题
    对城镇化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
    A

    城镇化=城市现代化

    B

    城镇化=大城市化

    C

    城镇化=投资建设

    D

    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依据时间序列,城镇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A

    集聚城镇化阶段

    B

    郊区化阶段

    C

    波动发展城镇化阶段

    D

    逆城镇化阶段

    E

    再城镇化阶段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不包括( )。

    A.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B.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C.城镇生活和谐宜人
    D.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包括: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选项C应该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 第14题:

    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称为过度城镇化
    B.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称为低度城镇化
    C.与经济发展无关的城镇化称为虚假城镇化
    D.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化称为积极型城镇化

    答案:C
    解析: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化称之为积极型城镇化(又称健康的城镇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称为假城镇化或过度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的城镇化则为低度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和低度城镇化都属于为消极型城镇化。

  • 第15题: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形的城镇化”是指( )。

    A.意识上的城镇化
    B.精神上的城镇化
    C.物质上的城镇化
    D.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E.形态上的城镇化

    答案:C,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化的基本概念。“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

  • 第16题: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无形的城镇化”是指(  )。

    A:意识上的城镇化
    B:精神上的城镇化
    C:形态上的城镇化
    D: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E:物质上的城镇化

    答案:A,B,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核的是“无形的城镇化”具体包括的三个方面。即: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了解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
    (2)“无形的城镇化”。

  • 第17题:

    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划分错误的为(  )。

    A: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B:城镇化的跳跃发展阶段
    C:城镇化的启动阶段
    D: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划分的四个基本阶段。即: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掌握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

  • 第18题: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阶段中,( )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A.城镇化的启动阶段
    B.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C.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D.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答案:D
    解析: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 第19题:

    对城镇化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

    • A、城镇化=城市现代化
    • B、城镇化=大城市化
    • C、城镇化=投资建设
    • D、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浙江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遵循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多路径探索和创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从浙江省农村城镇化的实现路径看,主要有下列类型()

    • A、工业依托型城镇化
    • B、资源依托型城镇化
    • C、综合发展型城镇化
    • D、市场依托型城镇化

    正确答案:A,B,C,D

  • 第21题: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阶段中,()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 A、城镇化的启动阶段
    • B、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 C、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 D、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被称为()
    A

    过度城镇化

    B

    滞后城镇化

    C

    同步城镇化

    D

    低度城镇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根据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可以划分为()
    A

    初步城镇化

    B

    中等城镇化

    C

    同步城镇化

    D

    逆城镇化

    E

    成熟期城镇化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城镇化的阶段包括(  )
    A

    集聚城镇化阶段

    B

    郊区化阶段

    C

    波动发展城镇化阶段

    D

    再城镇化阶段

    E

    逆城镇化阶段


    正确答案: C,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