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人生观的形成阶段。”相关问题
  • 第1题:

    人生观形成的高峰期并逐渐走向成熟期,这在( )。

    A.青春期

    B.中年期

    C.大学阶段

    D.老年期


    正确答案:C

  • 第2题:

    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案:
    解析: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操作定向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或者说是了解操作技能的基本动作机制,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心理映象、心理表征)的过程。
    (2)操作模仿。操作模仿是学习者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把知转变为行,将头脑中各种认识与实际的肌肉动作联系起来的过程。
    (3)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 第3题:

    简述庄子人生观理论的形成因素。
    庄子人生观理论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时代影响。
    庄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无论社会生产方式还是政治形势都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在这样的时代里,政治的黑暗,国君的昏庸,士人的无耻,以及人民的痛苦,都是可想而知的。《庄子》书中对于这些方面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山木》篇庄子说他自己“处昏上乱相之间”,的确是对他那个时代的很清醒的认识。
    (2)哲学主张。
    庄子把“道”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比起老子,庄子的“道”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不可知的意味。《庄子》书中对此有很多论述,如“内篇”《大宗师》突出地说明了“道”的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理念性。“外篇”《知北游》虽借助寓言对“道”作了更为形象的描绘、指出了“道”所具有的真实可感、无处不在的物质性特征,但在庄子思想中,“道”始终被当作理念的最高存在形态,它一旦产生万物并体现其中,就已经落入次一等状态;人们若执著于万物的分际,辨别其是非,就简直是对大道的破坏。
    (3)学术渊源和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来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同时,庄子对于老子、孔子这两位时代最早、地位最重要的学者是各有所取和扬弃的。从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两大学术系统的水火不容,而是在区别和对立之外,显现了畛域模糊和视界融合的新趋向。学术渊源和政治思想。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来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同时,庄子对于老子、孔子这两位时代最早、地位最重要的学者是各有所取和扬弃的。从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两大学术系统的水火不容,而是在区别和对立之外,显现了畛域模糊和视界融合的新趋向。

  • 第4题: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了发展的不同步性。一般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形成于世界观之前,世界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2)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青年初期)初步确立。

  • 第5题:

    简述依恋形成的阶段。


    正确答案: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至2.5岁)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以后)

  • 第6题:

    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以及形成的途径。


    正确答案: (1)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2)动作技能形成的途径:
    A.言语指导和示范
    A.言语指导
    言语指导是指导者在动作技能之初,以言语描述或提示的方式向学生提供的有关动作技能本身的重要信息。
    B.示范
    示范是将技能演示出来,以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动作的成分,接下来,学生会在最初的练习中模仿动作。当然,也可以使用熟练操作者的录像或照片。实验表明有示范比无示范效果好。
    B.练习
    A.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集中练习是指训练时间长而休息时间很短的练习,训练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可能是练习一些小动作,也可能练习几百个小动作。分散练习是指休息时间长于训练时间的练习。
    B.区组练习和随机练习
    区组练习在动作技能的习得阶段有积极作用,但在保持和迁移阶段则不如随机练习,即随机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比区组练习产生更持久的影响。这一现象称为“情境干扰效应”。
    C.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整体练习即整体整体任务方式,是每次训练都让学习者操作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成分。部分练习方式是将任务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分别讲授。
    D.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
    身体练习是身体实际进行活动的练习。心理练习是对动作任务的表征性预演,指仅在头脑内反复思考动作技能的过程的练习形式。
    C.反馈
    在运动之中或者运动之后会得到的运动产生的信息,如感觉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及运动在环境中产生的结果,这种信息通常叫做运动产生的反馈,简称反馈。

  • 第7题:

    简述国际分工形成阶段


    正确答案: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次大战后。

  • 第8题:

    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


    正确答案: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 第9题:

    单选题
    青少年会提出“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有关人生的种种问题和思考,则说明他们处于人生观形成的()
    A

    准备阶段

    B

    观察阶段

    C

    探索阶段

    D

    定向阶段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
    A

    小学阶段

    B

    初中阶段

    C

    高中阶段

    D

    青年中期阶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条件。

    正确答案: (1)思维发展应达到的水平。思维应达到的水平具体表现为:思维对象的社会性;思维能力的分化与未来职业相联系;思维策略水平的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2)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自我意识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与统一;独立意向的扩展;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稳定地映入自我意识。
    (3)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创造能力五个方面,只有当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能够主动地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程度,个体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人生观理论的形成因素。

    正确答案: 庄子人生观理论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时代影响。
    庄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无论社会生产方式还是政治形势都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在这样的时代里,政治的黑暗,国君的昏庸,士人的无耻,以及人民的痛苦,都是可想而知的。《庄子》书中对于这些方面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山木》篇庄子说他自己“处昏上乱相之间”,的确是对他那个时代的很清醒的认识。
    (2)哲学主张。
    庄子把“道”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比起老子,庄子的“道”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不可知的意味。《庄子》书中对此有很多论述,如“内篇”《大宗师》突出地说明了“道”的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理念性。“外篇”《知北游》虽借助寓言对“道”作了更为形象的描绘、指出了“道”所具有的真实可感、无处不在的物质性特征,但在庄子思想中,“道”始终被当作理念的最高存在形态,它一旦产生万物并体现其中,就已经落入次一等状态;人们若执著于万物的分际,辨别其是非,就简直是对大道的破坏。
    (3)学术渊源和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来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同时,庄子对于老子、孔子这两位时代最早、地位最重要的学者是各有所取和扬弃的。从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两大学术系统的水火不容,而是在区别和对立之外,显现了畛域模糊和视界融合的新趋向。学术渊源和政治思想。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来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同时,庄子对于老子、孔子这两位时代最早、地位最重要的学者是各有所取和扬弃的。从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两大学术系统的水火不容,而是在区别和对立之外,显现了畛域模糊和视界融合的新趋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是()。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答案:B
    解析:
    初中阶段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 第14题:

    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案:
    解析:
    (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 第15题:

    简述管理形成阶段。


    正确答案: 传统管理阶段(1771-1911)、科学管理阶段(1911-1945)、现代管理阶段(1945-现在)。

  • 第16题: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条件。


    正确答案: (1)思维发展应达到的水平。思维应达到的水平具体表现为:思维对象的社会性;思维能力的分化与未来职业相联系;思维策略水平的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2)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自我意识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与统一;独立意向的扩展;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稳定地映入自我意识。
    (3)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创造能力五个方面,只有当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能够主动地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程度,个体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 第17题:

    简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


    正确答案: (1)无产阶级的特性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它决定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人生观。
    (2)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形成,不仅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且有它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18题:

    青少年会提出“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有关人生的种种问题和思考,则说明他们处于人生观形成的()

    • A、准备阶段
    • B、观察阶段
    • C、探索阶段
    • D、定向阶段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

    • A、小学阶段
    • B、初中阶段
    • C、高中阶段
    • D、青年中期阶段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中,主要存在的两种人生观是()。

    • A、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 B、消极懈怠的人生观
    • C、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 D、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正确答案:C,D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人生观的形成阶段。

    正确答案: 1.准备阶段(小学期)。
    2.观察阶段(初中阶段)。
    3.探索期(高中阶段)。
    4.定向期(部分高中生进入这一阶段)。
    5.确立阶段(大多数个体在高中阶段的后期开始进入这一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第一,师生关系。
    第二,同伴交往。
    第三,学校气氛。
    第四,教学因素。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具体是指较大范围内环绕人的需求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它由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了发展的不同步性。一般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形成于世界观之前,世界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2)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青年初期)初步确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