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书中分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1题:
“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出自 【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第2题:
A.乐学之
B.笃行之
C.善思之
D.明了之
第3题:
第4题:
《中庸》一书中分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
略
第5题:
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第6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国儒家经典之()。
第7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句出自()。
第8题:
在下列哪部著作中,提出了学习的过程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9题:
“四书”中的《中庸》,指出学习的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分别是()
第10题:
博学之
慎思之
笃行之
明辨之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何处?( )
A.《韩非子》
B.《荀子》
C.《中庸》
D.《诗经》
第14题:
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请你运用你所学的语文知识结合校训的意思来分析这个校训的妙处。(注:《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分)(改编自2010年浙江高考备考最新语用题)
7、①此语层层深入:“博学”要求学生广泛地学习,为第一阶段;“审问”要求学生不明白就要追问到底,为第二阶段;
“慎思”要求学生问后要有自己的思考,为第三阶段;“明辨”要求学生思考之后得明辨是非为第四阶段;“笃行”要求努力践行所学,使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为最后阶段。
②此语用词精确,不仅具体告诉学生求学的几个阶段:学、问、思、辨、行;还对每个阶段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博、审、慎、明、笃。
③此语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文化气息浓厚。(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第15题:
第16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审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慎思”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明辩”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略
第17题:
《礼记》中说:“博学之,()。”
第18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
第19题:
古人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针对道德修养而言,最重要的环节是()
第20题:
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 )的学习过程理论。
第21题:
《中庸》中将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22题:
《孟子》
《大学》
《论语》
《中庸》
第23题:
笃行之
勤行之
力行之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