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述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人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 )。

    A.我国公务员的分类、管理方式与西方国家不同

    B.我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范围与西方国家不同

    C.我国公务员的政治要求与西方国家不同

    D.我国公务员的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


    正确答案:ABCD

  • 第2题:

    论述中西方国家收文处理的不同之处。
    1,在范围上存在差异。中国收文的范围主要是指公务文书;美国、英国、日本等的收文是指所有邮寄到机关的邮件的收受处理。
    2,收文处理包含的内容上存在差异。中国收文处理指的是从收受来件、组织文件运行、直到阅办完毕的过程;而国外的收文处理,主要指秘书对来件的收受、分类、清点、登记等过程。
    3,收文处理中秘书参谋辅助程度上的差异。中国秘书在收文处理中,要提出拟办建议,要按来件内容进行批抄,按领导分工将来件分流等全面发挥参谋辅助作用。而西方国家秘书仅对来件划出重点,或写出提请注意的要点,或写出摘要。
    4,领导者参与收文处理程度不同。西方国家领导者对收文处理起领导指导作用;中国收文处理中领导者既要其领导指导作用,又要具体参与批办、阅文的具体环节。
    5,收文处理要求上存在差异。中国要求秘书必须跟踪完成从收受到办理的全过程,还要参与办复工作和做出办理小结,要对每份必办件的全程负责操办。西方国家秘书收文处理中重要负责收受的办理。

  • 第3题:

    论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并分析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⑴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行之有效的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照顾发展中国家利益,使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⑵美国的世界新秩序
    ①确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
    ②重视西方联盟的作用,加强与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共同分担责任”和“行使权力”。
    ③以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为基础,并使之“在全世界盛行”和“开花结果”。
    ④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争取其它国际力量的配合。
    ⑤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美国利益服务。
    日本和欧洲也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发达国家的这些构想(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要把握其实质),在具体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旧秩序的变种,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因此遭到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至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各自争夺建立所谓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
    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问题上不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继续维护旧秩序,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正义和进步,得到了世界广大发展中同家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 第4题:

    论述人权与公民权的不同。


    正确答案: 人权与公民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权和公民权的属性不同。人权是人的个体和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其自由地生存、活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权利。人权的主体是人,它的外延比公民和人民要宽泛;公民权是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公民权是一种更加政治化、法律化的人权,它相对人权的范围要小。
    第二,人权观念和公民权观念的产生时间不同。近代的人权观念(或理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创立的;公民权的观念比人权观念的产生要早,它是随着国家和法律的产生而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法律中,就规定了公民权。
    第三,人权和公民权的内容有所不同。人权主要是指人的生存权,包括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和社会权,但这些权利大多是原则的和较抽象的;公民权则是具体的、明确的,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第四,人权和公民权的主体有所不同。人权既有个体人权,也有集体人权,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也成为集体人权;公民权是公民个体的权利,它的主体是公民个人。

  • 第5题:

    对未达成目标的服务项目进行分析描述正确的是()。

    • A、未达成目标的服务项目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是分析的一个重点
    • B、只有找到具体差距,才能确定要改善的力度
    • C、根据对标分析法,通过与服务设定之初企业选定的标杆值进行比对来实现
    • D、根据满意度项目分析法,通过调查客户满意度并分析不同满意度背后的原因来实现

    正确答案:A,B,C

  • 第6题: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

    • A、权利与义务相平衡
    • B、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
    • C、世贸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
    • D、中国不接受任何有针对性的附加条件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正确答案: 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可以归纳如下:
    (1)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
    中国一贯信守《联合国宪章》(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基本人权具体内容的国际文件)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反对一切践踏民族自决和实行种族歧视的政策。
    (2)开展人权领域内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在人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讨论和合作,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对人权的解释,反对在人权问题上片面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
    (3)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保护人权和尊重国家主权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结合的,人权只有在尊重主权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人权与公民权的不同。

    正确答案: 人权与公民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权和公民权的属性不同。人权是人的个体和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其自由地生存、活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权利。人权的主体是人,它的外延比公民和人民要宽泛;公民权是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公民权是一种更加政治化、法律化的人权,它相对人权的范围要小。
    第二,人权观念和公民权观念的产生时间不同。近代的人权观念(或理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创立的;公民权的观念比人权观念的产生要早,它是随着国家和法律的产生而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法律中,就规定了公民权。
    第三,人权和公民权的内容有所不同。人权主要是指人的生存权,包括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和社会权,但这些权利大多是原则的和较抽象的;公民权则是具体的、明确的,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第四,人权和公民权的主体有所不同。人权既有个体人权,也有集体人权,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也成为集体人权;公民权是公民个体的权利,它的主体是公民个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并分析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⑴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行之有效的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照顾发展中国家利益,使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⑵美国的世界新秩序
    ①确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
    ②重视西方联盟的作用,加强与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共同分担责任”和“行使权力”。
    ③以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为基础,并使之“在全世界盛行”和“开花结果”。
    ④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争取其它国际力量的配合。
    ⑤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美国利益服务。
    日本和欧洲也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发达国家的这些构想(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要把握其实质),在具体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旧秩序的变种,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因此遭到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至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各自争夺建立所谓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
    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问题上不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继续维护旧秩序,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正义和进步,得到了世界广大发展中同家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秘书工作在实践与理论上发展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1,强调秘书工作的政治性方面,有着差异。在中国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均实施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专制统治,对秘书工作方面的政治控制极为严格;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制衡的资产阶级民主统治,政治斗争上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
    2,秘书工作的社会普遍性上的差异。在中国,秘书工作主要存在于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事业机构,少数大中企业和城市名流也配备秘书;在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只要需要并有支付能力者都雇有秘书,秘书人员的从业范围比旧中国大得多。
    3,秘书工作的制约上的差异。在中国,数千年的秘书文化积淀下来了众多秘书工作的制度、规范和要求。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对秘书工作的影响极大,十分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只要对其领导者有利,操办模式上可以创新,方法上可以灵活,程序上可以变通,对办文、办会、办事上的制约不如中国严格。
    4,秘书行业发展上的差异。这一时期,中西方国家都实际存在着秘书行业,但从晚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国尚未出现秘书行业协会和学会;在西方国家,秘书行业协会、学会已和工会、商会一样,相当普遍。
    5,秘书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中国虽然古代就有培养官吏和官吏型秘书人员的太学等管办学校,后来又有了培养幕僚性秘书人员的私学,但大量的秘书人员大多是采用老秘书带新秘书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方式,有局限性。在西方国家,不仅有国家开办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秘书专业,私立学校、秘书协会也开办了秘书教育,还开展了秘书职业资格等级考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人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一、立场
    1、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权是保持人类尊严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没有这些权利,人就无尊严可言。这些权利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个人权利,每一个男女个人享有这些权利,完全是因为他们属于人类,而非出于其他原因。他们认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需要大量经济资源的投入来满足和保持的,这只能靠渐进的方式得以实现,内容空泛的人权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往往可能成为忽视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借口和理由。基于这样的理解,西方学者强调,在两类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优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2、亚非新兴的独立国家认为,无论是自决权还是发展权,都主要是在民族和人民这样的集体权利的层面上享有,因此人权概念不是仅仅限于个人人权,它同时也包含集体的人权和自由。第三世界国家则认为,经济及社会权利同公民政治权利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充分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保障是实现人类尊严和保障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的物质条件。因此,他们主张把实现人权的重点放在工作权、受教育权和适当生活标准等社会经济权利方面。而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把争取和实现人权的斗争同反对超级大国的掠夺和剥削结合起来,打破富国剥削穷国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当前人权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二、原因
    人权概念的模糊和歧义,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
    1、由于不同国家、民族、阶级和个人,在经济利益、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
    2、因为人权本身作为认知对象过于宽泛和复杂,对人权及其历史的解释,包含着对宗教、伦理、哲学、经济、法律、政治等诸多方面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财产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并简述其论述内容。

    正确答案: 柏拉图反对私有制,希望一个共产社会。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利己和贪欲之心,财富的积累将导致奢华、堕落和德行的败坏,引起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他主张把私有财产从适于统治阶级生活的制度中清除掉。他不仅主张战士和哲学家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而且实行共产共妻共子等措施。
    《法律篇》再次指出,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由分享一切的朋友们组成的共同体。他指出,在这个共同体中,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抛弃“所有权”。这样一个共同体将由于坚持同一个价值系统而团结起来,给一个人带来快乐与痛苦的东西也将给全体人民带来快乐与痛苦。《法律篇》并且提出了其认为当时的现实世界可以接受的妥协原则:公民可以享受经济活动的成果,但是经济活动刺激了不正当的欲望,并会使人变得卑贱。对财富的关心应被列为第三位乃至最后一位──位于对心灵与身体的关怀之后。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斯多德支持私有制。
    他认为,财产私有在以下几方面均优越于财产公有:
    (1)财产私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倾向于进步。当一个人致力于自己的财产时会产生最大的兴趣和关注;
    (2)财产私有导向社会和平,而财产共有引起社会纷争;
    (3)私有财产给其所有者提供愉快;
    (4)世世代代的经验证明财产私有得到了广泛运用,放弃它意味着背叛这种经验;
    (5)财产私有能使人们从事慈善事业。此外,亚里斯多德将私有制的某些罪恶归之于人性不善,而不是这个制度本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秘书工作在实践与理论上发展的不同之处。
    1,强调秘书工作的政治性方面,有着差异。在中国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均实施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专制统治,对秘书工作方面的政治控制极为严格;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制衡的资产阶级民主统治,政治斗争上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
    2,秘书工作的社会普遍性上的差异。在中国,秘书工作主要存在于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事业机构,少数大中企业和城市名流也配备秘书;在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只要需要并有支付能力者都雇有秘书,秘书人员的从业范围比旧中国大得多。
    3,秘书工作的制约上的差异。在中国,数千年的秘书文化积淀下来了众多秘书工作的制度、规范和要求。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对秘书工作的影响极大,十分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只要对其领导者有利,操办模式上可以创新,方法上可以灵活,程序上可以变通,对办文、办会、办事上的制约不如中国严格。
    4,秘书行业发展上的差异。这一时期,中西方国家都实际存在着秘书行业,但从晚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国尚未出现秘书行业协会和学会;在西方国家,秘书行业协会、学会已和工会、商会一样,相当普遍。
    5,秘书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中国虽然古代就有培养官吏和官吏型秘书人员的太学等管办学校,后来又有了培养幕僚性秘书人员的私学,但大量的秘书人员大多是采用老秘书带新秘书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方式,有局限性。在西方国家,不仅有国家开办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秘书专业,私立学校、秘书协会也开办了秘书教育,还开展了秘书职业资格等级考试。

  • 第14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中的秘书工作的不同之处。
    1,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
    2,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古代文化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近现代文化差异更大。中国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中的秘书工作,都应该注重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征。
    3,复杂性程度不同。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已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营垒。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对立阵营中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列强。
    4,曲折性程度不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曲折艰难的,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更为艰难曲折。

  • 第15题:

    简述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正确答案: 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可以归纳如下:
    (1)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
    中国一贯信守《联合国宪章》(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基本人权具体内容的国际文件)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反对一切践踏民族自决和实行种族歧视的政策。
    (2)开展人权领域内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在人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讨论和合作,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对人权的解释,反对在人权问题上片面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
    (3)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保护人权和尊重国家主权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结合的,人权只有在尊重主权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 第16题:

    从科学研究到政治谈判,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责任分配问题上尖锐对立。分析这种对立的原因。


    正确答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责任分配问题上尖锐对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发达国家一味强调保护环境,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穷就是最大的环境问题。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经过激烈的谈判斗争,发展中国家挫败了少数发达国家否定发展权的企图。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的“原则3”宣布,“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鲜明地提出发展权的概念,意义在于破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承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和发展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新的建立在国家平等基础上的全球环境保护伙伴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创造了条件。
    2、主权问题。按国际法规定,各国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按照自己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然而,不少发达国家以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之名,提出环保责任国际化的观点,认为全球都有权干预监督一国内部的环保行为,全球各国都有责任和权利去监督别国的资源利用。这种论点被发展中国家看作是发达国家借环保问题来控制它们的自然资源,企图侵犯它们的主权。另外,一些西方学者还歪曲事实地认为全球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错误的发展政策造成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应加以限制,即“主权限制”论。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借环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主权、资源主权。当然,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比如气候,没有一个国家能要求主权。又如海洋,没有一个国家主权能够统治全球性的海洋体系,这个海洋体系已成为人类惯用的“下水道”。所以,由于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家的传统权利及权力在淡化,而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加强,影响在扩大,进而形成了“共同的星球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权弱化的时代。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任何无视国家主权的观念和行为都将从根本上影响国际(尤其是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并对国际环保合作构成障碍。新的制度安排应该使各行为主体努力减少环保壁垒,使各个国家在统一的规则之下进行有效的合作。
    3、责任问题。发展中国家据实指出,发达国家的“发达”是建立在对世界资源与环境严重破坏的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退化负主要责任。发达国家应该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及自身大肆地挥霍。现在发达国家保护自身环境的一个手段就是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并不破坏自身的自然资源。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但却是世界木材贸易中最大的进口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199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5%,但是消耗的能源却占了70-75%,消耗的木材占85%,消耗的粮食占60%。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尽管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但多数专家还是实事求是地认为,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础之一。但美国对这一原则持有保留。美国反对将此原则解释为暗示美国承认或接受任何国际义务、责任或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责任。
    4、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问题。既然发达国家被证明是世界主要的污染源,它们在受益的同时理应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且,从全球环保合作的角度来说,发达国家有合作的愿望,又有比发展中国家强得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应该能承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的义务。但事与愿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拒绝承担这一义务。发达国家提供的环境基金如杯水车薪,且承诺不兑现,还往往用保护知识产权为理由拒绝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比如,《21世纪议程》作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作为实施《里约宣言》的行动计划,在资金方面作了安排。据《议程》估计,在发展中国家实施《议程》活动的平均年度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1993-2000年)。《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和有资金能力的国家作出初步的资金承诺。发达国家在《议程》中“重申对其达到将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官方援助这一公认的联合国指标的承诺”,并表示如尚未达到这一水平,则将争取2000年或之后尽快达到这一水平。但事实上,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远小于其承诺值。更何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官方援助与通常意义上以支持发展为目的的官方援助如何划分,是否有相互挤占之嫌,也是发展中国家所担心的。至于高新技术,那是发达国家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垄断地位的关键,它们当然不愿意轻易将技术转让,哪怕是为了环境保护。
    5、绿色贸易壁垒问题。随着乌拉圭回合的结束,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变小,国际贸易壁垒逐渐转向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形成新的主要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它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实则是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出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和技术实力低下,产品往往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受害者。虽然《里约宣言》原则第12条反对将环境保护作为新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手段,要求尽可能以国际协调一致的环境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但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增无减。发展中国家对此的态度和疑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工业化,走过了严重的污染期。现在反过来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按发达国家现在的同等标准去做,的确是强人所难。例如《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阻止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手段。
    6、发达国家通过一些经济活动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问题。《里约宣言》原则第14条禁止污染活动和污染物质转移到他国。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低,环保手段落后,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信息,往往就成为发达国家向外转移污染的受害者。相反,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可能成为该种行为的受害者。
    7、建立合理的环境标准以及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发言权的问题。《21世纪议程》关于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和机制中提出了一项总目标、八项具体目标和四方面的活动,其中就明确提出:“查明和处理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和执行国际环境法文件中的各种困难”;“促进和支持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协议和文件的谈判、执行、审查和管理,包括提供技术援助和酌情实施差别义务”;“通过制定经全球和多边协商的协议和文件促进各项考虑到各国不同情况和能力的国际环保标准”等。但至今为止,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言权上的“弱者”。

  • 第17题:

    论述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原因。


    正确答案: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了一个“楔(xiē)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如果内容长大,则采用多本制,可分为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角色的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有不同角色担任。音乐一般每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由三四支甚至二三十支曲牌组成。折与折之间,使用不同的宫调。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唐宋大曲、说唱音乐及民间歌曲等。在音节形式上,元杂剧用七声音阶,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明快,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伴奏常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板、笛等,风格刚劲雄健。

  • 第18题:

    问答题
    论述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原因。

    正确答案: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了一个“楔(xiē)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如果内容长大,则采用多本制,可分为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角色的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有不同角色担任。音乐一般每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由三四支甚至二三十支曲牌组成。折与折之间,使用不同的宫调。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唐宋大曲、说唱音乐及民间歌曲等。在音节形式上,元杂剧用七声音阶,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明快,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伴奏常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板、笛等,风格刚劲雄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西方国家社会社会保障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正确答案: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分别如下:
    (1)社会保障政策的萌芽时期(16世纪3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特点是:
    ①社会保障的内容单一,仅仅限于低水平的“济贫”项目,其他保障项目没有开展。
    ②“济贫”与强制劳动并行。
    ③为接受救济的贫民规定了苛刻的前提条件,以限制接受救济的贫民数量。
    (2)社会保障政策的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特点是:
    ①社会保障不再单单是政府的济贫活动,政府开始运用社会保险的形式实施保障政策,加强了个人责任。这种保险的方法除了体现劳动者共同、平等地承担风险的原则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面的迅速扩大。
    ②放宽享受政府救济的条件。新的社会保障以维护人权为基础,以个人有权利获得劳动机会以及在必要时享受救济为内容。工作机会和劳保福利不再是统治者和富人的恩赐与施舍,而是劳动者的止当权益。
    ③社会保障政策侧重于劳工的劳动保护,以保证劳动者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3)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7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特点是:
    ①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统一管理,这使国家政权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社会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向全民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福利国家”的政策目标模式一时成为时髦。
    ③社会保障政策从“济贫”向“劳工保护”、“福利”方向发展,福利性政策在整个社会保障政策总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④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越来越取决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投票。
    ⑤社会保障政策不再单纯是统治阶级的“慈善”政策、作为国家总政策体系的一部分.它已日益成为国家干预社会、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4)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调整社会保障政策。这种调整是沿着以下三个基本方向进行的,主要表现为:
    ①收入方面的调整。第一,提高社会保险税(费)率上限,增加个人承担份额。第二,从单一主体提供向多元主体提供过渡,从国家包揽社会福利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尤其是扩大、鼓励职业保险和商业保险,部分取代国家保险。
    ②支出方面调整。第一,削减福利项目。除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第二,降低福利发放标准,国家注重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第三,提高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缩小覆盖面,比如养老金支付的年限要求,疾病、失业的天数要求等。
    ③转型中资金缺口的填补。第一,减轻潜在债务;第二,开发其他收入来源;第三,增发普通国债和征税。为减轻正值转型期一代工人的税收负担,增发国债是转型国家采用的填补盈余缺口的短期融资手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从科学研究到政治谈判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责任分配问题上尖锐对立。分析这种对立的原因。

    正确答案: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责任分配问题上尖锐对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发达国家一味强调保护环境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穷就是最大的环境问题。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经过激烈的谈判斗争发展中国家挫败了少数发达国家否定发展权的企图。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的“原则3”宣布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鲜明地提出发展权的概念意义在于破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承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和发展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新的建立在国家平等基础上的全球环境保护伙伴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创造了条件。
    2、主权问题。按国际法规定各国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按照自己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然而不少发达国家以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之名提出环保责任国际化的观点认为全球都有权干预监督一国内部的环保行为全球各国都有责任和权利去监督别国的资源利用。这种论点被发展中国家看作是发达国家借环保问题来控制它们的自然资源企图侵犯它们的主权。另外一些西方学者还歪曲事实地认为全球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错误的发展政策造成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应加以限制即“主权限制”论。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借环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主权、资源主权。当然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比如气候没有一个国家能要求主权。又如海洋没有一个国家主权能够统治全球性的海洋体系这个海洋体系已成为人类惯用的“下水道”。所以由于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家的传统权利及权力在淡化而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加强影响在扩大进而形成了“共同的星球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权弱化的时代。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任何无视国家主权的观念和行为都将从根本上影响国际尤其是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并对国际环保合作构成障碍。新的制度安排应该使各行为主体努力减少环保壁垒使各个国家在统一的规则之下进行有效的合作。
    3、责任问题。发展中国家据实指出发达国家的“发达”是建立在对世界资源与环境严重破坏的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退化负主要责任。发达国家应该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及自身大肆地挥霍。现在发达国家保护自身环境的一个手段就是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并不破坏自身的自然资源。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但却是世界木材贸易中最大的进口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199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5%但是消耗的能源却占了75%消耗的木材占85%消耗的粮食占60%。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尽管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但多数专家还是实事求是地认为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础之一。但美国对这一原则持有保留。美国反对将此原则解释为暗示美国承认或接受任何国际义务、责任或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责任。
    4、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问题。既然发达国家被证明是世界主要的污染源它们在受益的同时理应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且从全球环保合作的角度来说发达国家有合作的愿望又有比发展中国家强得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应该能承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的义务。但事与愿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拒绝承担这一义务。发达国家提供的环境基金如杯水车薪且承诺不兑现还往往用保护知识产权为理由拒绝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比如《21世纪议程》作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作为实施《里约宣言》的行动计划在资金方面作了安排。据《议程》估计在发展中国家实施《议程》活动的平均年度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1993-2000年。
    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和有资金能力的国家作出初步的资金承诺。发达国家在《议程》中“重申对其达到将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官方援助这一公认的联合国指标的承诺并表示如尚未达到这一水平则将争取2000年或之后尽快达到这一水平。但事实上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远小于其承诺值。更何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官方援助与通常意义上以支持发展为目的的官方援助如何划分是否有相互挤占之嫌也是发展中国家所担心的。至于高新技术那是发达国家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垄断地位的关键它们当然不愿意轻易将技术转让哪怕是为了环境保护。
    5、绿色贸易壁垒问题。随着乌拉圭回合的结束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变小国际贸易壁垒逐渐转向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形成新的主要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它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实则是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出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和技术实力低下产品往往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受害者。虽然《里约宣言》原则第12条反对将环境保护作为新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手段要求尽可能以国际协调一致的环境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但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增无减。发展中国家对此的态度和疑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工业化走过了严重的污染期。现在反过来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按发达国家现在的同等标准去做的确是强人所难。例如《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阻止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手段。
    6、发达国家通过一些经济活动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问题。《里约宣言》原则第14条禁止污染活动和污染物质转移到他国。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低环保手段落后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信息往往就成为发达国家向外转移污染的受害者。相反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可能成为该种行为的受害者。  
    7、建立合理的环境标准以及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发言权的问题。《21世纪议程》关于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和机制中提出了一项总目标、八项具体目标和四方面的活动其中就明确提出查明和处理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和执行国际环境法文件中的各种困难促进和支持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协议和文件的谈判、执行、审查和管理包括提供技术援助和酌情实施差别义务通过制定经全球和多边协商的协议和文件促进各项考虑到各国不同情况和能力的国际环保标准”等。但至今为止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言权上的“弱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比较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审美旨趣上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追求山林野趣,崇尚自然天成是中国园林艺术建造上呈现出的与西方园林迥然有别的审美旨趣。
    (1)西方古典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处处体现出浓重的人工痕迹。
    (2)中国园林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同人与自然的协调。它具体体现在:
    ①中国园林从规划设计时的选址定位、相地布局、景观配置、尺度比例到具体的叠山理水,修亭筑阁,栽花植树,无不注重顺应自然,妙造自然,淡化人工斧凿的痕迹。
    ②中国园林的布局也从不采用西方天平式的中轴对称布局,而是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根据自然地势,将建筑、山水、植物自由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③园林水体一般都模拟自然形态,池岸不砌成笔直的驳岸,而是或凹或凸,或直或曲,呈现出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的池岸线,给人以自然成形,活泼生动的感觉。
    ④花草树木多散植于假山、路边、廊前、阶下。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形态,与园林建筑的风格和谐一致。
    ⑤建筑物也随地形变化而高低起伏,参差错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并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不同立场: 发展中国家由于强调环境保护中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环境优先还是发展优先”上,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分歧。发达国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导致了环境破坏,是发达国家的过去.还是发展中国家现在的工业化,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今后世代的长远利益,所有国家都应改变目前的增长方式和速度,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耗了世界的大部分资源,对于世界性的环境恶化应承担主要责任;发达国家不能在享受高标准高消耗生活的同时,又以环境问题为借口,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发展中国家面对生存危机,应优先考虑发展。
    评价: 环境问题还在不断地扩大,从其受害程度和波及范围来看,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单独能解决的了。像热带雨林破坏、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泛的国际问的合作。面对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每个国家都不应只考虑自己本国的环境治理.像一些发达国家所表现的那样,只顾自己享受环境优美,却很吝啬地向发展中国家传授有关技术,是不明智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是:()
    A

    从发达国家间的分工转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B

    从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发展到不同国家在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分工

    C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进一步发展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差距在缩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