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某市报告一起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学校暴发疫情。12月22日中午,某班陆续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呕吐、腹泻病例,呕吐一般超过3次,多者超过10次/日,腹泻症状不太明显;病例数在不断增加,至25日,学生病例数达到156例,走读生占80%;个别老师在25日出现类似症状。 问题: 1、针对上述情况,可考虑哪些病种? 2、开展现场调查,首发病例为11月19日;病例临床症状如下:呕吐96.2%、腹痛55.7%、发热26.9%、腹泻15.5%,无皮肤粘膜出血点。请问如何制定调查病例定义? 3、为了查明

题目

2011年12月25日,某市报告一起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学校暴发疫情。12月22日中午,某班陆续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呕吐、腹泻病例,呕吐一般超过3次,多者超过10次/日,腹泻症状不太明显;病例数在不断增加,至25日,学生病例数达到156例,走读生占80%;个别老师在25日出现类似症状。 问题: 1、针对上述情况,可考虑哪些病种? 2、开展现场调查,首发病例为11月19日;病例临床症状如下:呕吐96.2%、腹痛55.7%、发热26.9%、腹泻15.5%,无皮肤粘膜出血点。请问如何制定调查病例定义? 3、为了查明原因应采集哪些标本?对这些标本做何种检测? 4、10例病人中,8例检出诺如病毒II型;餐厅食物及环境、饮用水均未发现可疑。如何制定防控措施? 5、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粪便排毒开始于感染后15小时,峰值在25-72小时,无论发病与否,感染后7天均能在粪便中检出病毒抗原,感染后粪便排病毒期为2周以内。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率高,隐性感染者有传播意义。另一方面,该小学正面临期末大考……针对上述情况,请你进一步明确学生管理措施。


相似考题
更多“2011年12月25日,某市报告一起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学校暴发疫情。12月22日中午,某班陆续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呕吐、腹泻病例,呕吐一般超过3次,多者超过10次/日,腹泻症状不太明显;病例数在不断增加,至25日,学生病例数达到156例,走读生占80%;个别老师在25日出现类似症状。 问题: 1、针对上述情况,可考虑哪些病种? 2、开展现场调查,首发病例为11月19日;病例临床症状如下:呕吐96.2%、腹痛55.7%、发热26.9%、腹泻15.5%,无皮肤粘膜出血点。请问如何制定调查病例定义? 3、为了查明原”相关问题
  • 第1题:

    霍乱、副霍乱的典型病例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为

    A、腹痛

    B、呕吐

    C、腹泻

    D、畏寒、发热

    E、肌肉痛性痉挛


    参考答案:C

  • 第2题:

    某县某村2000年4月2日~6月17日发生伤寒暴发。临床症状以发热、畏寒、食欲差和乏力为主,其中发热持续4~20天不等,持续38℃以上2~6天,平均3天。经疾控部门调查,共确诊30例,伤寒杆菌检出率90. 20%。该村村民饮用深井水和池塘水。本次发病户日常生活及饮用水多为池塘水,该池塘卫生无人管理,人畜共用。首例病人刘某在外打工,病前2周返家,4月2日发病,之后该村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在首例发病后的第二周。当地疾控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采取以加强饮水消毒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病例数很快减少。问题:1.从收集到的资料,你准备做哪些分析?2.为分析该次暴发的原因,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哪些方面?3.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接到报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分析的主要内容(1)计算各种罹患率;按不同特征将人群分组,比较各组罹患率有无差别,从中找出病因。(2)描述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3)暴露与未暴露可疑饮用水的罹患率比较。(4)确认暴发疫情。2.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以下方面:(1)提出可疑危险因素(饮水、食物、接触);(2)确定对照的条件(年龄、性别、居住位置等),选择对照。3.在发生伤寒暴发疫情后,按照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原则,迅速组织核实诊断,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并尽快扑灭疫情。(1)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发生伤寒暴发流行时,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应急委员会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协调财政、宣传、工商、教育、农业、建设、公安以及爱卫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需的人员、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药物,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其他机构参加的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研究制订暴发疫情控制方案,并组织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2)加强疫情报告。当发现伤寒暴发流行时,疾控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到疫情报告的疾控机构应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上级疾控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不得瞒报、漏报、缓报。疫情发生地处理暴发疫情时,要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并实行疑似病例日报和零报告、腹泻病疫情动态报告等。(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如发生伤寒重大疫情,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伤寒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制订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发调查两种:①个案调查:是指发生伤寒单个病例(或带菌者)时,对传染源及疫点进行的调查。主要为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对疫点、疫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病源检索工作(包括接触者、水源和可疑食物等)。②暴发调查:调查的对象,应该是发生病例的整个地区(单位)及与之有关的地区。暴发疫情调查主要用于群体急性感染,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要迅速摸清发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确定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提出对策并考核对策的效果,尽快控制疫情。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疫点、疫区的划定。疫点指发生伤寒暴发流行的地方。要根据流行病学指征来划定疫点。为了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要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社区为范围划为疫区。(5)疫点、疫区处理。一旦发现暴发疫情,要抓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个重要环节,迅速控制疫情。(6)控制传染源。①加强疫情和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病人愈早、诊断愈及时,愈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疾病蔓延。②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就地隔离治疗。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病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加强伤寒病例的集中隔离治疗与管理,严格按照国标的治疗原则进行正规、足程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两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确保病人达到出院指标后才允许出院。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从停止接触起算,至少三周。③抓好传染源的调查工作,追踪调查每一例伤寒病人,完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切实做好"五同时",即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宣传、预防用药和消毒等工作同时开展。(7)切断传播途径。认真开展以"三管一灭"(管水、管食品、管粪便和消灭苍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水源和食品污染。加强饮用水管理,尤其对水源和污水排放口的卫生管理,严格防止污染。饮用水必须消毒,饮用开水,做到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分开。饮用河水地区,禁止在河内洗涤便桶、病人衣物、食具、食物及下河游泳;饮用塘水地区,提倡分塘用水,提倡用密闭取水方法;饮用井水地区,水井要有栏、有台、有盖、有公用水桶,要有专人负责饮用水消毒;饮用自来水地区,管网水和末梢水余氯含量要符合要求;有条件打井或建小型自来水地区,要组织队伍,突击完成。对疫点、疫区进行消毒:认真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吐泻物的消毒和处理。受污染的水源、家庭生活用水、物品、食具、衣物、病人吃剩的食物、地面、墙壁等都要分别视不同情况消毒处理。要仔细追查病人,对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近期可能污染过的地方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使用水粪的地区,粪池、粪缸要加盖。粪便管理以不污染环境,并达到杀蛆灭蝇为原则。要拆迁污染饮用水源的厕所、粪缸,要处理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方法杀蛆灭蝇,改善环境卫生。疫点、疫区限制人群流动,防止传染源扩散:禁止大型集会,必要时暂停集市贸易。限制一切大型聚餐活动。(8)保护易感人群。为迅速控制疫情,除在疫点内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外,还应在划定的疫区范围内向广大群众开展健康教育,采用宣传画、卫生小报、宣传单、黑板报、录像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等,以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卫生宣传教育要点如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特别是海产品和水产品。饭前便后洗手,碗筷要消毒,生熟炊具要分开,要防蝇灭蝇。不随地大便,不乱倒垃圾污物,不污染水源。发现发热病人及时报告。不到疫区外集镇赶集,不到病家或病村串门,不举办婚丧酒宴和节日聚餐。市场购买的熟食品和隔夜食品要加热煮透。饮用水消毒。应急性服药,暴发流行时,可对接触者或易感者进行药物预防。(9)疫点的解除。无续发病例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和带菌者出现,则继续做好疫点内各项工作,达到上述要求时再行解除。疫情解除后观察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流行病学指征而定。

  • 第3题:

    2012年6月11日晚,某市X区医院先后接诊数名以腹泻、呕吐症状为主的病例,少数伴有腹痛、头晕、发热等症状。截至6月12日16时,该院共接诊上述病例9例,病例均来自X区A中学,医院向X区疾控中心作出电话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即至学校开展调查,又发现10例类似学生病例,19名病例均为住校生,6月11日中午均在学校第二食堂就餐过,首例病例于6月11日16时发病,末例于6月12日15时发病。根据病例症状表现,初步考虑为食物中毒。 1、从流行病学角度考虑,医生发现此情况时,应重点了解哪些方面? 2、如需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则如何开展网报(何单位进行报告、报告时限、如何分级)? 3、6月13日20时,经对可疑餐具和食物的检测,以及其中5名病例腹泻物和呕吐物的采样检测,证实为一起O1群小川型霍乱暴发疫情,请问该如何进一步报告? 4、截止6月22日,该学校累计发生28例病例,新增9例学生包括B区的5名走读生;末例病人发生于22日9时。6月29日,无新发病例,欲予以结案,请问对该起事件应如何定级?


    正确答案: 1、
    (1)病例是否有发病时间、住院或工作地点、人群职业等方面的聚集
    (2)是否有可疑食物食用史、共同聚餐史;
    (3)是否接触类似病例,密接人员是否在其后发病等。
    2、由接诊病例的区医院或接报疾控中心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时限为2小时,级别为未分级。
    3、
    (1)获取确诊信息2小时内订正报告;
    (2)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原食物中毒事件中,新增一次进程报告,同时将事件类型选择为传染病-甲类传染病;
    (3)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电话报告,并逐级报告至省疾控中心;
    (4)区疾控中心完成网报审核后,市级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均应审核,三级疾控机构审核时限在2小时内完成。
    4、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定级,定为较大级别(III级)。

  • 第4题:

    2012年6月11日晚,某市X区医院先后接诊数名以腹泻、呕吐症状为主的病例,少数伴有腹痛、头晕、发热等症状。截至6月12日16时,该院共接诊上述病例9例,病例均来自X区A中学,医院向X区疾控中心作出电话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即至学校开展调查,又发现10例类似学生病例,19名病例均为住校生,6月11日中午均在学校第二食堂就餐过,首例病例于6月11日16时发病,末例于6月12日15时发病。根据病例症状表现,初步考虑为食物中毒。 问题1:从流行病学角度考虑,医生发现此情况时,应重点了解哪些方面? 问题2:如需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则如何开展网报(何单位进行报告、报告时限、如何分级)? 问题3:6月13日20时,经对可疑餐具和食物的检测,以及其中5名病例腹泻物和呕吐物的采样检测,证实为一起O1群小川型霍乱暴发疫情,请问该如何进一步报告? 问题4:事件类型修改后,需对病例进行补报,请问如何操作? 问题5:截止6月22日,该学校累计发生28例病例,新增9例学生包括B区的5名走读生;末例病人发生于22日9时。6月29日,无新发病例,欲予以结案,请问对该起事件应如何定级?


    正确答案: 问题1:病例是否有发病时间、住院或工作地点、人群职业等方面的聚集性;是否有可疑食物食用史、共同聚餐史;是否接触类似病例,密接人员是否在其后发病,等。
    问题2:由接诊病例的区医院或接报疾控中心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时限为2小时,级别为未分级。
    问题3:
    (1)获取确诊信息2小时内订正报告;
    (2)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原食物中毒事件中,新增一次进程报告,同时将事件类型选择为传染病-甲类传染病;
    (3)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电话报告,并逐级报告至省疾控中心;
    (4)区疾控中心完成网报审核后,市级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均应审核,三级疾控机构审核时限在2小时内完成。
    问题4:
    (1)在大疫情系统内报告本起事件的所有病例,并与事件进行关联,或在突发系统该起事件中报告所有病例;
    (2)有实验室结果的病例,“病例分类”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其余选择“临床诊断病例”。
    问题5: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定级,定为较大级别(III级)。

  • 第5题:

    某年8月,某村在一周的时间内突然发生多例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病例,区疾病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立即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组进入现场时,首先要进行病例的核实诊断,核实诊断应做哪些调查()。

    • A、查找能够找到的所有病人
    • B、对重点病例立即进行个案调查
    • C、逐个进行个案调查
    • D、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症状,检查体征
    • E、查验实验室结果
    • F、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

    正确答案:A,C,D,E

  • 第6题: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正确答案:24

  • 第7题:

    2006年9月29日上午10时,某学校校医室陆续接到由老师带来或自行到校医就诊的学生多名,经询问情况,约13名学生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症状,该学校共有26个班,学生总数1237人,食堂仅提供课间餐,就餐时间为上午9:00,当天就餐人数为1062人,学生就餐场所为各班教室;出现症状的学生均集中在两个班级。该两个班共有学生88人,两个班级分设在不同楼层。初步判定病例数为13名。患者主要症状为呕吐,多为2次-5次,个别出现腹痛,无腹痛、发热、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多数体温不升高。当日课间餐,食品为三鲜冬瓜汤,扬州炒饭。食物中毒报告具体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和事件:中毒人数、危重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中毒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品;中毒发展的趋势及已经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经调查,9月29日课间餐扬州炒饭所用的米饭为9月28日晚蒸煮后用塑料盆盛装后放臵食堂就餐大厅内的就餐台上存放,至9月29日早上7时加入火腿、青豆、玉米,分锅炒制,于8时制作完成。

  • 第8题:

    2004年6月10日上午10时,HD市HS区卫生防疫站报告该辖区内SYJ幼儿园相继出现多名发热、腹痛、腹泻幼儿。市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展开调查。该幼儿园共有幼儿266名,其中男159人,女107人;年龄为2~6岁;共分11个班。所有幼儿均为日托,一日三餐均在幼儿园食堂就餐,下午添加辅食,全园幼儿食谱相同;饮水为统一的桶装矿泉水。教职工44人,其中行政人员7名,保育员33名,食堂从业人员4名,保育员自带饭,厨师与幼儿一起用餐。幼儿园有健全的晨检、午检记录,活动室与寝室卫生状况良好,玩具、餐具、用具有定时消毒记录。小班有卫生间;其他班级共用厕所,卫生状况较差。院内有共同活动场所。本次调查中病例定义为“2004年6月7日后在园幼儿及职工中出现发热或腹泻(在 24h内腹泻大于3次)者”。经过初步调查,符合病例定义的共有143名幼儿、2名职工。 发病经过及临床表现:6月10日凌晨1时左右,出现第一例病人为幼儿,首发症 状为高热惊厥,体温40℃,之后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并有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等。当日相继出现12例类似病例,11日为发病高峰日,此日共出现类似病人107例, 之后发病人数明显下降,12日和13日共发病26例,14日以后无新增病例发生,并且 没有二代病例发生。发病者多数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少数出现惊厥、脱水及血便。上述病例定义是否合适?


    正确答案:不合适,因为从发病经过描述看,10日前并未出现病例;此外腹泻常规定义为“每日排便三次或以上,且具有大便性状异常”。

  • 第9题:

    2004年6月10日上午10时,HD市HS区卫生防疫站报告该辖区内SYJ幼儿园相继出现多名发热、腹痛、腹泻幼儿。市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展开调查。该幼儿园共有幼儿266名,其中男159人,女107人;年龄为2~6岁;共分11个班。所有幼儿均为日托,一日三餐均在幼儿园食堂就餐,下午添加辅食,全园幼儿食谱相同;饮水为统一的桶装矿泉水。教职工44人,其中行政人员7名,保育员33名,食堂从业人员4名,保育员自带饭,厨师与幼儿一起用餐。幼儿园有健全的晨检、午检记录,活动室与寝室卫生状况良好,玩具、餐具、用具有定时消毒记录。小班有卫生间;其他班级共用厕所,卫生状况较差。院内有共同活动场所。本次调查中病例定义为“2004年6月7日后在园幼儿及职工中出现发热或腹泻(在24h内腹泻大于3次)者”。经过初步调查,符合病例定义的共有143名幼儿、2名职工。发病经过及临床表现:6月10日凌晨1时左右,出现第一例病人为幼儿,首发症状为高热惊厥,体温40℃,之后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并有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当日相继出现12例类似病例,11日为发病高峰日,此日共出现类似病人107例,之后发病人数明显下降,12日和13日共发病26例,14日以后无新增病例发生,并且没有二代病例发生。发病者多数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少数出现惊厥、脱水及血便。如何对此进行流行病学描述?


    正确答案:从发病强度(发病数、发病率),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人群分布等进行描述。

  • 第10题:

    “流行”一词的最恰当定义是:()。

    • A、由点源引起的大量某病的病人
    • B、某病病例通过接触传播
    • C、外来病原体在易感人群中传播
    • D、在某人群中出现的某病病例数超过同期的预期病例数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问答题
    某县某村2000年4月2日~6月17日发生伤寒暴发。临床症状以发热、畏寒、食欲缺乏和乏力为主,其中发热持续4~20天不等,持续38℃以上2~6天,平均3天。经疾病控制部门调查,共确诊30例,伤寒杆菌检出率90.20%。该村村民饮用深井水和池塘水。本次发病户日常生活及饮用水多为池塘水,该池塘卫生无人管理,人畜共用。首例病人刘某在外打工,病前2周返家,4月2日发病,之后该村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在首例发病后的第2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采取以加强饮水消毒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病例数很快减少。为分析该次暴发的原因,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可疑危险因素(饮水、食物、接触)。
    (2)确定对照的条件(年龄、性别、居住地等),选择对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典型的霍乱病例最先出现哪种症状( )
    A

    畏寒、发热

    B

    呕吐

    C

    腹泻

    D

    腹痛

    E

    肌肉痛性痉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霍乱的典型病例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

    A.腹泻

    B.腹痛

    C.呕吐

    D.畏寒、发热

    E.肌肉痛性痉挛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案例1(病毒性肝炎):2008年12月13日,固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固原一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了调查、核实,经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确定为一起甲肝暴发疫情。 案例2(霍乱):2008年9月6日,某海滨小城市市级人民医院报告发生一起疑似霍乱病例。患者:男,34岁,剧烈腹泻1天,大便呈黄水样、无里急后重、无腹痛、伴低热、呕吐,腹泻半天后出现腓肠肌痉挛。经调查,该患者系该市面粉厂工人,患者称该厂近来还有类似腹泻病人,但不清楚其他病人的症状和就诊情况。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市人民医院的报告后,立即派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理。 案例3(细菌性痢疾):2009年4月18日15:00,婺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珍珠山乡卫生院电话报告:该乡中学、中心小学自18日下午陆续有学生出现发热、头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接到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刻向县卫生局汇报,同时组织疫情防控小组赶往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 案例4(伤寒和副伤寒):2005年9月23日下午,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县中心医院电话报告,该院医生在9月15日至23日上午的门诊时先后发现18例症状相似的病人,均表现为持续性发热、乏力、腹部不适、多有便秘,少数病人以腹泻为主,同时伴有皮疹和肝脾肿大,肥达试验“O”抗体阳性。患者发病前都曾使用村边的井水洗菜。 为分析该次暴发的原因,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提出可疑危险因素(饮水、食物、接触);
    2)确定对照的条件(性别、年龄、居住地),选择对照。

  • 第15题: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一般步骤是哪一项()

    • A、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系统地收集病例
    • B、描述性分析、建立并检验假设、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 C、组织准备、核实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系统地收集病例,并列出一览表、描述性分析、建立并检验假设、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书面报告和交流反馈
    • D、预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现场收集资料、统计分析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某乡中学9月7日-10日,发生30例以发热、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的病例。首例病例9月7日发热、头昏、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脓血便。临床诊断为:菌痢。 1、引起细菌性痢疾的志贺菌分为哪几类? 2、菌痢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报告标准是什么? 3、菌例病例的粪便标本采集原则? 4、为了确定疫情发生的原因,应如何开展调查?


    正确答案: 1、引起细菌性痢疾的志贺菌分为:痢疾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宋内志贺菌(D群)。
    2、①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细菌性痢疾病例10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②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域内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水平超过以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应在服用抗生素前采集。
    4、建立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开展个案调查、收集相关流行因素、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建立假设并验证。

  • 第17题:

    某县9月4日发现2例霍乱患者,9月18日发现5例患者,9月21日发现3例,至10月2日共发现10例病例,分布在4个乡镇,经流行病学调查最后发现的3例病例与之前发现的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无二代病例。当地疾控中心除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病例报告外,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什么样的网络报告()

    • A、初次报告1起事件、病例数为2例、一般级别事件;
    • B、进程报告2次、新增病例数8例、较大级别事件;
    • C、初次报告3起事件、发病数分别为2例、5例和3例、均为一般级别事件;
    • D、初次报告2起事件、病例数分别为2例和5例、均为一般级别事件;
    • E、进程报告3次、新增病例数8例、较大级别事件;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某县某村2000年4月2日~6月17日发生伤寒暴发。临床症状以发热、畏寒、食欲缺乏和乏力为主,其中发热持续4~20天不等,持续38℃以上2~6天,平均3天。经疾病控制部门调查,共确诊30例,伤寒杆菌检出率90.20%。该村村民饮用深井水和池塘水。本次发病户日常生活及饮用水多为池塘水,该池塘卫生无人管理,人畜共用。首例病人刘某在外打工,病前2周返家,4月2日发病,之后该村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在首例发病后的第2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采取以加强饮水消毒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病例数很快减少。为分析该次暴发的原因,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可疑危险因素(饮水、食物、接触)。
    (2)确定对照的条件(年龄、性别、居住地等),选择对照。

  • 第19题:

    1999年8月13日9:40,S市卫生防疫站流行病科人员接到J区ZT乡ZT四街卫生所报告:近日该村腹泻患者明显增多,部分患者出现剧烈腹泻、呕吐,疑似霍乱病人。流行病科立即向站领导汇报,通知J区卫生防疫站,并于当日10:30达到现场核实调查。现场发现,截至13日10:30,该卫生所共接诊12例疑似霍乱病人,具有霍乱典型症状:剧烈腹泻,先泻后吐,无腹痛、无发热,发病时间为8月10~13日,均居住在ZT四街仓安路以北的居民区。初步判断为疑似霍乱暴发疫情,当场采集诊所内的2例疑似霍乱病人的便标本,送实验室检测。同时要求当地暂时限制该村居民的活动范围、暂停使用现有的水源水、暂停该村餐饮业,(二)病例分布情况:8月10~15日ZT四街仓安路以北居民区共报告实验室确诊霍乱病例25例,带菌者6例,罹患率为992/10万,无重型病例、无死亡病例。此次暴发疫情调查中,病例和带菌者的定义是什么?定义是否准确?计算罹患率时分子是否包括带菌者数?


    正确答案: 病例:符合下列任何1个条件,便可诊断为病例:①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者;②有典型的霍乱临床表现,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无其他原因可查的ZT四街居民或在6天内到过ZT四街者;③有腹泻症状、与病人或带菌者有明确的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等)者。带菌者:符合下列其中任何1个条件者,便可诊断为带菌者:①ZT四街居民或在6天内到过ZT四街者,无腹泻症状,但粪便或肛拭子检查发现霍乱弧菌者。②与病人或带菌者有明确的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等),无腹泻症状,但粪便或肛拭子
    检查发现霍乱弧菌者。
    一代病例:直接接触传染源发病的,为一代病例;二代病例:非ZT四街居民或在6天内到没过ZT四街者,有腹泻症状、与病人或带菌者有明确的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等)者。计算罹患率时分子不应包括带菌者数。

  • 第20题:

    2004年6月10日上午10时,HD市HS区卫生防疫站报告该辖区内SYJ幼儿园相继出现多名发热、腹痛、腹泻幼儿。市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展开调查。该幼儿园共有幼儿266名,其中男159人,女107人;年龄为2~6岁;共分11个班。所有幼儿均为日托,一日三餐均在幼儿园食堂就餐,下午添加辅食,全园幼儿食谱相同;饮水为统一的桶装矿泉水。教职工44人,其中行政人员7名,保育员33名,食堂从业人员4名,保育员自带饭,厨师与幼儿一起用餐。幼儿园有健全的晨检、午检记录,活动室与寝室卫生状况良好,玩具、餐具、用具有定时消毒记录。小班有卫生间;其他班级共用厕所,卫生状况较差。院内有共同活动场所。本次调查中病例定义为“2004年6月7日后在园幼儿及职工中出现发热或腹泻(在24h内腹泻大于3次)者”。经过初步调查,符合病例定义的共有143名幼儿、2名职工。发病经过及临床表现:6月10日凌晨1时左右,出现第一例病人为幼儿,首发症状为高热惊厥,体温40℃,之后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并有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当日相继出现12例类似病例,11日为发病高峰日,此日共出现类似病人107例,之后发病人数明显下降,12日和13日共发病26例,14日以后无新增病例发生,并且没有二代病例发生。发病者多数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少数出现惊厥、脱水及血便。病例临床还缺少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临床检验资料(血常规、便常规),病情严重性(轻、中、重)、治疗情况(门诊、住院)、转归情况等。

  • 第21题: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2题:

    单选题
    霍乱、副霍乱的典型病例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为()。
    A

    腹痛

    B

    呕吐

    C

    腹泻

    D

    畏寒、发热

    E

    肌肉痛性痉挛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霍乱典型病例发病后最先出现的症状是(  )。
    A

    畏寒、发热

    B

    呕吐

    C

    腹痛

    D

    腹泻

    E

    腓肠肌痛性痉挛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