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非十二子篇》所提出的“奸事”是指()。
第1题: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中“辩”的含义是()。
第2题:
荀子在《致士篇》认为()是成为老师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第3题: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思想家是()
第4题: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请分别解释句子中的“几”和“劳”。
第5题: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出自()
第6题: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
第7题:
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博学
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尊严而惮、耆艾而信、有德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天论篇》
《儒效篇》
《仲尼篇》
第11题:
劳力而不当民务
劳知而不律先王
劳辩而不顺礼义
第12题:
讲话有条理
据理力争
广泛辩论
第13题:
“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出自荀子的()。
第14题:
荀子在《非十二子篇》提出“此三奸者,圣王之所禁也。”,其中“三奸”是指()。
第15题:
荀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中,“爱物”是指爱护自然万物,将“爱物”视为“仁”的基本内涵。
第16题:
“先王之世,以教为先,而刑其后焉者也”的提出者是()
第17题:
翻译: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辩,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
第18题:
《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
第19题:
《天论篇》
《仲尼篇》
《修身篇》
第20题:
奸事、奸民、奸说
奸事、奸心、奸民
奸事、奸心、奸说
第21题:
第22题:
戴鸿慈
沈家本
劳乃宣
伍廷芳
第23题:
劳力而不当民务
劳知而不律先王
劳辩而不顺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