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到-55mv,为绝对不应期,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细胞兴奋性为零。在膜电位从-55mv复极化到-60mv期间,钠通道开始复活,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可以引起局部反应,但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和绝对不应期合称有效不应期。
②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mv复极化到-860mv期间,钠通道逐渐复活,但开放能力尚未达到正常状态。细胞的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膜电位从-80mv复极化到-90mv期间,钠通道已经复活,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小于正常,细胞兴奋性高于正常。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舒张早期结束。心肌细胞只有在舒张早期之后,才有可能在受到有效刺激作用时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可能发生完全强直收缩。这也就保证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可以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更多“心肌细胞一次兴奋时兴奋性有何变化?其兴奋性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可兴奋组织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要经历一个规律的时相变化。在神经依次经历()、()、()、()。


    正确答案: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 第2题:

    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脏电生理变化特点是()。

    • A、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上升,兴奋性上升
    • B、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下降,兴奋性上升
    • C、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下降,兴奋性下降
    • D、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上升,兴奋性下降
    • E、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不变,兴奋性上升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1)氧解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生理意义在于:当吸入气或肺泡的PO2有所下降时,只要不低于8kPa,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0%以上,不致于发生缺氧。
    (2)氧解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5.3~8.0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较陡。此时,每100ml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mlO2,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的氧需量。
    (3)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最为陡峭。生理
    意义在于:当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的氧供应。组织活动加强时,耗氧量剧增,PO2明显下降,血液流经这样的组织时,氧饱和度可降到20%以下,即每100ml血液释氧量可达15ml之多。

  • 第4题:

    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特点?该途径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葡萄糖直接脱氢脱羧不经过TCA/EMP途径,脱氢酶辅酶为NADP+,而不是NAD+
    意义:
    (1)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各种或反应提供还原力;
    (2)中间产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3)可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并实现某些单糖间的互便;
    (4)NADPH++H+有时也经呼吸链氧化供能

  • 第5题:

    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正确答案: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
    (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
    (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
    (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

  • 第6题:

    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该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及其意义为:
    (1)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达-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超过阈值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3期复极从-60mV~-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3)超常期: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之前的时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剌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因而,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

  • 第7题:

    问答题
    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其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心室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的去极向开始到复极3期膜内电位达-55mV这一段时间内,由于钠通道完全失活,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肌膜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此期内兴奋性仍等于零;膜电位由-55mV恢复至-60mV这一期间内,因部分钠通道开始复活,如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肌膜可产生局部反应,发生部分去极化,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故由0期开始到3期复极达-60mV这一段时间,给予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称有效不应期。
    (二)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内电-60mV)到复极化基本完成(-80mV)的期间内,由于膜电位仍低于静息电位,其钠通道开放尚未恢复正常,要用高于阈值的强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三)超常期心肌细胞继续复极化,膜电位由-80mV恢复至-90mV这段时间内,膜电位已经基本恢复,钠通道也基本上复活到可被激活的备用状态。由于距阈电位的差值小于正常,故引起该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低,即兴奋性高于正常,称为超常期。在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产生的动作电位,其0期的幅度和上升速率均低于正常,因而兴奋传导的速度较正常慢。
    当膜电位复极之静息电位后,兴奋性也恢复正常。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历时约200-300ms,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为骨胳肌和神经纤维的100倍和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而不会出现强直性收缩的生理学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该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及其意义为:
    (1)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达-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超过阈值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3期复极从-60mV~-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3)超常期: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之前的时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剌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因而,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1)氧解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生理意义在于:当吸入气或肺泡的PO2有所下降时,只要不低于8kPa,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0%以上,不致于发生缺氧。
    (2)氧解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5.3~8.0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较陡。此时,每100ml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mlO2,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的氧需量。
    (3)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最为陡峭。生理
    意义在于:当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的氧供应。组织活动加强时,耗氧量剧增,PO2明显下降,血液流经这样的组织时,氧饱和度可降到20%以下,即每100ml血液释氧量可达15ml之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征有()。
    A

    自律性

    B

    兴奋性

    C

    收缩性

    D

    传导性

    E

    舒张性


    正确答案: A,D
    解析: 心肌细胞具有四个生理特征。

  • 第11题:

    问答题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期:
    ①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60mV。这段时间里,无论再给它一个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在有效不应期的前一时期,即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膜电位复极到-55mV,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膜的任何去极化,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在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段时间里,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局部反应期时细胞兴奋性较绝对不应期稍有提高。
    ②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60mV复极到-80mV这段时间内,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段时间里,一个低于阈值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见,这一时期内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故称为超常期。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心室肌的生理特征是()
    A

    有传导性,有收缩性

    B

    有收缩性,有自律性

    C

    有自律性,有兴奋性

    D

    有兴奋性,有传导性

    E

    有兴奋性,无自律性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
    (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
    (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 第14题:

    关于Ca2+的生理作用,正确的是()

    • A、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心肌兴奋性
    • B、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
    • C、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心肌兴奋性
    • D、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
    • E、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骨骼兴奋性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是绝对不应期长。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期:
    ①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60mV。这段时间里,无论再给它一个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在有效不应期的前一时期,即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膜电位复极到-55mV,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膜的任何去极化,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在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段时间里,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局部反应期时细胞兴奋性较绝对不应期稍有提高。
    ②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60mV复极到-80mV这段时间内,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相对不应期后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段时间里,用一个低于阈值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见,这一时期内心肌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故称为超常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 第17题:

    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 第18题:

    问答题
    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有哪些周期性变化?有何特点与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其兴奋性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①有效不应期,指膜电位由0期除极到3期复极至-60mV为止的这段时期,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mV复极到-80mV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膜电位由-80mV复极到-90mV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特点: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生理意义: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有节律地进行舒缩活动,保证了心脏的泵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时兴奋性有何变化?其兴奋性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①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到-55mv,为绝对不应期,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细胞兴奋性为零。在膜电位从-55mv复极化到-60mv期间,钠通道开始复活,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可以引起局部反应,但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和绝对不应期合称有效不应期。
    ②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mv复极化到-860mv期间,钠通道逐渐复活,但开放能力尚未达到正常状态。细胞的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膜电位从-80mv复极化到-90mv期间,钠通道已经复活,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小于正常,细胞兴奋性高于正常。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舒张早期结束。心肌细胞只有在舒张早期之后,才有可能在受到有效刺激作用时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可能发生完全强直收缩。这也就保证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可以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正确答案: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
    (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
    (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
    (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心肌兴奋性各有何影响?阐明其机理。

    正确答案: 钾对心肌是麻痹性离子。高钾血症时心肌的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低钾血症时心肌的兴奋性升高。急性低钾血症时,尽管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由于此时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反而减少,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变小,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亦变小,兴奋所需的阈刺激也变小,故心肌兴奋性增强。高钾血症时,虽然心肌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增高,但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细胞内钾外流减少而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变小,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变小,使心肌兴奋性增强;但当严重高钾血症时,由于静息电位太小,钠通道失活,发生去极化阻滞,导致心肌兴奋性降低或消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芽孢有何特殊生理功能?其抗性机理是什么?芽孢的这些特点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芽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低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并且它的休眠能力特别突出。
    芽孢之所以具有耐热性可能是因为它含有特殊的抗热性物质--2,6-吡啶二羧酸和耐热性酶。
    芽孢的这些特点使之具有以下的作用:
    ①分类鉴定
    ②科研材料
    ③保存菌种
    ④分离菌种
    ⑤消毒灭菌指标
    ⑥生物杀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特点?该途径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葡萄糖直接脱氢脱羧不经过TCA/EMP途径,脱氢酶辅酶为NADP+,而不是NAD+
    意义:
    (1)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各种或反应提供还原力;
    (2)中间产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3)可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并实现某些单糖间的互便;
    (4)NADPH++H+有时也经呼吸链氧化供能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