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相关问题
  • 第1题:

    柏拉图的理论中,()是最高的理念。

    • A、善
    • B、正当
    • C、知识
    • D、本体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我等应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 第3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 第4题:

    展览会理想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一是具有专业展览项目知识,二是善交际,三是()。

    • A、会多门外语
    • B、年轻人比较适宜
    • C、仪表端庄、大方
    • D、形象靓丽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在家人如何依师?在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如何调伏身心相续?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菩提道次里,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也就是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因为佛法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我在梦中,佛给我传了法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我们藏传佛教不承认这种说法。必须是真正有传承的老师,藏传佛教里皈依论中的老师,是放在三宝之首的。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是四皈依,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三皈依。自己的上师是代表佛、代表佛法、代表僧人的,他是汇集三宝于一身的。为什么把皈依上师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佛陀圆寂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佛法就是靠大善知识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就离不开善知识。
    如何皈依师?按菩提道次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也分好几个方面。首先,要寻找一个合格的上师,一个上师的戒行、品德必须是能够作为自己师傅的;其次就是要懂得佛法的,有传承的。所以过去藏传佛教里面讲,老师要传法时,需要考察学生十二年,学生也要用十二年的时间来考察老师,考察他的品德、他的证量、他的学问、他的传承、他的慈悲心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考察。如果弄错了上师,就如同走路第一步就走错了,一步错就是步步错,所以非常重要。亲近善知识在菩提道次里是入道之门,这个决不能弄错,一定要慎重地来寻找上师,如法皈依上师。
    佛陀在圆寂时,弟子们问:“佛陀您圆寂了以后,我们以何为师?”佛陀说:“以佛法为师。”佛陀是这样说的,佛法就是老师。我们有三藏佛经,一代一代许多善知识的著作。这也可以作为师来学习、皈依。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可信的书来学习,这样也可以。因为大乘佛教里的菩萨戒,没必要一定有人来传,可以在佛像前发心受戒。菩萨戒这样是可以的,但僧人戒和密戒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作为人身的老师来传授。希望大家多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我翻译的《菩提道次心传录》里,二分之一的篇幅就是在介绍亲近上师。

  • 第6题:

    谈谈你对办公室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中“善谋”的理解。


    正确答案: (1)办公室人员“善谋”要求:能够正确理解上司的意图,替上司过滤重要的事务;要“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注重谏言技巧。
    (2)办公室工作人员“善谋”还必须谨防几个误区:一是“参政”意识过“度”,把自己摆在“准领导”或副职的位置,把幕后工作放到台前;二是轻易抛出“夹生”想法,强加于领导,于公于已都不利;三是出“馊主意”帮倒忙,给工作带来损失,造成被动。要避免以上误区,就要求秘书人员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而不能靠油滑奸巧去取悦、应付领导。

  • 第7题:

    多选题
    商业银行配备专、兼职、反洗钱人员应具备哪些条件()
    A

    具有大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B

    从事2年以上会计或临柜业务,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

    C

    熟悉反洗钱法相关业务和知识,并具有一定法律法规知识和社会阅历经验

    D

    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和钻研精神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真正的善知识是什么样?

    正确答案: 协助你依法不依人;协助你独立;协助你亲自去体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协助你去看到大自然中活生生的(佛)法;协助你回归法界,而达到解脱自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在家人如何依师?在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如何调伏身心相续?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菩提道次里,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也就是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因为佛法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我在梦中,佛给我传了法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我们藏传佛教不承认这种说法。必须是真正有传承的老师,藏传佛教里皈依论中的老师,是放在三宝之首的。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是四皈依,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三皈依。自己的上师是代表佛、代表佛法、代表僧人的,他是汇集三宝于一身的。为什么把皈依上师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佛陀圆寂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佛法就是靠大善知识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就离不开善知识。
    如何皈依师?按菩提道次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也分好几个方面。首先,要寻找一个合格的上师,一个上师的戒行、品德必须是能够作为自己师傅的;其次就是要懂得佛法的,有传承的。所以过去藏传佛教里面讲,老师要传法时,需要考察学生十二年,学生也要用十二年的时间来考察老师,考察他的品德、他的证量、他的学问、他的传承、他的慈悲心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考察。如果弄错了上师,就如同走路第一步就走错了,一步错就是步步错,所以非常重要。亲近善知识在菩提道次里是入道之门,这个决不能弄错,一定要慎重地来寻找上师,如法皈依上师。
    佛陀在圆寂时,弟子们问:“佛陀您圆寂了以后,我们以何为师?”佛陀说:“以佛法为师。”佛陀是这样说的,佛法就是老师。我们有三藏佛经,一代一代许多善知识的著作。这也可以作为师来学习、皈依。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可信的书来学习,这样也可以。因为大乘佛教里的菩萨戒,没必要一定有人来传,可以在佛像前发心受戒。菩萨戒这样是可以的,但僧人戒和密戒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作为人身的老师来传授。希望大家多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我翻译的《菩提道次心传录》里,二分之一的篇幅就是在介绍亲近上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善知识

    正确答案: 指正直有德、导人正道,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
    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善知识可以用来称呼出家的僧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未出家的佛教徒。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胜益之师友。
    善知识相圆满有八个方面:一者住戒、二者多闻、三者具证、四者哀愍、五者无畏、六者堪忍、七者无倦、八者善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也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正确答案: 1)不正确。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同有灯火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2)如堪布在课中所说,在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如今仍紧紧跟随堪布等具修证的上师闻思修行,所以非常珍惜这样殊胜的因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则不可能通达。《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佛经浩翰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入修行。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何况佛教的道理非常甚深,尤其是空性等法门,若没有上师开演不能趋入,证悟更上无从谈起。

  • 第14题:

    善知识


    正确答案: 指正直有德、导人正道,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
    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善知识可以用来称呼出家的僧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未出家的佛教徒。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胜益之师友。
    善知识相圆满有八个方面:一者住戒、二者多闻、三者具证、四者哀愍、五者无畏、六者堪忍、七者无倦、八者善词。

  • 第15题:

    心地观经云:‘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难遇。’我等幸遇真善知识,但是菩提妙果未得成。是不是老师有什么秘密未传?


    正确答案:菩提妙果,乃真如故乡,真善知识,乃识路之人。识路之人,只能指示路径,不能代人行路,且指路不能离路。佛经者,真如之路也,经欲流通,安有秘密,定问秘密,亦非无之。吾闻诸十三祖印公曰,所谓秘密者,‘恭敬’而已。

  • 第16题:

    “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指的是()。

    • A、伦理学的知识
    • B、科学知识
    • C、对善的知识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亲近大善知识,今生拜得明师?有机缘学得密法?


    正确答案: 工作忙,脱不了身,那就要自己想办法。在生活当中做不到佛法所提出的要求,那就要加强佛法的思想修养。至于怎样才能亲近善知识,拜得明师、学得密法的问题,就要看自己的缘分。

  • 第18题:

    单选题
    “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指的是()。
    A

    伦理学的知识

    B

    科学知识

    C

    对善的知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要使头脑中的知识能够深化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感性经验或基础知识

    B

    具有把新学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

    C

    具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方法和实际操作

    D

    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区分开来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亲近大善知识,今生拜得明师?有机缘学得密法?

    正确答案: 工作忙,脱不了身,那就要自己想办法。在生活当中做不到佛法所提出的要求,那就要加强佛法的思想修养。至于怎样才能亲近善知识,拜得明师、学得密法的问题,就要看自己的缘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则不可能通达。《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佛经浩翰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入修行。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何况佛教的道理非常甚深,尤其是空性等法门,若没有上师开演不能趋入,证悟更上无从谈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我等应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正确答案: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