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若没有通达一切学问,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更多“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正确答案: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
    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
    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
    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
    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
    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
    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
    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
    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
    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
    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
    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 第2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 第3题:

    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正确答案: 菩提心的条件,是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世间的善心则离开这两条,光是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
    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看有没有希望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超离轮回获得佛果。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则不包括在菩提心中。

  • 第4题:

    汉地佛教的四大菩萨指的是()。

    • A、文殊菩萨
    • B、普贤菩
    • C、观音菩萨
    • D、大势至菩萨
    • E、地藏菩萨

    正确答案:A,B,C,E

  • 第5题: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它的意思是否学佛者要深求世间学问。然学佛之心贵乎专一,旨在除妄,若深求世学,岂非使心杂乱,如是能得学佛吗?使我疑情一团,无法知其妙处?


    正确答案: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五欲六尘法也,染之是迷,离之是觉欲尘原在世间,必就迷处,方能言觉也。二句大旨如此,人依世间,世法固应晓了,若云教深求世学,则误矣。

  • 第6题: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


    正确答案: 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
    二、缘佛果的智慧。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观察自己,平时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持。但也时常发现无记的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

  • 第7题:

    问答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欲行菩萨道,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
    A

    发菩提心

    B

    不放逸

    C

    禅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

    正确答案: 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
    二、缘佛果的智慧。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观察自己,平时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持。但也时常发现无记的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正确答案: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不矛盾。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我必须要发菩提心。”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正确答案: 关键要看是为了谁而获得佛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佛果,享受安乐,那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直接与菩提心的本体相违;假如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获得佛果,这种说法就很合理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华严经》中是怎样赞叹菩提心的?请简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

  • 第14题:

    我们为什么要回向?诸佛菩萨的一切回向可以包括在什么当中?


    正确答案: 《宝箧经》中讲,如果没有回向,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很容易被摧毁。又《极乐愿文大疏》中言:“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其中就讲到不回向是灭善根的一个因。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关于此点,《慧海请问经》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

  • 第15题: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行者是应修持()等广大行。


    正确答案:六度波罗蜜

  • 第16题:

    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正确答案: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 第17题:

    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正确答案: 因为万法唯心造,人心若善,其增上果所感召的环境也必定善妙,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发利他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世间的饥荒、战争、灾难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爱心、慈悲心、无私奉献一切的心,这种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它可以令家庭和睦,令社会安定,令国家富强。

  • 第18题:

    填空题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行者是应修持()等广大行。

    正确答案: 六度波罗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华严经》中是怎样赞叹菩提心的?请简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汉地佛教的四大菩萨指的是()。
    A

    文殊菩萨

    B

    普贤菩

    C

    观音菩萨

    D

    大势至菩萨

    E

    地藏菩萨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正确答案: 若没有通达一切学问,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正确答案: 因为万法唯心造,人心若善,其增上果所感召的环境也必定善妙,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发利他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世间的饥荒、战争、灾难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爱心、慈悲心、无私奉献一切的心,这种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它可以令家庭和睦,令社会安定,令国家富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正确答案: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
    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
    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
    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
    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
    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
    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
    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
    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
    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
    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
    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