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样叫人格贤善?具有贤善的人格有什么必要和功德?这方面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1)所谓的人格贤善,是指言行举指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
    2)必要:不管你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
    功德:修习贤善人格,是世间清净的人规法;从出世间而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方便道;它还是菩萨行持四摄法的精要,诸位弟子切切不要忘记这一殊胜窍诀。
    3)我们也能感觉得到,具有贤善人格的人,总能让放心和乐于相处,干什么事都显得很顺利,修行也很成功。而人格低劣的人,做事为人都不会成功,或许刚开始能获得一此利益,但很快就转向衰败,更便说修行了。

  • 第2题:

    既然佛法是趋入解脱的唯一津梁,那为什么学佛的人那么少?你对此是怎么认为的?


    正确答案: 《殊胜赞》中讲过,因为佛教的教义高深莫测,大多数凡夫望而却步。譬如,世间天珠或如意宝的价值,具有智慧的人才了知,一般根本不懂。同样,非常粗浅的知识,很多人都愿意接受,而甚深微细的佛法,他们却不愿追随。《四百论》也说:“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印度三大宗教分别为婆罗门教、离系外道、佛教,其中婆罗门教讲究歌咏唱诵的音律,主要是耳根的对境;离系外道以外表行为为主,一丝不挂地修行,不进饮食而依于五火,主要是眼根的对境;而佛教的深奥境界,主要是意根的对境,必须以甚深智慧才能了悟。
    大家知道,知识越深细,学的人就越少。就像一个最好的大学,学生考上的可能性很小,一百人只有两三个被录取,同样,对极为甚深广大的佛教,学的人少也是正常现象。

  • 第3题:

    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 第4题:

    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 第5题:

    人类具体有哪些生苦?你觉得这些描写得真实吗?你对此有何体会?


    正确答案: 入胎、住胎、分娩等时的种种之苦。
    以佛陀的教言及现实生活的细节为依据,描写得非常真实。
    对生也有一种了知痛苦而有的恐惧,故发愿好好闻思修行,自他早日脱离生死病死等轮回之苦。

  • 第6题:

    佛法在你心目中到底占有何等地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会被魔有机可乘?什么样的人则不会?你属于哪一种?


    正确答案: 唯有佛法才能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虽然仍为生活和工作而忙,如果让自己因为这些或其他任何原因而舍佛法,从内心来说已经不可能了。世间的事业再圆满,也仅受用是这一生,而佛法却是令自他生生世世获得利益乃至解脱的无上法宝,这个道理还是无欺获知,怎么可能轻易退转呢?
    《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对此,无垢光尊者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解释道: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的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观察自己,虽然说不上有怎样的空性境界,但经过闻思至少还是有一些相似的功德,而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也能以上师的教言,以正知正念观察三门,也倒并非为了现世的一些快乐而发心。

  • 第7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正确答案: 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后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导人们趋入离苦得乐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们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仅仅从今生来讲,它所赐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药物与教言无法与之相比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发大心利他的话,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1)如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行善根之的能比喻也。”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2)发菩提心,我执明显减少,而且能对治我执。而且发心做事情,也变得很顺利,甚至以往关系不好或一般的,也很神奇都对你很友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佛法在你心目中到底占有何等地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会被魔有机可乘?什么样的人则不会?你属于哪一种?

    正确答案: 唯有佛法才能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虽然仍为生活和工作而忙,如果让自己因为这些或其他任何原因而舍佛法,从内心来说已经不可能了。世间的事业再圆满,也仅受用是这一生,而佛法却是令自他生生世世获得利益乃至解脱的无上法宝,这个道理还是无欺获知,怎么可能轻易退转呢?
    《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对此,无垢光尊者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解释道: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的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观察自己,虽然说不上有怎样的空性境界,但经过闻思至少还是有一些相似的功德,而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也能以上师的教言,以正知正念观察三门,也倒并非为了现世的一些快乐而发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何为五浊恶世?你对此有哪些体会?在这种环境中,你打算如何修持佛法?

    正确答案: 1、时劫浊:指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就拿财富而言,一会儿是世界经济危机,一会儿是金融风暴,每天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雨”,人们犹如水泡般财富极极不稳定,今天富可敌国,明天就可能一贫如洗。
    2、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福报日减,苦多乐少。佛陀时代或在此之前,人们的身高、体力都非常殊妙,而现在,一年比一年不行了。
    3、寿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寿命短促。
    4、见解浊:指出家人善心越来越失坏。
    5、烦恼浊:指在家人行持善法日渐退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也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正确答案: 1)不正确。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同有灯火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2)如堪布在课中所说,在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如今仍紧紧跟随堪布等具修证的上师闻思修行,所以非常珍惜这样殊胜的因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以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为了一切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

  • 第14题: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闻);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思);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修)。

  • 第15题:

    为什么得到修学佛法的人身并不容易?请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若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现在有些大城市里,虽也存在佛法,但一点也不兴盛。像上海、北京等地,人越多的地方,佛陀的教法证法越稀少。在佛教兴盛的藏地,可以说人迹罕至,有时候要坐好半天的车,才看见卫户人家。相反,象成都,市区人口就460多万,加周围统辖的几个县,总人口有1000多万。上海有1800多万人,北京有1600万人。我们基本上也清楚,上海有几座寺院,北京有几座寺院,差不多有多少出家人...
    而在少数的佛教徒中,除了出家人以外,居士占相当一部分。但是有些居士学业佛,只求家庭平安,完全是为了今生,想获得解脱、行持善法的寥寥无几。比如上海1800多万人,希求解脱者又有多少?他们若没有行持善法,造的恶业大如山王,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1000多万人中,有没有1万人有把握转生人天?如此推算,恶趣众生是不是很多?通过各种观察,就会明白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多不容易。
    尤其是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在当今更是绝无仅有。例如,甘孜州515座寺院,共5万多出家人,这些人当中,具足暇满的有多少呢?一个一个经过筛选,就会发现剩下的人并不多。

  • 第16题:

    为什么说发大心利他的话,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1)如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行善根之的能比喻也。”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2)发菩提心,我执明显减少,而且能对治我执。而且发心做事情,也变得很顺利,甚至以往关系不好或一般的,也很神奇都对你很友好……

  • 第17题:

    何为五浊恶世?你对此有哪些体会?在这种环境中,你打算如何修持佛法?


    正确答案: 1、时劫浊:指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就拿财富而言,一会儿是世界经济危机,一会儿是金融风暴,每天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雨”,人们犹如水泡般财富极极不稳定,今天富可敌国,明天就可能一贫如洗。
    2、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福报日减,苦多乐少。佛陀时代或在此之前,人们的身高、体力都非常殊妙,而现在,一年比一年不行了。
    3、寿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寿命短促。
    4、见解浊:指出家人善心越来越失坏。
    5、烦恼浊:指在家人行持善法日渐退失。

  • 第18题:

    为什么说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正确答案: 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后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导人们趋入离苦得乐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们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仅仅从今生来讲,它所赐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药物与教言无法与之相比的。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1)佛法揭示的是宇宙的人生真相,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令自他获得暂时的安乐,究竟解脱的妙理。
    2)不学佛的人非常可怜,《诸法集要经》中云:“愚不可人无正智,如盲处黑暗。”愚痴的人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像盲人处于黑暗中一样,根本不懂取舍因果。以至于大多数人造了太多的不善业,死后只有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诚如《四百论》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大般泥洹经》亦云:“愚夫邪见,向恶趣门。”
    3)学佛所带给我们的,除了快乐,没有别人。在茫茫无边的轮回中,它是唯一的解脱津梁,故智者理应选择佛法。《别译杂阿含经》云:“唯有入佛法……是则归依处。”
    4)比如现如今,天灾人祸频频出现,世间灾难此起彼伏,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虽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作用,但佛教的精神是最管用的。生命脆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瞬间就会失去。这些无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取舍因果,否则,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将来的痛苦还会越来越多,不学佛这些道理就很难懂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以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为了一切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则不可能通达。《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佛经浩翰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入修行。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何况佛教的道理非常甚深,尤其是空性等法门,若没有上师开演不能趋入,证悟更上无从谈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闻);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思);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