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么看修行功夫的深浅?”相关问题
  • 第1题:

    家兄卓智立居士,于一九二二年春间皈依印祖后,念佛行善极端努力,其修行孜孜不倦之精神,已垂三十余载之久,素为印祖生平所器重,其精修功夫虽不及现代出家之高僧,然与在家念佛居士来较,可能不落人后,深冀‘弥陀不负修行人’,所憾家兄去岁冬间在大陆西归时,仍无法逃开‘病’字,且当临终关头,神识有些陷入昏迷状态,并无留下绝笔与遗言,此种情形是否平日修行功夫不够,抑或前生孽重?


    正确答案:无病而终,能有几人,自古各宗祖师尚有示疾者,此并不碍于成就。至于临终留偈,亦不是必须之事,古人无论矣,即近代高僧,如印祖,谛闲大师,太虚大师等圆寂之时,皆未说偈,有何不慊乎。

  • 第2题:

    有些人是一家之主,重大事情都由他操办,故对家人放不下而无法修行。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正确答案: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在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 第3题:

    佛教的修行强调()。

    • A、累世的修行
    • B、一世成佛
    • C、修行有许许多多阶梯
    • D、顿悟

    正确答案:A,C

  • 第4题:

    顿悟修行与渐悟修行之间的对立,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 A、修行外丹与修行内丹
    • B、强调出家与不强调出家
    • C、跪拜首过与服食丹药
    • D、修行戒定慧与不修戒定慧

    正确答案:B,D

  • 第5题:

    有些人认为:“信心、智慧、精进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这三者,修行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不管学习什么佛法,信心、智慧、精进这三者虽然都不可缺少,但有了这三者,修行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一段时间内可能信心、智慧、精进还不错,但一遇到不好的环境,自相续就被烦恼占据了,然后造下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

  • 第6题:

    物业装饰装修管理工作的核心是()。

    • A、服务于装修人各项装饰装修行为
    • B、服务于施工单位各项装饰装修行为
    • C、对装修人各项装饰装修行为的控制
    • D、对施工单位各项装饰装修行为的控制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多选题
    佛教的修行强调()。
    A

    累世的修行

    B

    一世成佛

    C

    修行有许许多多阶梯

    D

    顿悟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修行人,有一点点修证境界,受到别人的恭敬赞叹,就自以为是、傲气冲天,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了”。对于这种人,你怎么看待?要想避免自己像他这样,应当怎么做?你平时做了吗?

    正确答案: 这种人真正是鬼迷心窍、着了魔!
    由此,我们应时常虔诚祈祷莲花大士、二十一度母,远离邪魔控制。应恒时修习死亡无常,审察自相续的过失。作为一个修行人,不需要过大的名声、过多的财富,只要有基本的生活资具就足够了,故当常常身居低位,行为如理如法。华智仁波切说过:“如理修法,方可弘法利生。”
    平时做得不够好,所以愿莲师加持如理如实地闻思修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修行为什么要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的修行是什么修行?

    正确答案: 一个人要有惭愧心,就会不放逸,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贪瞋痴等。有了惭愧心,接受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身心柔软、祥和、慈悲,才能听闻到正法,不求人短,回来净化自己。如果一开始没有惭愧心、感恩心,那是世间法的修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家兄卓智立居士,于一九二二年春间皈依印祖后,念佛行善极端努力,其修行孜孜不倦之精神,已垂三十余载之久,素为印祖生平所器重,其精修功夫虽不及现代出家之高僧,然与在家念佛居士来较,可能不落人后,深冀‘弥陀不负修行人’,所憾家兄去岁冬间在大陆西归时,仍无法逃开‘病’字,且当临终关头,神识有些陷入昏迷状态,并无留下绝笔与遗言,此种情形是否平日修行功夫不够,抑或前生孽重?

    正确答案: 无病而终,能有几人,自古各宗祖师尚有示疾者,此并不碍于成就。至于临终留偈,亦不是必须之事,古人无论矣,即近代高僧,如印祖,谛闲大师,太虚大师等圆寂之时,皆未说偈,有何不慊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修行只在五蕴身心上下功夫会怎样?

    正确答案: 修行如果总是在五蕴身心上下功夫,你会修的很僵硬,你看不到活生生的法,而且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很难破除,到后来你没有办法跳脱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场景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符号比文化精神更重要 ②繁荣我国文化应借鉴好莱坞的文化创新理念 ③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①说法明显错误。文化发展的关键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继承传统文化只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且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说法错误。从题干《功夫熊猫》中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可以说明④,同时“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说明西方对我国熊猫文化既有借鉴,又有创新,②符合题意。故选B。

  • 第13题:

    修行只在五蕴身心上下功夫会怎样?


    正确答案: 修行如果总是在五蕴身心上下功夫,你会修的很僵硬,你看不到活生生的法,而且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很难破除,到后来你没有办法跳脱出来。

  • 第14题:

    秘书工作的横向协作重点是()

    • A、“配合”上下功夫
    • B、“服务”上下功夫
    • C、“整合”上下功夫
    • D、“技术”上下功夫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正确答案: 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山洞里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 第16题:

    关于唐代的佛教修行,下面的表述中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

    • A、念佛属于天台宗的修行方法
    • B、念佛属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
    • C、戒定慧属于渐悟修行的方法
    • D、顿悟属于南宗禅的修行方法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场景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符号比文化精神更重要 ②繁荣我国文化应借鉴好莱坞的文化创新理念 ③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多选题
    顿悟修行与渐悟修行之间的对立,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A

    修行外丹与修行内丹

    B

    强调出家与不强调出家

    C

    跪拜首过与服食丹药

    D

    修行戒定慧与不修戒定慧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正确答案: 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山洞里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些人是一家之主,重大事情都由他操办,故对家人放不下而无法修行。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在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怎么看修行功夫的深浅?

    正确答案: 看你察觉心路历程的深浅度。看到“行”是浅功夫,看到“想”是深功夫,看到“受”是很深的功夫。当然,最深的功夫是看到“触”,即六根触六尘的当下,不起苦受和乐受,没有任何的贪染与迎拒,让一切境界流过。要与不要消失了,自我消失了,让触变成空触,或叫触灭。心保持如如不动,不成为境界的奴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信心、智慧、精进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这三者,修行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不管学习什么佛法,信心、智慧、精进这三者虽然都不可缺少,但有了这三者,修行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一段时间内可能信心、智慧、精进还不错,但一遇到不好的环境,自相续就被烦恼占据了,然后造下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对各种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正确答案: 此不留痕迹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但于无住中仍要圆现大悲妙用,开显无量功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