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题目

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相似考题
更多“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正确答案: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 第2题:

    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正确答案: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盲龟值木轭、昙花难以现世、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沉香木气味的比喻。
    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 第3题:

    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了知此理对你有何帮助?


    正确答案: 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 第4题:

    目标网方式下如何实现同城特例?请从主被叫2种情况分别说明同城特例如何计费?


    正确答案: 1.主叫流程通过向HLR下发ATI操作,获得被叫的漫游漫游地区号
    2.被叫流程直接判断被叫拜访地区号是否等于主叫归属地区号。
    3.对主叫,如果主叫和被叫的拜访地都是同一地区,那么主叫仅收取基本通话费和漫游费
    4.对被叫,如果主叫归属地和被叫拜访地一致,则被叫仅收取基本通话费和漫游费

  • 第5题:

    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正确答案: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如夕阳西下的阴暗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就像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

  • 第6题:

    问答题
    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正确答案: 不管是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跟人的寿命比起来,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此外,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寿命已尽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处求医生、求官员、求很多人,但谁也没有办法,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无计可施。
    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无常,再观察一下人世间的尊主。在印度圣地,据藏地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所称,首先出现了许多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转轮王,后来出现了众敬王。之后,他的沿袭下来,一下地到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除此之外,印度东西方还有三巴拉、三十七赞扎王等地位显赫的国王,都曾纷纷降临于世。印度君主制度结束之后,还出现过甘地等许多人道主义者。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辉煌的历史,没有一人留存于世。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自第一位国王涅赤赞布(汉译为肩座王)以来,出世过天赤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许多国王,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来。汉地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中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此外,象历史上的一些物理方面的爱因斯坦、牛顿也已不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等等,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了知。不说这些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的变化,比如小的时候,别人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可能以我们这一代的名字来称呼;回到以前的村子去,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的主人。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地修持解脱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正确答案: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天界之分是佛尊金口所宣乎?详何经典?

    正确答案: 大乘经中,多有记载,无法列举。无已,有‘法苑珠林’一种,等于佛教类书,虽属震旦之作,皆是根据教典,内有世界安立部分,可窥崖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正确答案: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如夕阳西下的阴暗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就像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正确答案: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盲龟值木轭、昙花难以现世、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沉香木气味的比喻。
    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了知此理对你有何帮助?

    正确答案: 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以我们身边的人为对境,应当如何观修无常?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观无常的?

    正确答案: 我们可以如是观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如历代宗、祖辈甚至父辈全部相继去世,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名字而已,自己同辈的兄弟姊妹等,也有许多已经离开人世,时过境迁,此时此刻我们全然不知他们转生在何处。
    每个人不妨回顾一下:在自己的家族中,祖祖辈辈死了多少人?有些人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在汉地,古代时有家谱,可现在根本不讲究这些,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谁,恐怕都不清楚。如果真要追溯上去,每一个家肯定出现过皇帝和公主,给家里带来无限荣光,然而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他们也被后人慢慢淡忘了。包括我们今生的兄弟姐妹、同班同学、邻居道友,一个一个观察时,有好多都去世了。所以,无常何时何地都在不断上演,但凡夫人被障碍蒙蔽了双眼,始终把相续相同的事物执为常有,不说刹那变化的细微无常,就算是一年一年变化的粗大无常,也很难认识到。而现在不管是身边的亲友去世也好,最信任的人欺骗自己也好,都应深深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依赖,从而好好地修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寂天论师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困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英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们应时常反观自己,也许修过一些法,但对死后的去处有没有把握?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如果对死尚无把握,就务必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 第14题:

    天界之分是佛尊金口所宣乎?详何经典?


    正确答案:大乘经中,多有记载,无法列举。无已,有‘法苑珠林’一种,等于佛教类书,虽属震旦之作,皆是根据教典,内有世界安立部分,可窥崖略。

  • 第15题: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 第16题:

    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正确答案: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 第17题:

    哪些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请列举三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等。
    (2)发散思维指思维从一个问题出发,向不同方向扩散。医用拉链的发明、拉链池塘的设计等。
    (3)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把吹尘器变为吸尘器。
    (4)横向思维是从侧面思考或者把注意力转向次要因素,从而找到新思路。西红柿皮被机器采摘机碰破,解决的方法是改良西红柿品种。

  • 第18题:

    问答题
    请大致叙述,如何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在我们每个人周围,火灾、洪水、毒害、地震、险地、野人、猛兽等死缘层出不穷,看看每天的新闻报纸,时时都在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种种灾难,人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威胁。除了这些自然灾害,人类自身的四大不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致使之因,如佛典中言,人类疾病有404种,魔障有8万种...可见,危害生命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即便是人们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有时候也会成为死缘。
    死缘又不定,而死亡之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故当好好修持解脱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正确答案: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寂天论师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困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英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们应时常反观自己,也许修过一些法,但对死后的去处有没有把握?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如果对死尚无把握,就务必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从因的角度、果的角度分别阐述:修安忍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俱舍论》中: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倘若断了嗔恨,欲贪也可断除,这样一来,便不用再流转欲界了。若能断除嗔恨,则可永断轮回之根。
    从果的角度看,如果对“我”无有执着,把别人的加害视为如幻如梦,一切嗔恨和怀恨就不会生起,今生很快乐,也不会为来世造罪业。死的时候很安详。
    (《入行论.安忍品》中有许多窍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正确答案: 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四大洲、须弥山、天界、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存留的时间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有为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最终必将因七火一水而毁一旦。诚如《四法宝鬘论》所言:“此等一切外器世间界,七火一水风吹离散时,发尖稍许残存亦无有,尽皆空空如也若太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