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第1题: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第2题:
A、形借
B、假借
C、同义换读
D、同形字
第3题:
声训也叫音训,即因声求义,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第4题:
以字定词法。这是用()中的某个字再组词来特定双音词的方法。
第5题:
假借就是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
第6题:
使用“犹”字,表明用近义词作注;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作注。
第7题: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
第8题: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第9题:
表意字
指事字
假借字
意音文字
第10题:
意义本近
音同或音近
文字形体有联系
文字形体没有联系
第11题:
了解字的本义
审音
考察词义与字形、与字的本义的关系
辨别韵母
第12题:
通假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在借音表义上无本质区别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联绵词是可以拆开按单字意义去理解的
“阳虎去齐走赵”中的“去”是“前往”的意思
第13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14题:
声训是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第15题:
推求词的本义的方法有()
A、通过古字形推求
B、通过形声字偏旁推求
C、通过词的各义项总结归纳推求
D、通过假借义来推求
第16题:
单纯利用已有字的读音来造字的情况古代较多,后世称这类字为假借字。
第17题:
在一个没有本字的词所用的不同假借字里,一般总有一个字是比较为人所熟悉的,人们往往把其他假借字看作这种假借字的(),就跟把有本字的假借字看作本字的通假字一样,我们可以把这种假借字称为()。
第18题:
辨别假借字或通假字的方法有两条,即()。
第19题:
由于误认为跟某个词同音或音近的一个字为这个词的本字,就用它来代替真正的本字,这种现象大都发生在双音节复合词的一个语素上,以下属于这种现象的有()。
第20题:
句子
双音词
三音词
四音词
第21题:
谓之京城大叔。(大-太)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螾-蚓)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枝)
祝曰:“必勿使反!”(反-返)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第24题:
“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中的“罢”是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中的“信”是古今字
“归孔子豚”中的“归”通“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