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评述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 第2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


    正确答案:中外纪闻

  • 第3题:

    以下哪一位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领导人之一()

    • A、黄克强
    • B、黄宗羲
    • C、黄遵宪
    • D、黄庭坚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具有以下哪一种思想倾向()

    • A、男权恐怖主义
    • B、女权恐怖主义
    • C、男权道德主义
    • D、女权道德主义

    正确答案:C

  • 第5题:

    说明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严复:
    1、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国闻报》,1897.10.26天津创刊,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北地区唯一的报纸,也是维新党人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汇编》1897.11.24,内容以刊载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主。严复重要的译文《天演论》《群学肄言》最初便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2、严复“求通”思想的提出:严复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而达“民智”、“国强”之目的,与梁启超的“求通”思想相比,严复侧重“通内外之情”,而梁启超则侧重“通上下之故”,严复还认为,应创立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唐才常、谭嗣同:
    1、唐才常与《湘学报》:1897.4.22在长沙创办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2、南学会与《湘报》:1898.3.7年长沙,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3、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湘报》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撰稿人,还为《时务报》撰稿。谭嗣同的办报思想集中在1897年写的《报章文体说》和1898年写的《湘报后叙》中。
    ①谭嗣同认为,报贵在“新”:消息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②报纸是“民史”“民口”,盛赞维新变法以来所出现的报章文体,为中国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6题:

    王韬的办报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正确答案: 王韬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发表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
    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德国正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
    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 第7题:

    简述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各项主张及变法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主张有:在经济上,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奖励创新,开矿筑路,举办邮政,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教育上,要求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办报馆,开通社会风气;在军事上,要求裁旧兵,练新军,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防务。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顺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戊戌变法”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戊戌变法”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主流。

  • 第8题: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

    • A、“党报思想”
    •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C、“全党办报”
    • D、“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
    A

    “党报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C

    “全党办报”

    D

    “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报刊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一)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二)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三)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
    第一,“促膝谈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
    第二,“明显畅快”。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
    (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第一,言论上的独立精神。
    第二,工作上的敬业精神。
    第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五)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
    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
    第四,主张“为公择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 第14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什么?


    正确答案:中外纪闻。

  • 第15题:

    结合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文革中的四人帮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分析其目的,并据此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正确答案:态度和目的:
    ⑴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其目的是借维护孔子的名义,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思想,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⑵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进行批判,对儒家文化持否定态度,其目的是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反对复辟帝制;
    ⑶文革中四人帮对儒家思想持批判态度,其目的是阻止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反对解放干部和对经济调整;
    认识:
    ⑴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派别,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对儒家思想采取不同态度;
    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缓和阶级矛盾产生过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产生消极影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对儒家思想应采取科学态度;在现实社会中,对儒家思想要加强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展

  • 第16题: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交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简要评述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报刊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

  • 第18题:

    评述早期维新派关于关税问题的主张。


    正确答案:在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早期维新派对条约给予外国列强协定关税权尤为深恶痛绝,认为外国列强所享有的这一特权“尤属不公”。中国由此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而中国海关对外国货只能征收极低的海关税,奢侈品如进口之吕宋烟、洋酒等还不概不纳税。这不但使中国财政收入蒙受损失,中国海关亦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功能。因此他们在研究国际法后,极力主张清政府通过修改条约,自主增加关税,对洋商课以重税,以挽回利权,富民强国。他们认为,“每届修约之期,必加其税,不出十年,中国税则不亚欧洲各国”,而中国也可借此富裕。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了关税对于本国经济的重要性,看清楚了侵略者取得关税协定权以后的巨大危害,因而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主张,这是他们的进步之处。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早期维新派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深刻揭示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政治、经济原因,揭露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对外扩张,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本质,因而对和平改约收回关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错误认为公理必然战胜强权,改约是“论理而非论势”。而且他们认为改约比之废约阻力要小,更为便捷,易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对外国侵略者来说,关税协定权是他们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后才得到的,这就决定了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改约收回关税是不可能的。
    但是早期维新派通过和平改约收回权利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辛亥革命中所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就强调条约期满重议。20世纪20年代后,在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和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外都曾进行过修约交涉,但收效甚微。

  • 第19题: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新时期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1)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证可靠的新闻来源。
    (2)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才能保证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权利的实现。
    (3)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倚重的重要力量。

  • 第21题:

    问答题
    评述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梁启超:系统化的新闻理论: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康有为: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评述早期维新派关于关税问题的主张。

    正确答案: 在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早期维新派对条约给予外国列强协定关税权尤为深恶痛绝,认为外国列强所享有的这一特权“尤属不公”。中国由此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而中国海关对外国货只能征收极低的海关税,奢侈品如进口之吕宋烟、洋酒等还不概不纳税。这不但使中国财政收入蒙受损失,中国海关亦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功能。因此他们在研究国际法后,极力主张清政府通过修改条约,自主增加关税,对洋商课以重税,以挽回利权,富民强国。他们认为,“每届修约之期,必加其税,不出十年,中国税则不亚欧洲各国”,而中国也可借此富裕。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了关税对于本国经济的重要性,看清楚了侵略者取得关税协定权以后的巨大危害,因而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主张,这是他们的进步之处。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早期维新派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深刻揭示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政治、经济原因,揭露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对外扩张,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本质,因而对和平改约收回关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错误认为公理必然战胜强权,改约是“论理而非论势”。而且他们认为改约比之废约阻力要小,更为便捷,易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对外国侵略者来说,关税协定权是他们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后才得到的,这就决定了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改约收回关税是不可能的。
    但是早期维新派通过和平改约收回权利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辛亥革命中所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就强调条约期满重议。20世纪20年代后,在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和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外都曾进行过修约交涉,但收效甚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