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更多“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魏晋到唐代书籍制度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魏晋到唐代盛行纸写本,主要为卷轴制度,有卷轴装(东汉—宋初)、旋风装(产生于唐代)、经折装(始于佛家经书)


  • 第2题: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 第3题:

    怎样评价唐代的篆书和隶书?


    正确答案: 唐代篆书和隶书的书迹主要见于遗留下来的碑刻。篆书碑刻存留至今的并不多。当时的篆书家有李阳冰、瞿令问、季康、袁滋、尹元凯等人,其中以李阳冰享有盛名,他被誉为李斯之后写小篆的第一能手,有“虎笔”之称。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他的小篆列为神品。他自己曾说:“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说,他的篆书是直接取法李斯的,可见他对小篆的研究是颇有功夫。观其书法风貌,确是从《泰山刻石》、《峄山碑》诸碑中而来。李阳冰留传的碑刻有:《三坟记》,成于大历二年(767年),碑存西安碑林,两面刻,篆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字,为宋代重刻;《城隍庙碑》,成于悦元二年(759年),在浙江缙云县,篆书八行,行十一字,为宋代重刻;《栖先茔记》,成于大历二年(767年),篆书十四行,行二十六字,原石早佚,现存西安碑林者为宋代重刻;《谦卦》,共四石,前三石均六行,后一石四行,行皆十字。原石久佚,现存于安徽芜湖县者为明末复刻;《滑石新驿记》,大历九年(774年)刻,原石早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宋拓海内孤本;另外,还有《庾贲德政碑》、《冶亭铭序》等。
    李阳冰虽志存高远,细品其篆书,艺术成就并不很出色,它既没有汉篆的方整刚健,也没有秦篆的圆融挺劲,更没有两周金文、石鼓之朴茂浑厚。主要原因是他的艺术指导思想是在于继承和复古,而不在开拓,故其书缺乏创造性。由于唐人写篆书的代表人物都是如此,所以唐代篆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高的。
    唐代隶书碑刻,现存留的还不少,字体发展的趋势与楷书相同,即初唐瘦劲到盛唐变为丰艘。初唐善隶书者有欧阳询、薛纯陁、殷仲容诸家,他们的隶书尚有汉魏遗意,特别是受北碑的影响很明显,如欧阳询所书隶书《房彦谦碑》,前人称之“极挑拔险竣之妙”,细品其字体介于楷隶之间,确有六朝的气息,但用笔平板而乏变化,艺术造诣远不能和他的楷书相比。到了盛唐,写隶书闻名的有唐玄宗、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数家。唐玄宗所书《孝经》现存西安碑林,所书巨型摩崖隶书碑《记太山铭》,现存泰山东岳庙后石崖;韩择木隶书碑有《叶慧明碑》、《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蔡有邻隶书碑有《尉迟逥庙碑》、《庞履温碑》;史惟则隶书碑有《大智禅师碑》、《庆唐观金录斋颂》;而李潮《慧义寺弥勒像碑》、《彭元曜墓志》只见载于《金石录》中。这时期隶书是用楷书笔法所书,笔划丰庾肥浊,古朴气息全无,其艺术造诣不及初唐。总的来讲,隶书至唐没有发展和革新,笔划平板无变化,趋于装饰性文字,其艺术性渐渐泯灭,接近于现在的美术字,前人评之为“平满浅近”,确如其言,它远不能和古雅幽深、丰富多姿的汉隶相比。因此,后人学隶书者一般不习唐隶。在书法史上,唐隶的艺术地位也较低。

  • 第4题:

    概述唐代御史台的组织架构及职官配置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御史台为专掌监察(拥有一定司法审判权)的中央监察机构(高宗龙朔二年曾改称"司宪台",武则天时又改称肃政台,分左、右肃政台、睿宗后复御史台名称)。长官为御史大夫(高宗时称大司宪,武后时称左、右肃政大夫),从三品。以御史中丞2人为付长官(高宗时称司宪大夫),正四品下。御史大夫和中丞"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御史台下属机构有三个,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

  • 第5题:

    唐代诗人李白是怎样赞美峨眉山的?


    正确答案: “蜀国多仙山,峨眉貌难匹。”

  • 第6题:

    唐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唐初――实行三省制,三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正式宰相。高宗时,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也是宰相。中期――玄宗以翰林学士起草机密诏令,权力很大,称为内相。代宗以宦官为内枢密使,掌传达诏令和机密诏章。中书省的决策权被削弱。后期――以节度使兼任宰相,称为“使相”,但是并不真正过问宰相事。

  • 第7题:

    ()年2月北洋官报局成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


    正确答案:1902

  • 第8题:

    问答题
    唐代诗人李白是怎样赞美峨眉山的?

    正确答案: “蜀国多仙山,峨眉貌难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评价唐代的篆书和隶书?

    正确答案: 唐代篆书和隶书的书迹主要见于遗留下来的碑刻。篆书碑刻存留至今的并不多。当时的篆书家有李阳冰、瞿令问、季康、袁滋、尹元凯等人,其中以李阳冰享有盛名,他被誉为李斯之后写小篆的第一能手,有“虎笔”之称。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他的小篆列为神品。他自己曾说:“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说,他的篆书是直接取法李斯的,可见他对小篆的研究是颇有功夫。观其书法风貌,确是从《泰山刻石》、《峄山碑》诸碑中而来。李阳冰留传的碑刻有:《三坟记》,成于大历二年(767年),碑存西安碑林,两面刻,篆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字,为宋代重刻;《城隍庙碑》,成于悦元二年(759年),在浙江缙云县,篆书八行,行十一字,为宋代重刻;《栖先茔记》,成于大历二年(767年),篆书十四行,行二十六字,原石早佚,现存西安碑林者为宋代重刻;《谦卦》,共四石,前三石均六行,后一石四行,行皆十字。原石久佚,现存于安徽芜湖县者为明末复刻;《滑石新驿记》,大历九年(774年)刻,原石早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宋拓海内孤本;另外,还有《庾贲德政碑》、《冶亭铭序》等。
    李阳冰虽志存高远,细品其篆书,艺术成就并不很出色,它既没有汉篆的方整刚健,也没有秦篆的圆融挺劲,更没有两周金文、石鼓之朴茂浑厚。主要原因是他的艺术指导思想是在于继承和复古,而不在开拓,故其书缺乏创造性。由于唐人写篆书的代表人物都是如此,所以唐代篆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高的。
    唐代隶书碑刻,现存留的还不少,字体发展的趋势与楷书相同,即初唐瘦劲到盛唐变为丰艘。初唐善隶书者有欧阳询、薛纯陁、殷仲容诸家,他们的隶书尚有汉魏遗意,特别是受北碑的影响很明显,如欧阳询所书隶书《房彦谦碑》,前人称之“极挑拔险竣之妙”,细品其字体介于楷隶之间,确有六朝的气息,但用笔平板而乏变化,艺术造诣远不能和他的楷书相比。到了盛唐,写隶书闻名的有唐玄宗、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数家。唐玄宗所书《孝经》现存西安碑林,所书巨型摩崖隶书碑《记太山铭》,现存泰山东岳庙后石崖;韩择木隶书碑有《叶慧明碑》、《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蔡有邻隶书碑有《尉迟逥庙碑》、《庞履温碑》;史惟则隶书碑有《大智禅师碑》、《庆唐观金录斋颂》;而李潮《慧义寺弥勒像碑》、《彭元曜墓志》只见载于《金石录》中。这时期隶书是用楷书笔法所书,笔划丰庾肥浊,古朴气息全无,其艺术造诣不及初唐。总的来讲,隶书至唐没有发展和革新,笔划平板无变化,趋于装饰性文字,其艺术性渐渐泯灭,接近于现在的美术字,前人评之为“平满浅近”,确如其言,它远不能和古雅幽深、丰富多姿的汉隶相比。因此,后人学隶书者一般不习唐隶。在书法史上,唐隶的艺术地位也较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代女装风格是怎样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代从未有过的。初唐女转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红裙最流行。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开元时用没有遮挡的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驰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也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1)唐代开疆拓土,军威四震。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
    (2)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3)其实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流行。“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 第14题: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 第15题:

    《授笔要说》是唐代论述执笔法的名篇之一,不知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正确答案: 《授法要说》一篇,从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叙笔法传授,后言执笔五法。作者韩方明为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书法理论家。关于他的生平,已不可考,字迹也不传于世。他在《授笔要说》中曾自述说:“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受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受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又据唐卢携《临池诀》说:“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那末,韩方明自述受笔法于徐、崔两氏是确实可信的。
    在《授笔要说》中,韩方明对执笔作了这样的论述:“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指实掌虚,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关于执笔之法,历来众说纷纭,且秘不肯传,韩方明在这里提出“双指苞管”、“五指共执”、“指实掌虚,钩、擫、讦、送”的要点,实为澄清杂说,批判“单指苞之”,奠定双钩的五指执笔法,立下了不朽功绩。文中所说的“钩”,就是指食、中两指执笔时由外向内钩着。“擫”,就是用大拇指向外按捺,方向对准在食、中两指之间。“讦(jié)”,是说用无名指爪肉之间向外格揭,“送”是将小指贴在无名指下面,以帮送无名指的力量。所要注意的是,小指的“送”,只是起与其他四指一样的执笔作用,并不是说小指要帮着无名指运送笔杆,因为手指的作用是“执”,而不是“运”。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此处所说的平腕、虚掌、实指,和欧阳询的虚拳直腕,指实掌空,李世民的腕竖、指实、掌虚,完全一样。不过平腕的提法,更可以使人容易体会到腕一平肘自然而然地就不费气力的抬起来。这很合乎手臂生理的作用。所以我们经常向学书人提示,就采用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的说法,觉得比较妥当些。”可见,对于“平腕”,亦是《授笔要说》对于执笔法的重要贡献之一。

  • 第16题:

    下列关于清代官报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 B、清代官报基本上有门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 C、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 D、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他们的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的确如此,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但留下书论,如前面所说怀素的“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等,却又确实不多,只亚栖、辩光等数家而已。
    释亚栖留下《论书》一篇,其原文是:“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语虽不长,但却提出了“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的重要理论。这使我们意识到,若要“自立”于书坛的话,必定要推陈而能出新,当然,这出新又必须来自深厚的传统功力,如欧阳询“自立”的来自变“右军体”,柳公权“自立”的来自变欧阳询体就是明证;如果死守古人成法,即使学得入木三分,和古人一模一样,也只能被称之为奴书,是立不牢脚的。其中的精神是很辩证的。
    释辩光《论书法》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记载在宋魏了翁《鹤山集》中的“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数语而已。把书法比作佛家的“心印”,提倡“发于心源,成于了悟”,并认为“非手口所传”。我们如果能一分为二的话,撇去其唯心的成分不说,则又可从另一侧面体会到学习书法必须发自内心的颖悟,因为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写心”的,因此,只有陶冶人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意态超逸的作品来,而“口手所传”的毕竟只能是工匠的技法啊!

  • 第18题:

    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


    正确答案: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 第19题:

    问答题
    唐代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管理交易: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
    平准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买;控制价格;打击不法行为。
    定时贸易: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

    正确答案: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概述唐代御史台的组织架构及职官配置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御史台为专掌监察(拥有一定司法审判权)的中央监察机构(高宗龙朔二年曾改称"司宪台",武则天时又改称肃政台,分左、右肃政台、睿宗后复御史台名称)。长官为御史大夫(高宗时称大司宪,武后时称左、右肃政大夫),从三品。以御史中丞2人为付长官(高宗时称司宪大夫),正四品下。御史大夫和中丞"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御史台下属机构有三个,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清代官报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

    清代官报基本上有门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

    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

    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唐代女装风格是怎样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代从未有过的。初唐女转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红裙最流行。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开元时用没有遮挡的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驰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也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1)唐代开疆拓土,军威四震。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
    (2)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3)其实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流行。“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