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民间文学概论中“民间文学”是依据什么划分的()?A、题材B、文学史发展C、时间D、写作阶层”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学发展史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产生的。在尚无文章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唯一形式。当文字出现后,在旧时代,它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垄断着,广大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群众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他们难以欣赏书面文学作品,更难以参与书面创作。所以,对广大民众来讲,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唯一方式。在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人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以口头方式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学。在文化教育普及的地方,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既可以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从事文学活动。他们中间的少数人也确实由口头创作走上了书面创作之路,成为著名的作家,而大多数人依然离不开口头语言艺术。口头文学的这种渗透到民众之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优点是书面文学乃至现代视听文学(广播、电视)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大众与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们将口头语言艺术运用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口头语言艺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在人民大众能够享受文化教育、能够欣赏和参与书面创作的社会条件下,口头文学仍然活跃在民间,继续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可以预料,只要人类一天不离开活生生的口语,人民的口语创作就一天也不会停止。

  • 第2题: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有三种文学在发展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人文主义文学
    • B、民间文学
    • C、封建文学
    • D、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A

  • 第3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 第4题:

    为什么要学习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 学习民间文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学遗产并加以传播。中国幅员广阔,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色彩,收集散在各地的民间文艺再加以保存和传播,是十分必要的。“国风”这个“风”字用得真是恰当不过了。民歌就是一阵风,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忽然就像一阵风地刮了起来,又忽然像一阵风地静止了,消失了。我们现在就要组织一批捕风的人,把正在刮着的风捕采保存,加以研究和传播。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捕风的工作是做得很不够的,像《诗经》这样的收集就不多。因此有许多风就自生自灭,没有留下一点踪迹。今天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不能再让它自生自灭了。
    (2)学习民间文艺的优点。我们收集民间文艺,并不是纯粹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欣赏,甚至奉为偶像,而是要寻找它的优点来学习。如诗歌,要学习它表现人民情感的手法、语法,学习它的韵律、音节。同时,还可以借民间的东西来改造自己。民间艺术的立场是人民,对象是人民,态度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作家应当从民间文艺中学习改正自己创作的立场和态度。
    (3)从民间文艺里接受民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文艺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是现实生活的评价与批判。在民间文艺中,或明显或隐晦地包含着对当时社会尤其是政治的批评。所以今天我们研究民间文艺不单着眼在它的文学价值,还要注意其中所包含的群众的政治意见。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这个道理,并不是今天才发现的,古代统治者就派遣采诗官采集诗歌在朝廷演奏,借以明了民间疾苦。在音乐方面,古人也知道“审乐而知政”,从民间音乐的愉悦或抑愤中考察政治的清明或暴虐,我们不好单把民间文艺当作一种艺术来欣赏,一种文学形式来学习,还必须借民间的镜子来照照自己。
    (4)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过去的读书人只读一部二十四史,只读一些官家或准官家的史料。但我们知道民间文艺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材料,因此要站在研究社会历史的立场来好好加以利用。
    (5)发展民间文艺。我们不仅要收集、保存、研究和学习民间文艺,而且要加以改进和加工,是之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新文艺。在中国历史上长久流传的文学艺术多是利用民间文艺加工的,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启示。今天研究民间文艺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民间文艺加工、提高、发展,以创造新民族形式的新文艺。

  • 第5题:

    怎样学好民间文学概论课程?


    正确答案: (一)民间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或学习任务
    1、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阅读和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
    3、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攇学田野作渚的方法。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1、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嚄特有方法。
    2、熟悉民间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Ⱁ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3、具备到社会上调查、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运唨所学矅识捥考察自姱家乡和工作环境中的活态暄民间文学,能利用亲身调查的资料来领会、说搎本课所学的理论问题。
    4、认真听讲,精读教材,浏览書关的参考书目,独立完成作业。

  • 第6题:

    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加上受西域音乐的影响,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


    正确答案:民间词

  • 第7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匿名性”?


    正确答案:匿名性是传统民间文学的外部特征之一,是由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派生出来的。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因此作品一般都没有留作者的姓名,作者也无著作权的观念。

  • 第8题:

    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四大爱情传说”指什么?


    正确答案: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的故事性?

    正确答案: 所谓故事性,应包含以下三点:
    1)要有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出人意外,异化无穷,引人入胜。
    2)要完整,有头有尾,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不管是单线发展,还是话分两头,都要交代的清清楚楚。
    3)要有人物,有形象,但又不是孤立静止的描写和刻画人物,而是通过动态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外国通常称之为“民俗学”,这是从英文Folklore翻译过来的,自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提出,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成为国际的学术用语。“五四”前后被介绍到我国。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高尔基语)。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知识的宝库,生活的教科书。传统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征,它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口述风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

    强烈的主观色彩

    B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C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D

    注重艺术效果

    E

    注重细节描写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匿名性”

    正确答案: 匿名性是传统民间文学外部特征之一,是由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派生出来的。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因此作品一般都没有留作者的姓名,作者也无著作权的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民间文学的工作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十六字方针,这是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 第14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民间文学外国通常称之为“民俗学”,这是从英文Folklore翻译过来的,自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提出,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成为国际的学术用语。“五四”前后被介绍到我国。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高尔基语)。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知识的宝库,生活的教科书。传统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征,它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口述风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 第15题:

    以文学史为例,论述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人,吸收了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成果,运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民间艺人的话本加以提炼、充实、完善,扩大了篇幅,丰富了内容,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使原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三国演义》较之三国传说与《三国志评话》,《水浒传》较之水浒故事与《大宋宣和遗事》,《西游记》较之取经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无论就典型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或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比较,作家创作都远远超过了民间口头创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民族文化统一体中分化出附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形成与民间文化迥然相异的精致华丽文化风格。这些文人、作家一方面不断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按照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因而往往损害了民间文学的原貌。这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影响的另一方面。

  • 第16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正确答案:变异性是传统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因而使它处在经常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叫做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 第17题:

    钟敬文编《民间文学概论》把仪式歌分为()四种。

    • A、决术歌
    • B、祝寿歌
    • C、节令歌
    • D、礼俗歌
    • E、祭典歌

    正确答案:A,C,D,E

  • 第18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正确答案:传承性是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所存在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传统的主题、形象、格式、手法、套语等,这是世世代代流传和传承下来的。

  • 第19题: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 A、强烈的主观色彩
    • B、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 C、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 D、注重艺术效果
    • E、注重细节描写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问答题
    民间文学口头性是如何形成及发展?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学发展史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产生的。在尚无文章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唯一形式。当文字出现后,在旧时代,它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垄断着,广大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群众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他们难以欣赏书面文学作品,更难以参与书面创作。所以,对广大民众来讲,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唯一方式。在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人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以口头方式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学。在文化教育普及的地方,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既可以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从事文学活动。他们中间的少数人也确实由口头创作走上了书面创作之路,成为著名的作家,而大多数人依然离不开口头语言艺术。口头文学的这种渗透到民众之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优点是书面文学乃至现代视听文学(广播、电视)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大众与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们将口头语言艺术运用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口头语言艺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在人民大众能够享受文化教育、能够欣赏和参与书面创作的社会条件下,口头文学仍然活跃在民间,继续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可以预料,只要人类一天不离开活生生的口语,人民的口语创作就一天也不会停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正确答案: 传承性是传统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所存在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传统的主题,形象,格式,手法,套语等,这是世世代代流传和继承下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民间文学概论中“民间文学”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A

    题材

    B

    文学史发展

    C

    时间

    D

    写作阶层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