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题目

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相似考题
更多“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公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一般最多分几层,分别怎样表示?


    正确答案:4层。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其中第三层也可用“1.”,都算对)

  • 第2题:

    现代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它是怎样演变来的?“地”和“底”产生在什么时代?它们最初的分工情况怎样?五四以后“的”和“地”“底”在书面语言里又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见于唐代禅家语录,一般大家都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
    (2)唐宋时期的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与“底”字同一来源,“地”与“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形容词,“地”用于联绵字。“造化可能有偏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3)由于联绵字往往被用为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平白地为伊断肠”。即使不是联绵字,只要是用于状语的,也都写成“地”字。
    可以说,在近代汉语里,用“底”字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种类的形容词,用“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
    (4)“底”改写成“的”字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的”字的应用实际是元代以后。
    (5)“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字,后者用“地”。

  • 第3题:

    现代汉语的“什么”(甚麽)和“怎么”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它的演变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什么”在唐代就产生了,在唐代,“什么”也有写作“是勿”的,但是一般只写作“什么,什没,甚么,甚没,甚末”或者就单写一个“甚”字。
    唐:“和尚有什么事?”
    元:“我父亲是谁,名唤作甚末?”
    (2)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时产生了“怎么、怎生、怎的”等,“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争”的产生时代在第8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它的来源还不清楚。和“争”差不多的还有个“作么生”,也是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语录里很普遍。“狭路相逢时作么生?”

  • 第4题:

    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正确答案: (1)“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所”字带有代词性,“五谷,所以养人也”;“五谷是拿来养育人民的东西”;“拿来”是译“以”字;“……的东西”是译“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的功能:
    ①谓语形式转变为仂语结构:“五谷,所以养人也”,“所以”在这里把谓语形式“养人”转成了名词性仂语“所以养人”,其后还可以加上“者”字,“养之者”。
    ②句子结构转换成仂语结构:“吾所以说吾君者”,将“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语结构。当“所以”插入句子时,还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义:
    A.表示凭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所以然”就是“它成为这样的原因”
    C.“所以”不是现代汉语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时候被用来因其下文,用来追究原因,”“所以”所构成的名词性仂语成为说明和解释的对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发展成连词:
    ①上古汉语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转变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变为因果连词,是由于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②到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的特征有两个: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B.句末没有“也”字:“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汉语里,“所以”本来应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现在既然被主语间隔,它就不再具有原来的职能了。

  • 第5题:

    目标型调查法的具体方式不包括()。

    • A、对比法
    • B、选择法
    • C、正误法
    • D、序数表示法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选择的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的商品组合。从几何上说,该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其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之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相应的价格之比。
    借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变换成我们更加熟知的条件,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或者序数表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二者的实质相同。

  • 第7题:

    词头纳是十的几次方、其词头符号用什么表示?词头兆是十的几次方、其词头符号用什么表示?


    正确答案: 词头纳是十的负9次方、词头符号用n表示;
    词头兆是十的6次方、词头符号用M表示。

  • 第8题:

    问答题
    古今零数和分数的表示法有什么不同?现代零位的称数法是怎样发展来的?

    正确答案: (1)零数的表示法: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不同。
    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是整数,十以下被认为零数,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要加一个介词。在殷墟卜辞中,这个介词是“有”和“又”字。“十月又一月。”在《诗经》里更为严格,“十”和零数的中间必须加上“有”字,全书没有例外:“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上“有”子。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当然也有人沿用这种“有”字,但是口语中已经不用“有”了。
    (2)现代零位的发展:现代的零数另有一种说法叫做“零位”,例如;三百零六,一百零八等。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并没有历史的联系,它产生的较晚。零位的表示,首先是从数学上的演算开始的,因为演算时用筹式,碰到有零位的数字,就用笔写下来,容易引起误差,所以创造一种“0”号以代替零位。
    (3)分数的表示: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为了与书面语的“三、十”区分开来,又往往写作“叄、什”。“大都不过叄国之一”。
    有时候也说成“几分之几,”这是今天的分数称谓的来源,“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几分之几”如果加上名词,按古代说法是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正确答案: 高低与顺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词头符号表示有误的有()。
    A

    在电磁学中用“μf”表示“微法”

    B

    在电工学中用“KΩ”表示“千欧”

    C

    用“nm”表示“纳米”

    D

    用“μμF”表示“微微法”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正确答案: (1)在上古时代,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三月不违仁”的“三月”(基数)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七月、九月”(序数)形式上是相同的。关于月份前不加“第”字,这种说法沿用到了今天,此外,我们还说“二等、三等、二楼、三楼”不说“第二等、第三等、第二楼、第三楼”等,这是保存了上古语法,这种以简单的数词作为序数的用途已经渐渐缩小了。
    (2)“第”的发展:
    ①“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有了次第就有了顺序,有了顺序就有了高低。“子夏,门人之高第也。”“高第”就是排在前几名。“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是排位次的意思。“于是孝文帝乃及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②但是,“第”字在汉代已经作为序数的词头了,“作为周本纪第四。”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代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公第一人,何下坐?”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变,因为有了名字在后头,序数的性质就更加确定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 第14题:

    古今零数和分数的表示法有什么不同?现代零位的称数法是怎样发展来的?


    正确答案: (1)零数的表示法: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不同。
    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是整数,十以下被认为零数,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要加一个介词。在殷墟卜辞中,这个介词是“有”和“又”字。“十月又一月。”在《诗经》里更为严格,“十”和零数的中间必须加上“有”字,全书没有例外:“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上“有”子。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当然也有人沿用这种“有”字,但是口语中已经不用“有”了。
    (2)现代零位的发展:现代的零数另有一种说法叫做“零位”,例如;三百零六,一百零八等。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并没有历史的联系,它产生的较晚。零位的表示,首先是从数学上的演算开始的,因为演算时用筹式,碰到有零位的数字,就用笔写下来,容易引起误差,所以创造一种“0”号以代替零位。
    (3)分数的表示: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为了与书面语的“三、十”区分开来,又往往写作“叄、什”。“大都不过叄国之一”。
    有时候也说成“几分之几,”这是今天的分数称谓的来源,“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几分之几”如果加上名词,按古代说法是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

  • 第15题: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正确答案:高低与顺序

  • 第16题:

    ()是描述型调查问卷的方法。

    • A、选择法
    • B、确定提问法
    • C、正误法
    • D、不定性提问法
    • E、序数表示法

    正确答案:A,B,C,D,E

  • 第17题:

    在“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四七”表示的是()

    • A、基数
    • B、序数
    • C、虚数
    • D、比较数
    • E、乘数

    正确答案:E

  • 第18题:

    下列词头符号表示有误的有()。

    • A、在电磁学中用“μf”表示“微法”
    • B、在电工学中用“KΩ”表示“千欧”
    • C、用“nm”表示“纳米”
    • D、用“μμF”表示“微微法”

    正确答案:A,D

  • 第1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正确答案: (1)“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所”字带有代词性,“五谷,所以养人也”;“五谷是拿来养育人民的东西”;“拿来”是译“以”字;“……的东西”是译“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的功能:
    ①谓语形式转变为仂语结构:“五谷,所以养人也”,“所以”在这里把谓语形式“养人”转成了名词性仂语“所以养人”,其后还可以加上“者”字,“养之者”。
    ②句子结构转换成仂语结构:“吾所以说吾君者”,将“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语结构。当“所以”插入句子时,还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义:
    A.表示凭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所以然”就是“它成为这样的原因”
    C.“所以”不是现代汉语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时候被用来因其下文,用来追究原因,”“所以”所构成的名词性仂语成为说明和解释的对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发展成连词:
    ①上古汉语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转变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变为因果连词,是由于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②到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的特征有两个: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B.句末没有“也”字:“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汉语里,“所以”本来应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现在既然被主语间隔,它就不再具有原来的职能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现代汉语的“什么”(甚麽)和“怎么”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它的演变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什么”在唐代就产生了,在唐代,“什么”也有写作“是勿”的,但是一般只写作“什么,什没,甚么,甚没,甚末”或者就单写一个“甚”字。
    唐:“和尚有什么事?”
    元:“我父亲是谁,名唤作甚末?”
    (2)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时产生了“怎么、怎生、怎的”等,“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争”的产生时代在第8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它的来源还不清楚。和“争”差不多的还有个“作么生”,也是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语录里很普遍。“狭路相逢时作么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在“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四七”表示的是()
    A

    基数

    B

    序数

    C

    虚数

    D

    比较数

    E

    乘数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目标型调查问卷的方法有(  )。
    A

    选择法

    B

    正误法

    C

    访谈法

    D

    序数表示法

    E

    确定性提问法


    正确答案: E,C
    解析:
    目标型调查法的一般形式是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由被调查对象答题,这种方法的具体方式很多,主要包括:①选择法。设计问题并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要求被调查者在所设定的答案中选择与自身感受和意愿最接近的答案。②正误法。要求被调查者在设定答案中判断正误。③序数表示法。对组织运行中的某一方面设定问题并排序,由被调查者在自我的心理感觉与实际运行状况的比较中选择序号。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 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选择的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的商品组合。从几何上说,该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其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之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相应的价格之比。
    借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变换成我们更加熟知的条件,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或者序数表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二者的实质相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