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梵第根的三层次说指出,国学、比学与总学,作为各具特色的三个层次,分别构成含义不同的独立学问,但三者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共同组成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区别在于,国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现象,比学关注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总学则解决各国文学的共同发展。三者不仅在平行的逻辑上相互补充,而且还在发展的时间纬度上递进关联。如果说国学是比学基础的话,那么总学则是比学的目标2歌德提出世学概念,我们应当看到,比学必将超越语言、文化、政治界限,迈向更广阔的世学。正如钱钟书所说:“比较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及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超越民族界限,融全世界文学为一体的文学,必将随着比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产生。
更多“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相关问题
  • 第1题: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正确答案: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 第2题:

    接受学对传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有何突破与创新?


    正确答案: 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出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还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以前的比较文学论著大多是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为主要板块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再进行历时性理论描述时无法兼顾一些带有共时性特征的理论问题,如对接受研究的归类就是如此。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承认“接受”有别于“影响研究”的同时,仍将接受研究视为影响研究的一个分支,以至于目前国内比较文学论著和教材在“接受学”的归属安排上比较混乱,不切合接受学的研究实际。明确地将比较文学接受学纳入文学变异学范畴,可以消除目前的混乱状况,也为接受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框架中找到了合适的归属。
    其次,接受学打破了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仅仅将理论关注点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颇,从文学作品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作品意义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再次,接受学的求“异”思维,有助于推进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求“同”是基础,有助于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但是,求“异”更为重要,通过对“差异”和“变异”的探讨,可以发现作为比较对象的各种文学的民族特性。

  • 第3题:

    简述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是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 第4题:

    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离不开()

    • A、国别文学
    • B、民族文学
    • C、总体文学
    • D、世界文学

    正确答案:B

  • 第5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文学又称全球性文学
    • B、世界文学是一个打破国别界限的概念
    • C、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
    • D、外国文学是站在一个国别文化立场上说的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把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引入了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是中国比较文学进入国际比较文学的桥梁。

    • A、平行研究
    • B、影响研究
    • C、接受研究
    • D、阐发研究

    正确答案:D

  • 第7题: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学科是文学,后来渐渐向社会学,人类学和人种学靠拢,相互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文本解读则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尤其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但后殖民研究在文学领域亦硕果累累。对于文化研究的特点,不同的理论和学科取向有不同“版本”。
    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一)比较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说,而比较文化研究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
    (二)比较文学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比较文化研究拒绝高/低文化的二分论。
    (三)比较文学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比较文化研究的文化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四)二者都跨学科。

  • 第8题: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以划分这四种类型,下面哪个不是?()

    • A、国别文学史
    • B、区域文学史
    • C、世界文学史
    • D、中国文学史

    正确答案:D

  • 第9题: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
    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文学又称全球性文学

    B

    世界文学是一个打破国别界限的概念

    C

    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

    D

    外国文学是站在一个国别文化立场上说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同为两个现代文艺学术语,其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是:
    ①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
    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
    ③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以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单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偏重于性情。
    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征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歌德最先使用了()这一术语。

    • A、民族(国别)文学
    • B、世界文学
    • C、总体文学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由谁早就提出来的?()

    • A、李路
    • B、伊藤整
    • C、赫尔德
    • D、马克思•韦伯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文学与艺术有何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如果把各艺术门类、各学科看作一个有着共同血缘的“家族”的话,与文学最接近的是艺术。艺术在其萌芽时,往往处于混融状态,它们都与宗教或其它仪式有关。各种艺术有着共同的渊源,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它们紧紧维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便是审美。审美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也使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人类其它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形象、情感、审美,成了艺术之为艺术的表征。
    如果说文学与其它艺术都是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但它们所运用的媒介又是不同的,绘画、雕塑用颜色、姿态,音乐用音响,舞蹈用动作、形态,文学用语言,因而他们分别做称为造型艺术、音响艺术、动作艺术、语言艺术,戏剧、电影则被称为综合艺术。
    审美与语言,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与其它艺术相比,审美是它们的共同特质,另一方面,文学又是以语言来把握世界,也就决定了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 第16题:

    简要说明“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翻”和“外”的概念有重合之处,但并不等同。
    首先,二者的著作人主体有区别。“翻”是一种再创造。
    第二,翻译的结果,即译本,是独立于原作而存在的,并不是原作的简单复制。
    第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一个文本的最终完成要由读者来实现。而译本的读者群不是原作的读者群。因此,外是表示文学国别归属的概念,而翻则是由不同语言文本的转换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2翻是翻译学学科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学翻译要跨语言、跨文化,所以翻成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沟通传播的桥梁,因此翻属于比学研究的对象3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相对于本国文学的外国文学,也必然会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二者也是既有交叉又各自独立。

  • 第17题: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以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单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偏重于性情。
    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征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

  • 第18题:

    对中国学界而言,比较文学研究最突出的重点是()。

    • A、国别文学
    • B、文学间性
    • C、平行研究
    • D、影响研究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比较文学的比较与比较手法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在涵义上:比较手法的比较是一种认识法,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比比较手法宽广得多。
    (2)在功能上:比较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关系的建立上,而比较文学的比较是在肯定两个事物关系建立的前提下着重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3)在目的上:比较手法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识别这两个事物,比较文学的比较是通过对事物关系的研究来揭示这种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 第20题: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分为若干类,其中不包括()。

    • A、国别文学史
    • B、东西方文学史
    • C、断代文学史
    • D、世界文学史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同为两个现代文艺学术语,其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是:
    ①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
    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
    ③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 第22题:

    单选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由谁早就提出来的?()
    A

    李路

    B

    伊藤整

    C

    赫尔德

    D

    马克思•韦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
    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