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
(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其三,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4)境界说具有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为传统“意境说”作了总结。
更多“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名词解释:境界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 A、境界说
    • B、神韵说
    • C、性灵说
    • D、格调说

    正确答案:A

  • 第2题: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从作品中物我关系的角度,将意境分为()

    • A、有我之境
    • B、无物之境
    • C、无我之境
    • D、有物之境

    正确答案:A,C

  • 第3题:

    论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


    正确答案: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
    (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其三,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4)境界说具有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为传统“意境说”作了总结。

  • 第4题:

    简述王国维文学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文学的审美特征,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4)王国维文论思想来源于两条线索:其一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微细致的把握;其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玲珑剔透的剖析。

  • 第5题:

    论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内容。


    正确答案:①这是王国维文论思想,以“境界说”为最,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作总结,提出了“意境说”。②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比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境界”之所以分“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③“造境”与“写境”,二者虚实相生,定理想与写实的辨证统一。④从境界的优劣分,“境界”之所以分“不隔”与“隔”,是因为“隔”如同雾里看花。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反之,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为“隔”。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王国维“境界说”,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论“意境”说的理论发展,打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其理论阐述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1.关于境界:  境界本为佛语,指参悟所达到的程度。王国维转用作诗词创作所达到的艺术目标。他认为,心中的喜怒哀乐亦是境界之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反之则无境界。真景物是指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真感情是指发之于内、真挚感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二者是融合统一的,所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意与境,也就是指情与景、文学的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
    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情感在,而是指我的感情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3.隔与不隔;
    隔指艺术形象模糊不清,思想感情含混晦涩。作者没有给自己的体验找到明晰恰切的表达,使自己的体验转化为读者的体验,使读者能像自己一样领略感受其具体情景。造成“隔”的原因:用典过多、雕琢过多。
    不隔:指真实率真地表达情感,自然鲜明地描绘对象,注意描写对象的典型性和可感性。 他认为“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4.造境与写境;
    写境,侧重于写实,对现实事物作客观的描写。 造境,侧重于写主观理想的境界。
    但写实不是照片式的反映,而要以理想为标准来观照生活;写理想的境界,也不能作脱离现实生活违背生活逻辑的空想,而应该合乎自然,符合生活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
    5.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王国维认为,客观诗人须多阅世,多了解和体味人生,就能深入把握社会生活,掌握大量创作素材。如《红楼梦》作者是也。主观诗人则不必多阅世,可保持性情之真。如李后主是也。保持性情是重要的,但不必多阅世即不实际也不符合艺术规律。他些说受到道家思想和李贽童心说影响。诗人应当多阅世,同时要注意不受社会黑暗面的污染。
    6.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常人之境即人人皆能感之之境,诗人之境则人人皆能感之而难以言之,常人难以感之而诗人感之之境。如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即在于具有敏锐而新颖的美的感受和发现,交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转化为艺术成果,创造为艺术精品。
    7.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意味着深入地理解人生,理解所描写的客观对象。这样方能体会深刻,描写准确。出乎其外。意味着超越对象,以新视角高屋建瓴地观照生活,分析对象。
    入乎其内,对事物取重视的态度。出乎其外,对事物取轻视的态度。这样才能在感受与认识、艺术把握和艺术表现方面更为准确精到。即入之又出之,表现出艺术辩证法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根据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属于()
    A

    无我之境

    B

    有我之境

    C

    造境

    D

    写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概述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

    正确答案: 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境界‛说的提出,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他的‚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从以上引文,可见他强调‚意‛‚境‛二者之重要。具体来说,‚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
    境界的美学特征:
    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
    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

    境界说

    B

    神韵说

    C

    性灵说

    D

    格调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中国文艺理论中,提出“境界说”的是()。
    A

    王国维

    B

    陈庭焯

    C

    陈寅恪

    D

    鲁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正确答案: 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示,具体包括艺术真实性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形式美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正确答案: (1)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标举“苦痛说”和“古雅说”。
    (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4)“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其理论阐述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1.关于境界:  境界本为佛语,指参悟所达到的程度。王国维转用作诗词创作所达到的艺术目标。他认为,心中的喜怒哀乐亦是境界之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反之则无境界。真景物是指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真感情是指发之于内、真挚感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二者是融合统一的,所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意与境,也就是指情与景、文学的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
    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情感在,而是指我的感情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3.隔与不隔;
    隔指艺术形象模糊不清,思想感情含混晦涩。作者没有给自己的体验找到明晰恰切的表达,使自己的体验转化为读者的体验,使读者能像自己一样领略感受其具体情景。造成“隔”的原因:用典过多、雕琢过多。
    不隔:指真实率真地表达情感,自然鲜明地描绘对象,注意描写对象的典型性和可感性。 他认为“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4.造境与写境;
    写境,侧重于写实,对现实事物作客观的描写。 造境,侧重于写主观理想的境界。
    但写实不是照片式的反映,而要以理想为标准来观照生活;写理想的境界,也不能作脱离现实生活违背生活逻辑的空想,而应该合乎自然,符合生活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
    5.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王国维认为,客观诗人须多阅世,多了解和体味人生,就能深入把握社会生活,掌握大量创作素材。如《红楼梦》作者是也。主观诗人则不必多阅世,可保持性情之真。如李后主是也。保持性情是重要的,但不必多阅世即不实际也不符合艺术规律。他些说受到道家思想和李贽童心说影响。诗人应当多阅世,同时要注意不受社会黑暗面的污染。
    6.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常人之境即人人皆能感之之境,诗人之境则人人皆能感之而难以言之,常人难以感之而诗人感之之境。如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即在于具有敏锐而新颖的美的感受和发现,交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转化为艺术成果,创造为艺术精品。
    7.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意味着深入地理解人生,理解所描写的客观对象。这样方能体会深刻,描写准确。出乎其外。意味着超越对象,以新视角高屋建瓴地观照生活,分析对象。
    入乎其内,对事物取重视的态度。出乎其外,对事物取轻视的态度。这样才能在感受与认识、艺术把握和艺术表现方面更为准确精到。即入之又出之,表现出艺术辩证法思想。

  • 第14题:

    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属于()的诗句。

    • A、造境
    • B、写境
    • C、叠境
    • D、梦境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正确答案: (1)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标举“苦痛说”和“古雅说”。
    (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4)“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 第16题:

    在中国文艺理论中,提出“境界说”的是()。

    • A、王国维
    • B、陈庭焯
    • C、陈寅恪
    • D、鲁迅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名词解释:境界说)。

    正确答案: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
    (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其三,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4)境界说具有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为传统“意境说”作了总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王国维的)境界说

    正确答案: 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
    境界的美学特征:
    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
    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正确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从作品中物我关系的角度,将意境分为()
    A

    有我之境

    B

    无物之境

    C

    无我之境

    D

    有物之境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

    正确答案: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
    (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其三,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4)境界说具有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为传统“意境说”作了总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审美活动的特征理论。

    正确答案: 1.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是凭借想象力与悟性联系于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
    2.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和、可传达性;
    3.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无目的德合目的性”;
    4.从情状方面来看:审美判断使审美主体感到美感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属于()的诗句。
    A

    造境

    B

    写境

    C

    叠境

    D

    梦境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