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题:
问答题
简述《白毛女》的诞生,音调的来源,及中国歌剧的特点(话剧+歌唱+戏剧)。
正确答案:
新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为我国民言辞歌剧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被繁衍发展成为故事影片、芭蕾舞剧、京剧及众多地方剧种,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还传播到海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作。《白毛女》就是在毛主席文艺路线指引下延生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的。剧本的叙述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白毛女》的创作是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为基础作曲,并吸收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喜儿的唱段“北风吹”,乃是综合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的音乐素材加工而成的,音调活泼流畅,轻快委婉,鲜明地刻画了喜儿天真活泼的形象。喜儿逃出黄家后的几段音乐吸收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刀杀我,斧砍我”以散板的哭腔和快板的朗育调交织起来,刻画喜儿的强烈愤慨和报仇决心。杨白劳的“十里风雪”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深沉苍凉。整个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作曲者又加以融会交织,使全剧形成统一的风格。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江姐》,《草原之歌》,《伤逝》等优秀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