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般双自旋卫星的消旋控制是为卫星的有效载荷提供一个稳定平台,并根据自旋轴的姿态控制使定向天线指向地面给定区域。这一控制部件通常称为消旋平台控制系统。消旋平台控制系统是采样锁相伺服系统,在工作时由位置磁编码器产生的天线位置脉冲与某一基准(一般为地中脉冲)相位锁定,从而保证天线精确指向,一个速度磁编码器提供测速反馈,保证伺服系统有极好的刚度。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和按地面指令改变东西向波速指向而设置了东西向校正线路。
更多“什么是双自旋卫星的消旋控制,简述其基本原理。”相关问题
  • 第1题:

    静止通信卫星的姿态稳定技术中,依据陀螺旋转原理的技术是()。

    • A、自旋稳定法
    • B、三轴稳定法
    • C、双轴稳定
    •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 第2题:

    简述什么是自旋回波序列。


    正确答案:单回波SE序列的过程是先发射一个90°RF脉冲,间隔TE/2时间后再发射一个180°RF复相脉冲,此后再经TE/2时间间隔就出现了回波,此时即可测量回波信号的强度。90°RF脉冲用以激发1H,使纵向磁化矢量MZ由初始的Z轴翻转90°到XY平面,即从与静磁场平行方向变为与静磁场垂直的方向,静磁化矢量变为横向磁化矢量MXY。90°RF脉冲中止后,MZ逐步恢复;MXY由于磁场的不均匀性造成的质子进动失相位而由大变小,180°RF脉冲,可使相位离散的质子群在XY平面相位重新趋向一致,克服了磁场的不均匀性,MXY由零又逐渐恢复,在TE时达到最大值,形成自旋回波。

  • 第3题:

    双积分A/D转换器由哪几部分组成?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由积分器、检零比较器、时钟脉冲控制门,计数器和定时器等几部分组成。
    其基本原理是:将一段时间内的模拟电压通过两次积分,变换成与其平均值或正比的时间间隔,然后利用时钟脉冲和计数器测出此时间间隔。

  • 第4题:

    说明自旋卫星地平仪测量原理。


    正确答案: 测量原理:地平仪的光轴随着星体自旋作圆锥扫描运动,当光轴第一次扫描至地平圈时,地平仪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能量发生跃变,经过热敏元件探测器把这种辐射能量的跃变转变成电信号,形成地球方波前沿,当光轴经过一段时间扫离地平圈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地球方波的后沿,这样便形成了周期性的地球方波信号。利用前后沿的脉冲时间便可以推算出自旋轴与地垂线之间的夹角即地心角。

  • 第5题:

    说明自旋卫星太阳出现敏感器的测量原理。


    正确答案: 测量原理:敏感器上面开一个狭缝,底面贴光电池,当卫星搜索太阳时,一旦太阳进入该敏感器视场内,则光电池就产生一个阶跃响应,说明发现了太阳,持续的阶跃信号指示太阳位于敏感器视场内。

  • 第6题:

    简述什么是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正确答案: FSE序列是在一个TR周期内首先发射一个90°RF脉冲,然后相继发射多个180°RF脉冲,形成多个自旋回波。
    但与多回波SE序列有着本质的区别:FSE序列中,每个TR时间内获得多个彼此独立的不同的相位编码数据,即形成每个回波所要求的相位梯度大小不同,采集的数据可填充K-空间的几行,最终一组回波结合形成一幅图像。由于一个TR周期获得多个相位编码数据,所以可以使用较少的TR周期形成一幅图像,缩短了扫描时间。

  • 第7题:

    关于通信卫星组成中控制系统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姿态控制由自旋稳定法发展到了三轴稳定法.
    • B、天线控制是保证天线波束始终对准地球
    • C、轨道位置控制是利用螺旋浆把卫星推到正确轨道上

    正确答案:A

  • 第8题:

    中巴资源卫星的姿态稳定控制方式是()

    • A、自旋稳定
    • B、三轴姿态控制
    • C、三轴稳定控制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什么是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正确答案: FSE序列是在一个TR周期内首先发射一个90°RF脉冲,然后相继发射多个180°RF脉冲,形成多个自旋回波。
    但与多回波SE序列有着本质的区别:FSE序列中,每个TR时间内获得多个彼此独立的不同的相位编码数据,即形成每个回波所要求的相位梯度大小不同,采集的数据可填充K-空间的几行,最终一组回波结合形成一幅图像。由于一个TR周期获得多个相位编码数据,所以可以使用较少的TR周期形成一幅图像,缩短了扫描时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卡轴旋切机的旋切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左卡轴轴向移动用手轮操纵,用以控制木段和旋刀的相对位置,右边卡轴用以夹紧或放松木段,右卡轴快速向木段靠近或退出,由电机通过皮带传动来实现,而慢速夹紧木段由主电机驱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消隐处理中的Z向深度缓冲算法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1、该算法采用帧缓冲区存放像素值,采用一个与屏幕对应的深度信息缓冲存储器(简答Z缓冲区),记录像素所显示的空间点的Z坐标(即深度值)。
    2、对景物中的每个多边形找到当多边形投影到屏幕时位于多边形内或边界上的所有像素点,对每一个像素,在(x,y)处计算多边形的深度Z,并与Z缓冲区的对应值,同时将(x,y)处的多边开的明暗写入帧缓冲区中对应于该屏幕代表的单元中。
    3、当所有边多形处理完毕后在帧缓冲区中保留的就是已经消隐过的最终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自旋-自旋偶合?其分裂的特点。

    正确答案: 自旋-自旋偶合:相同化学环境的核有时表现为多重峰,他是被测核与包围它的原子核之间发生磁相互作用产生的,通过电子壳层传递,耦合程度有限,一般不超过三个单键。
    分裂特点:
    (1)各谱线间的距离相等;
    (2)谱线间距与外磁场的强度无关;
    (3)谱线强度是对此分布的;
    (4)若对其发生作用的原子核(I=1/2)数目为n,那么谱线就分裂为(n+1)条多重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消隐处理中的Z向深度缓冲算法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1、该算法采用帧缓冲区存放像素值,采用一个与屏幕对应的深度信息缓冲存储器(简答Z缓冲区),记录像素所显示的空间点的Z坐标(即深度值)。
    2、对景物中的每个多边形找到当多边形投影到屏幕时位于多边形内或边界上的所有像素点,对每一个像素,在(x,y)处计算多边形的深度Z,并与Z缓冲区的对应值,同时将(x,y)处的多边开的明暗写入帧缓冲区中对应于该屏幕代表的单元中。
    3、当所有边多形处理完毕后在帧缓冲区中保留的就是已经消隐过的最终结果。

  • 第14题:

    目前,先进的卫星大都采用()来进行姿态控制。

    • A、自旋稳定方式
    • B、重力梯度稳定方式
    • C、三轴姿态稳定方式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什么是自旋-自旋偶合?其分裂的特点。


    正确答案: 自旋-自旋偶合:相同化学环境的核有时表现为多重峰,他是被测核与包围它的原子核之间发生磁相互作用产生的,通过电子壳层传递,耦合程度有限,一般不超过三个单键。
    分裂特点:
    (1)各谱线间的距离相等;
    (2)谱线间距与外磁场的强度无关;
    (3)谱线强度是对此分布的;
    (4)若对其发生作用的原子核(I=1/2)数目为n,那么谱线就分裂为(n+1)条多重线。

  • 第16题:

    分别简述三轴稳定卫星、自旋卫星、双自旋卫星的定义、功能与特点。


    正确答案: 双自旋卫星一般由自旋体和消旋体(平台)组成,两者用轴承联接起来,通过电机产生相对运动。

  • 第17题:

    简述自动mA控制的基本原理,其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自动mA控制是取样信号经比较器比较后输出的信号来控制X线管的灯丝加热电压,来改变mA。原理是通过改变晶闸管导通角的方法来改变X线管灯丝加热变压器的初级电压,从而改变次级电压,达到自动控制mA的目的。该方法的优点是当检查部位的厚度、密度变化时,能及时改变X线输出量。但当检查部位的厚度、密度变化较大时,由于mA应变不及时,反应相对迟钝,影响影像质量。故一般不再采用。

  • 第18题:

    什么是定位?简述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工件的定位就是使同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占有一致的正确位置。通过合理设置六个定位支承点,使工件的定位基准面与定位支承点紧贴接触,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在空间的位置被唯一确定,此即六点定位原理。实际定位时所设置的定位支承点数目原则上不应超过六点。

  • 第19题:

    简述卡轴旋切机的旋切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左卡轴轴向移动用手轮操纵,用以控制木段和旋刀的相对位置,右边卡轴用以夹紧或放松木段,右卡轴快速向木段靠近或退出,由电机通过皮带传动来实现,而慢速夹紧木段由主电机驱动。

  • 第20题:

    旋翼机飞行时间的含义是指()

    • A、自旋翼机起飞离地到着陆接地的瞬间
    • B、自旋翼机起飞滑跑至着陆滑跑终止的瞬间
    • C、自旋翼机旋翼开始转动至旋翼停止转动的瞬间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什么是自旋回波序列。

    正确答案: 单回波SE序列的过程是先发射一个90°RF脉冲,间隔TE/2时间后再发射一个180°RF复相脉冲,此后再经TE/2时间间隔就出现了回波,此时即可测量回波信号的强度。90°RF脉冲用以激发1H,使纵向磁化矢量MZ由初始的Z轴翻转90°到XY平面,即从与静磁场平行方向变为与静磁场垂直的方向,静磁化矢量变为横向磁化矢量MXY。90°RF脉冲中止后,MZ逐步恢复;MXY由于磁场的不均匀性造成的质子进动失相位而由大变小,180°RF脉冲,可使相位离散的质子群在XY平面相位重新趋向一致,克服了磁场的不均匀性,MXY由零又逐渐恢复,在TE时达到最大值,形成自旋回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卫星高度计测高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卫星测高原理:以卫星为载体,以海面作为遥测靶,由卫星上装载的雷达高度计向海面发射微波信号,该雷达脉冲到达海面后,经过海面发射再返回到雷达测高仪。
    其原理与应用都是基于三个基本观测量:
    (1)时间延迟:高度计发射脉冲到接收海面回波信号的时间间隔;
    (2)海面回波波形的前沿斜率;
    (3)海面回波波形强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自动mA控制的基本原理,其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动mA控制是取样信号经比较器比较后输出的信号来控制X线管的灯丝加热电压,来改变mA。原理是通过改变晶闸管导通角的方法来改变X线管灯丝加热变压器的初级电压,从而改变次级电压,达到自动控制mA的目的。该方法的优点是当检查部位的厚度、密度变化时,能及时改变X线输出量。但当检查部位的厚度、密度变化较大时,由于mA应变不及时,反应相对迟钝,影响影像质量。故一般不再采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