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
第1题:
“敬”在古代家庭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哪种先秦君子风范()
第2题: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大学》)
第3题:
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第4题:
敬在家里的表现就是()
第5题: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第6题:
《孝经》中对天子之孝的要求是()
第7题:
《孝经》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关系和道德秩序。()
第8题:
儒家思想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第9题:
而民兴弟
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第10题:
第11题:
严父
顺
敬
仁
第12题:
“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
第13题:
翻译: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第14题:
为人子,方少时。(),习礼仪。
第15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把上列古文翻译现代汉语。
第16题:
下面哪一项是孔子认为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需要经历的阶段?()
第17题: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第18题:
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第19题: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第20题:
第21题:
孝
仁
敬
恕
第22题:
智
义
孝
仁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