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其中“出”的含义是()
第1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第2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第3题:
子曰:弟子入则(),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4题:
简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的含义。
第5题: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第6题: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
第7题:
事亲
致敬
孝子
成人
第8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第9题:
第10题:
显露
离开
超过
出仕为官
第11题:
言不顺,则事不成
言不顺,则礼不兴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事不成则言不顺
第12题:
第13题:
以下哪几项是孔子认为需要正名的缘由?()
第14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接句为:()
第15题: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第16题: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第17题:
翻译: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第21题:
第22题:
以法为本
事断于君
立法宽简
出礼入刑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