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是以诗歌作品为对象,用审美的态度去()、()、(”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些好诗歌,从中接受美的( ),( )自己的情操。

    A.感悟 陶冶

    B.感化 锻炼

    C.熏陶 陶冶

    D.感染 美化


    正确答案:C
    感悟,通过接触、实践而有所领悟。感化,通过劝告或行动影响,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感染,通过作品、说话或行动,使人引起相同的思想或感情。熏陶,指的人思想、行为、爱好等逐渐受到影响。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 第2题: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为评价的重点
    B、可通过读书报告、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
    C、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重视考查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D、考查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成果水平同等重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评价建议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指出: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故A项正确。②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故B项正确。③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故C项正确。④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要考查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要评价其成果的水平。其中并没有指明学生的参与态度和成果水平同等重要。故D项绝对化,不正确。当选。

  • 第3题: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而后可以言诗也。

  • 第4题:

    简述怎样鉴赏诗歌?


    正确答案:阅读与鉴赏诗歌,一般要遵循“疏字义而把握词语内涵、入意境而领会作者情感、识背景而理解立题意义、多朗诵而体会音乐美感”四个步骤。

  • 第5题:

    意境作为一种艺术美的形态()。

    • A、主要存在于诗歌中
    • B、也存在于叙事作品中
    • C、存在于不同类型的作品中
    • D、只是存在于诗歌中

    正确答案:A,B,C

  • 第6题:

    阅读有关诗歌鉴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需要文学、文体等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诗歌鉴赏,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识记、理解和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 B、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属于鉴赏能力
    • C、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才可能形成鉴赏评价能力
    • D、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评价能力,需要注重积累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阅读还只停留在作品的表层,没有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没有把文学作品当作审美对象,这种阅读叫做()

    • A、价值阅读
    • B、品质阅读
    • C、批评型阅读
    • D、鉴赏型阅读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 A、胖
    • B、匀称
    • C、瘦
    • D、健康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填空题
    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是以诗歌作品为对象,用审美的态度去()、()、()、()、()等,最终从诗歌作品所创造的形象中得到美的享受。

    正确答案: 评价,感受,领悟,体验,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A

    B

    匀称

    C

    D

    健康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怎样鉴赏诗歌?

    正确答案: 阅读与鉴赏诗歌,一般要遵循“疏字义而把握词语内涵、入意境而领会作者情感、识背景而理解立题意义、多朗诵而体会音乐美感”四个步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正始诗人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
    A

    山水诗歌的思想滥觞

    B

    隐逸诗歌的思想滥觞

    C

    哲理诗歌的思想滥觞

    D

    永无抒怀诗歌的思想滥觞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一是“懂事儿”,就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二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三是“品味儿”,就是对“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通常语文课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一般只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

    下面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用专门化术语解读诗歌,可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C.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和感受作品风格的策略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于诗歌阅读的分析。

    A项:语文教学中“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所以,诵读是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是用口语化方言总结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而非专门化的术语,因此可知B项表述不准确。与题干相符,当选。

    C项:通过题干中的“为什么这样写”“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可以看出“品味儿”是比较阅读是分析,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阅读也是分层进行,第一层,整体感知,也就是题干中“品味儿”;第二层,理解文章大意,也就是题干中“知趣儿”;第三册,细研文本,也就是题干中“品味儿”因此可知D项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4题: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为评价的重点
    B.可通过读书报告、朗读表演等具体成果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
    C.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重视考查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D.考查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成果水平同等重要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1.“诗歌与散文”这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

    2.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3.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4.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根据以上标准要求,结合具体选项,依次辨别即可判断出答案。

    A项: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之一的能力等。与题干相符,正确。

    B项: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时,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与题干相符,正确。

    C项:评价中指出课程应该在一定的阅读量基础上,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并丰富学生诗歌散文的阅读兴趣、精神陶冶、文化熏陶。与题干相符,正确。

    D项: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方面,不能说参与态度与成果同等重要,应重视学生创作的参与态度。与题干不符,错误。

    本题为选非题, 故正确答案为D。

  • 第15题:

    诗歌鉴赏题解题的总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内容情感+形式手法+效果

  • 第16题:

    文学鉴赏之所以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其主要原因是()

    • A、鉴赏的客体作品内蕴审美特质
    • B、鉴赏的客体作品具有思想倾向
    • C、读者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作品
    • D、读者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作品
    • E、读者以科学的精神去阐释作品

    正确答案:A,C

  • 第17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1~3题。戴望舒《雨巷》原文(略)课文介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 2.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3.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课堂结束语: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吧。设计原则:(1)关联性: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练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二)过程与方法(1)按"初步感知一合作探究一互动交流一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象征的手法。(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3.思考题: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参考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
    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的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设计意图: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

  • 第18题:

    建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之美,西晋诗歌有绮丽之美,()则开拓了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正确答案:陶渊明

  • 第19题:

    正始诗人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

    • A、山水诗歌的思想滥觞
    • B、隐逸诗歌的思想滥觞
    • C、哲理诗歌的思想滥觞
    • D、永无抒怀诗歌的思想滥觞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多选题
    文学鉴赏之所以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其主要原因是()
    A

    鉴赏的客体作品内蕴审美特质

    B

    鉴赏的客体作品具有思想倾向

    C

    读者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作品

    D

    读者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作品

    E

    读者以科学的精神去阐释作品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而后可以言诗也。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些好诗歌,从中接受美的______,______自己的情操。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悟 陶冶

    B

    感化 锻炼

    C

    感悟 熏陶

    D

    感染 美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第二空,“锻炼”、“熏陶”、“美化”都与“情操”不搭配,而“陶冶情操”为固定搭配。因此A项正确。

  • 第23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1~3题。戴望舒《雨巷》原文(略)课文介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 2.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3.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课堂结束语: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吧。设计原则:(1)关联性: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练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二)过程与方法(1)按"初步感知一合作探究一互动交流一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象征的手法。(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3.思考题: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参考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
    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的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设计意图: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