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各类利尿药利尿作用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人体有害的相互作用

    A、磺胺嘧啶+TMP

    B、长春新碱+顺铂

    C、异烟肼+利福平

    D、中效利尿药与各类抗高血压药配伍

    E、强效利尿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配伍


    正确答案:E

  • 第2题:

    简述中效利尿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案:
    解析:
    答案:利尿:作用于远曲小管初段,减少钠离子重吸收,增加尿量。可有效减轻或消除水肿降血压:通过利尿和降低血管反应性作用而降压。为常用的抗高血压药。

  • 第3题:

    试述噻嗪类利尿药和髓襻利尿药利尿作用机制的差别。


    正确答案: ①噻嗪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Na+-Cl-同向转运载体,减少Na+、Cl-的重吸收,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而产生利尿作用;噻嗪类药物对尿液的浓缩过程无影响,故利尿效能中等。②髓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襻升支粗段,既可抑制Na+-K+-2Cl-共同转运载体,减少Na+、Cl-重吸收,降低肾脏稀释功能,使NaCl排出量增多,同时又使肾髓质间液渗透压降低,影响肾脏浓缩功能,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

  • 第4题:

    利尿药降血压的作用特点,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特点:1、缓慢,温和持久无耐受性。
    2、可增高血浆肾素活性,应合用β受体阻断剂。
    机制:1、初期-减少细胞外液血容量及心输出量。
    2、后期-降低Na+浓度,Na+-Ca2+双向交换机制,可能导致细胞内Ca2+浓度下降。
    临床:1、氢氯噻嗪(单用-轻度合用-中,重度)
    2、呋塞米(用于高血压危象)
    3、吲达帕胺(复方)

  • 第5题:

    简述常用利尿药按效能和作用部位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正确答案:(1)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髄质部和皮质部,如呋塞米。
    (2)中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近曲小管近端,如氢氯噻嗪。
    (3)低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如螺内酯、氨苯蝶啶;以及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药,如乙酰唑胺等。

  • 第6题:

    试述袢利尿药的作用与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袢利尿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在髓袢升支粗段,选择性的抑制Nacl的重吸收。其作用机制是特异性抑制分布在髓袢升支官腔膜侧的Na-K-2Cl共转运子,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同时由于K离子重吸收减少,也可以降低由于K离子的再循环导致的官腔正电位。而管腔膜正电位降低,减少了Ca离子,Mg离子重吸收的驱动力,使它们的排泄也增加。输送到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离子增加又促使Na-K交换增加,从而使K离子的排泄进一步增加。综上所述,袢利尿药可以使尿中Na,K,Cl,Mg,Ca离子排出增多,大剂量呋塞米也可以抑制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活性,使碳酸氢根离子排除增加。

  • 第7题:

    试述利尿药的降压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①早期利尿药可排钠利尿,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心输出量②长期使用可持续的降低体内钠浓度及降低细胞外液容量,平滑肌细胞内钠浓度降低可能导致细胞内钙浓度降低,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

  • 第8题:

    问答题
    利尿药降血压的作用特点,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 特点:1、缓慢,温和持久无耐受性。
    2、可增高血浆肾素活性,应合用β受体阻断剂。
    机制:1、初期-减少细胞外液血容量及心输出量。
    2、后期-降低Na+浓度,Na+-Ca2+双向交换机制,可能导致细胞内Ca2+浓度下降。
    临床:1、氢氯噻嗪(单用-轻度合用-中,重度)
    2、呋塞米(用于高血压危象)
    3、吲达帕胺(复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呋塞米利尿药的作用机制,特点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 作用机制:
    1、抑制髓袢升支官腔膜侧的Na+-K+-2Cl共转运子,从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
    2、直接扩张血管床,增加全身静脉血容量,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淤血。 
    3、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特点:作用迅速,强大,维持时间短。临床应用:
    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2、其他严重水肿: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水肿病人。
    3、急慢性肾衰竭。
    4、高血钙血症。
    5、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血钾,钠,镁,低血容量。
    2、耳毒性:并用氨基糖苷类易发生,且可致永久性耳聋。
    3、高尿酸血症。
    4、其他:引起高血糖,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强效利尿药furosemide的作用部位在(),中效利尿药hydrochlorothiazide的作用部位在(),弱效利尿药spironolactone的作用部位在()。

    正确答案: 髓袢升枝粗段髓质和皮质部,远曲小管近端,远曲小管及集合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利尿药治疗CHF的机制。

    正确答案: 机制:1、促进Na+,H2o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2、降低静脉压,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对CHF伴有水肿或有明显淤血者尤为适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噻嗪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与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远曲小管近段,抑制远曲小管Na+-Cl-共同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影响了尿液的稀释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利尿药的降血压机制。


    答案:
    解析:
    答案:(1)初期用药:通过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2.5分)(2)长期用药通过舒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2.5分

  • 第14题:

    简述各类利尿药利尿作用机制。
    (1)高效(强效)类,如呋喃苯胺酸,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对Cl-的主动重吸收和Na+的被动重吸收,肾脏稀释功能降低,另由于重吸收到髓质间液的Na+Cl-减少,髓质高渗状态降低,尿的浓缩功能受抑制,产生利尿作用。
    (2)中效类如氢氯噻嗪,抑制髓袢升支皮质部的Cl-、Na+重吸收,降低肾脏的稀释功能,产生利尿作用。
    (3)低效(弱效)类,如螺内酯、氨苯喋啶,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前者对抗醛固酮,后者直接抑制交换)造成保钾排钠而产生利尿作用。

  • 第15题:

    常见的利尿药有哪些?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1.呋噻米(又名呋喃苯胺酸、速尿)主要作用于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及皮质部,抑制对Cl-和Na+的重吸收,促进Cl-、Na+、K+的排出和影响肾髓质高渗压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过程,属强利尿药。该药物作为各种动物的利尿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如心、肝、肾性水肿,脑水肿及肺水肿等。特别适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水肿。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2.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氢氯噻嗪能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而使尿量增多,有中等强度的利尿作用。本品毒性小、作用确实、应用范围较广。常用于心、肝、肾性水肿和腹水;对乳房水肿、胸腹部水肿、脑和肺水肿都有一定疗效。
    3.氨苯喋啶该药物可直接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中交换,增加的排泄。同时减少钾的排出而发挥利尿作用。本品作用弱,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其他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合用。可用于治疗肝性水肿或其他水肿。

  • 第16题:

    简述利尿药治疗CHF的机制。


    正确答案:机制:1、促进Na+,H2o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2、降低静脉压,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对CHF伴有水肿或有明显淤血者尤为适用。

  • 第17题:

    强效利尿药furosemide的作用部位在(),中效利尿药hydrochlorothiazide的作用部位在(),弱效利尿药spironolactone的作用部位在()。


    正确答案:髓袢升枝粗段髓质和皮质部;远曲小管近端;远曲小管及集合管

  • 第18题:

    呋塞米利尿药的作用机制,特点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 作用机制:
    1、抑制髓袢升支官腔膜侧的Na+-K+-2Cl共转运子,从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
    2、直接扩张血管床,增加全身静脉血容量,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淤血。 
    3、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特点:作用迅速,强大,维持时间短。临床应用:
    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2、其他严重水肿: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水肿病人。
    3、急慢性肾衰竭。
    4、高血钙血症。
    5、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血钾,钠,镁,低血容量。
    2、耳毒性:并用氨基糖苷类易发生,且可致永久性耳聋。
    3、高尿酸血症。
    4、其他:引起高血糖,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

  • 第19题:

    利尿剂按其效能和作用部位分,下列不同的是()

    • A、高效利尿药
    • B、中效利尿药
    • C、弱效利尿药
    • D、排尿酸利尿药
    • E、排钾利尿药

    正确答案:E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噻嗪类利尿药的降血压机制?

    正确答案: 用药初期:排钠利尿、造成体内水钠的负平衡,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而降压。长期用药:排钠,使细胞内钠离子减少:
    (1)因排钠使血管壁细胞内钠离子的含量减少,故经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Ca2+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
    (2)细胞内钙的减少使血管平滑肌对收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
    (3)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强效利尿药的作用部位与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髓袢升枝粗段髓质和皮质部。特异性抑制K+-Na+-2Cl-共同转运载体蛋白,使尿中K+、Na+、Cl-浓度增高,降低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噻嗪类利尿药和髓襻利尿药利尿作用机制的差别。

    正确答案: ①噻嗪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Na+-Cl-同向转运载体,减少Na+、Cl-的重吸收,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而产生利尿作用;噻嗪类药物对尿液的浓缩过程无影响,故利尿效能中等。②髓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襻升支粗段,既可抑制Na+-K+-2Cl-共同转运载体,减少Na+、Cl-重吸收,降低肾脏稀释功能,使NaCl排出量增多,同时又使肾髓质间液渗透压降低,影响肾脏浓缩功能,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袢利尿药的作用与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袢利尿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在髓袢升支粗段,选择性的抑制Nacl的重吸收。其作用机制是特异性抑制分布在髓袢升支官腔膜侧的Na-K-2Cl共转运子,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同时由于K离子重吸收减少,也可以降低由于K离子的再循环导致的官腔正电位。而管腔膜正电位降低,减少了Ca离子,Mg离子重吸收的驱动力,使它们的排泄也增加。输送到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离子增加又促使Na-K交换增加,从而使K离子的排泄进一步增加。综上所述,袢利尿药可以使尿中Na,K,Cl,Mg,Ca离子排出增多,大剂量呋塞米也可以抑制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活性,使碳酸氢根离子排除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利尿药的降压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①早期利尿药可排钠利尿,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心输出量②长期使用可持续的降低体内钠浓度及降低细胞外液容量,平滑肌细胞内钠浓度降低可能导致细胞内钙浓度降低,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