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更多“《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答案:
    解析: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它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②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③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方针有不同的阐述,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体现在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决定》就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2题:

    在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 D.《民主主义与教育》


    答案:B
    解析: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

  • 第3题: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

    A.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B.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二者指的是同一件事
    C.教育方针属教育政策范畴,教育目的属教育理论范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
    D.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
    解析: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

  • 第4题:

    《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 第5题:

    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上看,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包含着

  • 第6题:

    1912年初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方针的教育家是()

    • A、范源濂
    • B、蔡元培
    • C、傅增湘
    • D、吴稚晖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 B、《新教育大纲》
    • C、《教学与发展》
    • D、《民本主义与教育》

    正确答案:B

  • 第8题: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

    • A、军国民教育
    • B、实利主义教育
    • C、公民道德教育
    • D、世界观教育
    • E、美感教育

    正确答案:A,B,C,D,E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

    正确答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

    正确答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两者关系的看法错误的是()。
    A

    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B

    正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C

    教育方针能替代教育规律

    D

    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E

    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A

    黄炎培

    B

    陶行知

    C

    蔡元培

    D

    邰爽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
    A.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B.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二者指的是同一件事
    C.教育方针属教育政策范略,教育目的属教育理论范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
    D.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
    解析: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 第14题:

    下列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关系的看法中,错误的是( )

    A.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B.正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C.教育方针能替代教育规律
    D.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E.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


    答案:A,C,D
    解析:
    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教育方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 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是根据教育规律制定的,能够反映教育规律,却不 能替代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规律,不是教育方针。

  • 第15题:

    《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A黄炎培

    B陶行知

    C蔡元培

    D邰爽秋


    C

  • 第16题: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养成“()”,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正确答案: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 第17题: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


    正确答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 第18题: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 A、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 B、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二者指的是同一件事
    • C、教育方针属教育政策范畴,教育目的属教育理论范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
    • D、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以()的评价理论和目的为核心的,是进行评价操作的前提。

    • A、国家教育方针
    • B、教材编委意见
    • C、美术课程标准
    • D、美术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填空题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养成“()”,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正确答案: 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
    A

    军国民教育

    B

    实利主义教育

    C

    公民道德教育

    D

    世界观教育

    E

    美感教育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1912年初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方针的教育家是()
    A

    范源濂

    B

    蔡元培

    C

    傅增湘

    D

    吴稚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