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目标达成模式的基本内容与价值。
第1题:
简述“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实质与缺陷。
(1)基本内容:“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简称“RD&D”模式,它体现的是忠实取向。
该模式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技术化、理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
①研究。通过研究确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课程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
②开发。将研究发现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课程资料的开始过程中,由此获得新课程。
③传播。将研究开发出的新课程系统传播给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供其使用。
④采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使用新课程并将新课程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
(2)实质:该模式所课程变革视为“研究—开发—传播—采用”的线性过程,指向于课程变革的技术本身,而不是学校与课堂中教学的性质,把教师视为一个新课程计划的被动消费者,其目标必须与课程开发者的目标相一致。它实际上是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种工业生产过程:通过研究开发而获得新的“课程产品”,然后在具体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对其“消费”。
(3)缺陷:该模式存在两个根本缺陷。
①它假设教育改革是科学本位和技术驱动的,教师是专家所开发出的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技术可以准确地从一个情境传递到另一个情境。这种假设在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很难被理想地付诸实施。
②该模式的四个步骤是分离的、原子化的,结果导致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日益专门化,每一个功能都发展自己的专家群,这些专家与课堂中的教师的距离与日俱增,结果,专家为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供了详尽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略,而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则从未碰到过这些问题。
略
第2题:
简述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的基本内容与贡献。
(1)基本内容: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启动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与接受。
②实施阶段。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
③合作阶段。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社区代表等要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2)贡献:该模式认为:对教育技术的直接采用和应用并不是带来所期望的教育变革的有效途径,课程实施决定着课程变革的过程和结果,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以相互适应过程为特征的,课程变革动因是课程专家、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此后,“相互适应”成为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关键术语,对理解课程实施的本质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略
第3题:
简述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4题:
简述理性决策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5题:
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第6题: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一般作用?
第7题:
简述地区发展模式与社会计划模式目标分类的差别。
第8题:
简述精英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目标达成模式
差别模式
外貌模式
回应模式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基本内容与贡献。
(1)基本内容:该模式认为:
①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这些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从事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②课程变革的个体在思维和行动方面成长与变革的过程,而非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组织程序。
③教师不论是创造和调整他们自己的课程,还是对别人所创造和强加的课程作出反应,他们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2)贡献:该模式认为,教师作为课程知识和课程变革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是可能的。自此,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开始得到关注。
略
第14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典型模式包括()。
第15题: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16题:
简述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第17题:
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
第18题:
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的评估模式是()。
第19题:
简述劳特朋4C模式的基本内容。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