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马林
更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党内合作方式的提出者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党内合作方式的提出者是()


    参考答案:马林

  • 第2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

    A.党内合作

    B.党外合作

    C.政治协商

    D.组织同盟


    参考答案:A

  • 第3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共产党方面:
    ①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②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国民党方面,
    ①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
    ②1923年1月之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新三民主义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A,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C.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④改组后的国民党从原来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改变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 第4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 )。

    A.共产国际
    B.中国共产党
    C.孙中山
    D.廖仲恺

    答案:A
    解析:
    1928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的特别会议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积极主张以中共加入国民党,并对其进行改造的方式来推动革命。最后,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前提之下,中共党员及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 第5题: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合作方式是什么,是由谁提出的()

    • A、党外合作,毛泽东
    • B、纲领合作,孙中山
    • C、民主合作,陈独秀
    • D、党内合作,马林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正确答案:新三民主义

  • 第7题:

    在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A、首次提出了国共合作
    • B、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C、国共合作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果
    • D、国共合作濒临破灭

    正确答案:B

  • 第8题:

    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20世纪20年代初,欧美列强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卷入内战的军队愈来愈多,1924年达到345万人。军队激增,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2、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即《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分析了中国的政治情况,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出了“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召开“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但没有解决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问题。8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中国,带来共产国际的意见,要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民主联合阵线。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开始,多数反对加入国民党。张国焘认为那样会混淆阶级阵线,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陈独秀则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可以服从,但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如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等,中共党员才能加入国民党。经过激烈的争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最后同意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采纳了陈独秀提出的基本原则。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起拜访孙中山,磋商合作的具体问题。
    3、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可概括为两点:①理论方针上的指导。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确认了列宁提出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盟,同时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这一理论成为民族殖民地国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此后,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具体地指导了国共合作的进程。②实践上的帮助。在国共实现合作的过程中,马林起了重要作用。马林是荷兰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殖民地委员会书记,共产国际“二大”后被委任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有着丰富的殖民地工作经验。马林来到中国后,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考察了中国革命形势,认定只有国民党才是可以联合的革命政党;二是积极同国民党接触,曾亲往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实行合作;三是说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直到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4、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与孙中山的转变。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几经挫折后,虽然成分复杂,没有多少实力,但这个党在当时还是革命的民主派。而且,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创立了民国;而后孙中山又不屈不挠地同列强支持的军阀作斗争,因此这个党在中国还是有威信的。同时,这个党已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拥有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所以,共产党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首先要考虑同国民党合作。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在这时有了转变。孙中山转变的外因是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广东军阀陈炯明受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收买,发动叛变,使孙中山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这是他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孙中山完全没有想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陈炯明是他一直信任的部属,竟要置他于死地。这使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会成功。正在这时,他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的积极帮助,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内因,是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因此,他才能够从国家前途和民众利益出发,接受马林提出的建议。

  • 第9题:

    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党内合作必然使共产党丧失自身的独立性
    • B、党内合作实质上是国共合并
    • C、党内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 D、党内合作形式不是经共产国际决定的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

    • A、党内合作
    • B、党外合作
    • C、政治协商
    • D、组织同盟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第二次国共合作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所具有历史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这次国共合作有着新的历史特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有广泛的民族性,又有复杂的阶级性;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始终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处于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等。这就要求共产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 第12题:

    单选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
    A

    党内合作

    B

    党外合作

    C

    政治协商

    D

    组织同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


    参考答案:错
    三大政策是1924年1月20日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根本路线以求调动各个阶层各个政党的积极性。而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它比之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部分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部分强调民主权利应是所有人共有,不许为少数人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民生主义不认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强调耕者有其田,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共在民主纲领方面的主要原则一致,所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

  • 第14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改组后的国民党。


    参考答案:对

  • 第15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答案:错
    解析:

  • 第16题: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政策由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的转折点是()。

    • A、党的二大
    • B、党的三大
    • C、西湖会议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中共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方式是()。

    • A、党外合作
    • B、党内合作
    • C、平等合作
    • D、合并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合作。


    正确答案: 背景: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共产国际也在帮助国共合作。
    过程:1922年中共二大上马林提出的‚党内合作‛的方式,和国名党合作;在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一月,在中国的帮助下,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第19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是在1927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方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关于党内合作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党内合作形式是经共产国际决定的
    • B、党内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 C、党内合作实质上是国共合并
    • D、党内合作必然使共产党丧失自身的独立性

    正确答案:A,B

  • 第21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正确答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 第22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哪些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通过国共合作,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其具体表现是:创办了黄埔军校;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掀起了反帝运动的高潮;赢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国共两党的组织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扩大了两党在群众中的积极影响。国民党改组后,由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加入,增加了新鲜血液,壮大了国民党的队伍,促进了国民党的革命化。国共合作后,共产党的力量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共产党从内部影响国民党的路线、方针的制定,从而开始实现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第23题:

    问答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合作。

    正确答案: 背景: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共产国际也在帮助国共合作。
    过程:1922年中共二大上马林提出的‚党内合作‛的方式,和国名党合作;在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一月,在中国的帮助下,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20世纪20年代初,欧美列强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卷入内战的军队愈来愈多,1924年达到345万人。军队激增,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2)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即《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分析了中国的政治情况,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出了“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召开“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但没有解决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问题。8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中国,带来共产国际的意见,要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民主联合阵线。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开始,多数反对加入国民党。张国焘认为那样会混淆阶级阵线,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陈独秀则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可以服从,但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如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等,中共党员才能加入国民党。经过激烈的争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最后同意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采纳了陈独秀提出的基本原则。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起拜访孙中山,磋商合作的具体问题。
    3)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可概括为两点:①理论方针上的指导。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确认了列宁提出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盟,同时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这一理论成为民族殖民地国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此后,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具体地指导了国共合作的进程。②实践上的帮助。在国共实现合作的过程中,马林起了重要作用。马林是荷兰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殖民地委员会书记,共产国际“二大”后被委任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有着丰富的殖民地工作经验。马林来到中国后,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考察了中国革命形势,认定只有国民党才是可以联合的革命政党;二是积极同国民党接触,曾亲往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实行合作;三是说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直到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4)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与孙中山的转变。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几经挫折后,虽然成分复杂,没有多少实力,但这个党在当时还是革命的民主派。而且,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创立了民国;而后孙中山又不屈不挠地同列强支持的军阀作斗争,因此这个党在中国还是有威信的。同时,这个党已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拥有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所以,共产党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首先要考虑同国民党合作。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在这时有了转变。孙中山转变的外因是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广东军阀陈炯明受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收买,发动叛变,使孙中山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这是他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孙中山完全没有想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陈炯明是他一直信任的部属,竟要置他于死地。这使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会成功。正在这时,他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的积极帮助,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内因,是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因此,他才能够从国家前途和民众利益出发,接受马林提出的建议。
    解析: 暂无解析